“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正的成年人,都戒掉了戾气,接纳了不同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女演员吴越出身书香门第,被公认具有“人淡如菊”的气质,近日,她在微博上发了一段文字:“哪有什么入戏太深,只是缺少教养而已。爱热闹的远多于愿意了解真相的,这是一个真相。”

不知道吴越是出于什么写下了这些文字,想必多半是有感而发。最近新闻热点不断,网络撕X如火如荼,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大有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凶猛之势。这些不禁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认知源于个体经验,所以,理论上说,观点是无法统一的。那么,面对其他和我们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观点,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和我们不同的观点,会激发我们如此激烈的情绪(甚至于会激发我们的谩骂、攻击)?这种现象背后,是什么心理?一个成熟的人,如何摆脱观点之争的限制,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围绕以上问题,谈一谈我对于“观点之争”的思考。

1. 观点不同,为什么会激发人的情绪?甚至引发非理性的行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弹幕”流行起来。当我们欣赏电视节目的时候,不单欣赏节目(剧集)本身,还将一部分注意力用在了弹幕上。弹幕的内容,本来是个人的观点,对剧情的点评,但是我发现它很容易变成观点之争。比如,张三评论角色A,李四站出来反驳张三,这时,王五可能又跳出来说“不好好看就滚出去别看”………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弹幕不同于具体的生活,我们看不到具体的对象(心理学称之为“客体”),它只是一行字,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将这行字理解为了一个人,并且,因为这个人跟我的观点不同,而对其产生了想要攻击的欲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想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将“个人的观点”和“自我的价值”混淆在了一起。简单地说,这种争吵的逻辑是:你不认同我的观点,就和我不同路,甚至是和我作对,所以,我要和你争吵,把你“打败”,让你认同我的观点。

简单说,就是默认“观点=个人”。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做“对事不对人”,但是生活中 “人”与“事”不分,却是常态。

举例:妻子在市场上买了一个西瓜,回到家丈夫说:这西瓜买的不划算,我在某某市场见到的西瓜更大更便宜。妻子勃然大怒:“你自己不买就算了,还对我品头论足,你说的这么好听,干嘛不自己买?”然后,丈夫辩解。再然后,一场大战展开。

这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当丈夫对妻子买的西瓜品头论足的时候,妻子会认为丈夫在挑剔自己,比如丈夫说看到别处的西瓜性价比更高,妻子会理解为丈夫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挑选西瓜的能力,否定自己的辛勤劳动,于是妻子就会因为委屈而引发激烈的情绪反应。

所以,观点不同本不是问题,但是因为观点不同而激发了自己的某些情绪,继而引发攻击性行为,则是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会特别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完全不能接受别人与自己观点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进行思考:

第一,核心 “自我价值感”不足,将维护观点视为对自我价值的保护。

这样的人,会将和自己一切有关的内容都与自我价值相关联,比如坚决捍卫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品味,进而泛化到捍卫自己喜欢的一切。任何与自己喜欢、认同的内容相违背的,都是不能接受的,都默认为是对自我的否定。

简单地说,这就是“小我”、“我执”与“真我”的差别。

第二,观点之争=对错之争,维护观点,等于维护“我是对的”,根源是对惩罚的恐惧。

这主要是来源于一个人的人格中未愈合的创伤,当遭受否定(或者遭遇观点不同时),会激发自己的创伤感,继而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一个生活在民主、开放的家庭环境下的人,不太会偏执。对于不同的观点,他们更多的保持了一种“好奇”的态度,换言之,他们个关注点在于对方的观点有什么道理?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说?他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会不会是一种补充?等等。

与之相反,生活在专制、控制型家庭的人,则更容易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底层逻辑是:我必须是对的,我只有对,才不会受到惩罚。

所以,这类人,他们的关注点是“谁对谁错”,而不是观点本身。而他们激烈的情绪反应,实际上是激活了早年的创伤,激活了内心的恐惧。从这个角度说,对他们而言,认同别人的观点,会激发“自己是无能弱小的”的屈辱感。为了回避这种屈辱感,他们需要誓死捍卫自己的观点。

第三,源于内心深处的忧惧——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投射。

对于不同的声音,人格成熟的人,会保持真正的接纳和宽容。这种接纳,不是停留在嘴上说 “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内心恨不得消灭这种声音。而是真正的接纳和允许。

很多人将“接纳”等同于“认同”。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接纳是允许它的存在,对于不同,我们选择接纳,但仍然可以不认同。

在两军互搏的时候,常看到一种观点:我之所以要驳倒你,不仅是因为你是错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的错误还会误导别人,所以,我要替天行道…….

这种担忧,实际上是自我心理的投射,同时,也使用了“合理化”这种心理防御机制。

有这种忧惧投射的人,本质上是一种不信任——他们不相信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并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在家庭中常见的父母对孩子的担忧:比如妈妈认为孩子吃油炸食品就会上火,嗓子发炎。其实,油炸食品和嗓子发炎,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这种担忧,是家长自身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但是为了让自己更为合理,还要说是为孩子好。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认同大海的宏大。但大海之所以宏大,恰恰是因为它可以包容一切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微生物、腐烂的尸体等。大海有自己的自滤系统,有丰富的生物层级,这使得它不怕一切污染。

人也是一样,允许不同声音、观点的存在,本质上是相信社会、自我的自滤系统,相信大到社会,小到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

所以,道理可以辩论,但是这种辩论是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线索展开的,最重要的是,要警惕自己在辩论中产生的极端情绪——尤其是那种想要压倒对方的激烈情绪。一旦沾染了情绪,辩论就将失去理性,走向偏激,这种争论就不再是理性思辨,而是权力之争。

2.摆脱观点之争带给人的“限制”

法国社会学家托利得有一个著名的“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人类进化的产物——抽象思维能力,决定了人类爱好“评判”的规律,但是“评判”本身,是一种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因为所有评判都必有标准,而一个人的标准越多,同时也意味着脑海中的限定越多,也就是这个人很容易被各种条条框框所限制。

与之相对的成长型思维,则是要摆脱僵化和固执,摆脱固定的、唯一的观点论。

这和“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异曲同工的道理:通往真理的道路不止一条,所以与我们走的路不同,不代表它不会走向真理。

“允许不同”本身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因为不同意味着更多可能。同时,它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一个人不执著于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勇于打破过去的认知壁垒,以“开放和好奇”的心态观察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帮助自己拓展思维领域,避免被过去所限定。

而如何摆脱观点之争带来的限定呢?就不得不提出下一个概念:批判性思维。

3.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些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但是,需要澄清的是: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指"批评",更不是要对别人"鸡蛋里挑骨头",简单点说,它是一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批判性思维,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① 警惕几种僵化的思维方式

第一,刻板的“概念化”思维。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有很多刻板印象。比如一说李清照,首先想到的就是女词人,婉约派,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李清照还非常喜欢喝酒、赌博,大胆率真,常常自爆闺房秘事。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常常是盲人摸象,很难做到全面而客观。所以,面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内容,先别着急否定,而是需要看看它是怎么回事。

第二,避免盲从和迷信权威。

很多人都会使用名人名言来为自己的论据做支撑。这其实是一种迷信权威的心理。名人名言,有其说话的语境,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甚至,还有谬误。拿来就用,会让我们陷入盲从。

第三,避免人格的异化。

在人格的层面,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人,容易形成固执甚至偏执、胆小盲从、缺少探索精神、容易受挫折影响等一系列人格特质。这种结果,对个人、家庭、民族、国家,都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② 大胆质疑、谨慎断言

面对与我们不同的观点,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用八个字概况就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 杜威强调对某个观点、假说、论证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在进行主动、持续和细致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立即赞成或反对———而是要延迟判断。

“开放性”是人格理论中一项重要的人格指标,心智成熟的人,在开放性上一般都表现得比较好。面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能否持有开放性的态度,保持空杯心态,能否先放下自己的不舒服,放下自己想要反驳对方的冲动,而能理性并富有逻辑的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这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方式。

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出于对“确定感”、“归属感”的需要,会很着急的“站队”,着急支持某一方观点,以逃避无队可站的模糊感带来的潜意识的恐惧。所以,他们会对自己的观点持坚决维护的态度,对待与自己不同的声音,缺少思辨态度,急于否定,或者选择性的接收和诡辩。

这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思维方式。

4. 尊重“客观”事实,而非“自认为”的事实。

曾经在某一期圆桌派节目中,窦文涛谈到现在的网络反转,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像我们这些学新闻的人,很容易分辨网上信息的真伪,比如这条信息的第一手来源在哪,谁报道的,发生地在哪等等,当这几个问题问出来,基本上自媒体上90%的信息都经不起考验”。

窦文涛是新闻专业出身,新闻三要素中强调的核心,便是关于新闻的“真实性”。但是在观点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用于支撑自己的论据,常常是二手、N手的信息和观点,这些论据是否属实他们并不关注,相比较真实性和客观性,他们更关注的是这些富有煽动性和情绪性的表达,是否满足了自己的情绪宣泄的需要。

这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比如我们常常遭遇自己的父母像我们转发一些虚假信息,其实这些信息经不起推敲和验证,但是因为说的有鼻子有眼,所以父母就信以为真了。这类错误,绝不是只有父母会犯,事实上,在网络中,很多被带节奏跑的乌合之众,都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而不自知。

保持理性思维、独立思考,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真实、客观——非道听途说,也非主观意淫,而是真正的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这样的思考才有价值,才能称之为独立的思考。

但是很多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无法分辨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于是走入了情绪化的误区,这是值得警惕的。

【结语】

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与信息如影随形的,是各种观点。如何面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心智水平。

人不是机器,做不到没有情绪,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和理性。但是去情绪化和客观、理性,应该作为一个人格成熟的人对自我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

问题在于:究竟谁来评判到底什么是绝对的客观和真实?

答案是没有。因为只要是人,看待问题就必然包含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而主观,就带来了局限。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多看一些别人的视角,来丰富自己的视角,这样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就不至于只有一个角度、一个观点。

掌握的信息越全面,得出的认知离偏颇越远。

观点不同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我们需要警惕和自省自己因为观点不同而产生的戾气。戾气是低级的,也是不值得一提的,它的背后,必然包含着某种人格的缺失。

无论社会发展到了何时,理性而独立的思考都必不可少,同时也很稀缺。希望我们能成为稀缺的人,这倒不是为了获取赞赏,而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加丰富。

(0)

相关推荐

  • 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 | 2.能力才是学习的目的

    一天完成一辑的速度,自己很满意.继续第二辑,能力才是学习的目的.能力,真是一个谁都会说,谁都难以说清,也永远也无法说透的概念.要达成能力目标,更是不容易了.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随着重视的程度提高,目前 ...

  • 不会批判和自我批判的人,成不了大事

    我们生活在嘈杂.喧嚣和不确定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被泛滥的信息所包围,大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别人兜售的观点,如果你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只能全盘接受--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这是& ...

  • 做个聪明人的基本功——读《批判性思维》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冷静而理性,极具生活智慧,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正确判断所面临的处境,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一针见血,讲话有理有据,而且轻易不会受到个人和他人情绪.社会舆论 ...

  • 谦虚、诚实和坚韧是“人”的标配成分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思维,思维的深度和完整性显现出一些标配的人格品质,比如谦虚.诚实和坚韧. 是的,你没看错.谦虚.诚实和坚韧首先不是道德要求,而应是基本人格特征,而每个人的人格来自于自己思维的完整和深 ...

  • 活得高级的成年人,都戒掉了这三个欲望

      一年前,朋友Anne迷上了断舍离.她痛下决心,在老公和儿子的强烈反对下,坚持扔掉了家里70%以上的东西.   断舍离之后的家,窗明几净,清爽舒适,原本不到80平米的面积,看起来有100平米以上. ...

  • 高情商的人,都戒掉了这三种习惯

    高情商的人,都戒掉了这三种习惯

  • 哲思|越过越好的人生,都戒掉了这6个习惯

    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01. 戒掉凡事爱找借口的习惯 事事找借口,其实是在自欺欺人. 上班迟到,就归咎于天 ...

  • 40岁以后,真正自律的人,都戒掉了9件事

    人生不过一场修行,持戒而行,方得始终. 作者:洞见Echo 人到中年,行至半坡. 有人说:"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 我们无法阻挡岁月的流逝,但可以选择用 ...

  • 聪明人,都戒掉了这三种无效努力

    从小到大,我们都认为努力就会有回报,就会有收获,但是渐渐地我们发现了一个真相: 有些时候,明明很努力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 我们起早贪黑,忙的恨不能自己是只八爪鱼,一天下来却发现,哪样事都没做好. ...

  • 年过五十,真正自律的人,都戒掉了9件事

    作者:洞见Echo 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人到中年,行至半坡. 有人说:"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 我们无法阻挡岁月的流逝,但可以选择 ...

  • 越过越好的人生,都戒掉了这6个习惯

    越过越好的人生,都戒掉了这6个习惯

  • 提醒女性朋友:乳腺讨厌你吃4种食物,若能都戒掉,乳腺会感激你

    对于女性来说,拥有丰满的乳房能够为自己增添不少的魅力,不过,乳房对女性的重要性不只是体现在形象上,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我们哺育下一代,所以,乳房健康才是女性更应该关注的一件事情. 不过,女性的乳房是非常脆 ...

  • 四十岁以后,真正自律的人,都戒掉了这9件事。

    人生不过一场修行,持戒而行,方得始终. 人到中年,行至半坡. 有人说:"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 我们无法阻挡岁月的流逝,但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