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4 脾不主时,旺于四时
脾不主时,脾旺于四季。这个命题是内经藏象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脾藏象的内容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观点主要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太阴阳明论》是一篇专门讨论脏腑表里关系的唯一的篇章,在内经中一百六十二篇,唯独太阴阳明论对脾胃问题的表里关系做了专章讨论,足见黄帝内经对脾胃理论的重视程度。
这一篇主要讨论了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脾胃的相互关系,为了突出脾的重要性,本篇提出了脾不主时:“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臧……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这一篇开宗明义,以太阴阳明为表里为论题,论证了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的密切关系。
首先确定了脾胃为表里关系。其理由如下:
1、以膜相连。《内经》原文明确指出脾胃以膜相连耳。明确指出脾和胃同居于腹腔当中,也就是在中焦,两者以膜相隔。也就指出了这两者脏器在形态结构上位置靠的很近,强调位置近的必然在功能上密切配合,因为形态决定功能。
2、经脉相通,相互络属。络和属两个字,在内经中有特定的内涵,属的读音为zhu(2),连接的意思,络也有连接的意思,但用两个同时表达连接的两个不同的字,来表达它们连接了不同的脏腑,本脏腑的经脉通过本脏腑的时候就称之为属,连接着与他相表里的另一个脏或腑的时候称之为络,因此,足太阴脾经就必然是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一定是属胃络脾,通常把它念成络属,属,连接的意思。
3、本篇强调了脾胃为表里关系的理由是供能上相互为用。因为胃为水谷之海,为脾的运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脾运化主要运化水液和运化水谷精微。无论是水液,还是水谷精微,体内的这两大类物质都来自于胃所消化的饮食水谷,所以胃为脾提供了运化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脾主运化供能,就为胃行其精气,也就替胃,这个为字作替代,它能替胃将胃所产生的精气津液运送到四肢,运送到其他脏腑,运送到经络而后到达全身,这就明确指出,很显然,胃所产生的水谷精气等物质不能直接到达全身,中间的通道,中间联系的纽带就是脾的运化。
脾和胃的病理上相互影响,又有明显差异。尽管他们是表里关系,但他们所生的病症是有差异的。脾胃生病各异的原因:
1)脾胃阴阳异位。脾胃经脉有阴阳属性的不同;适应自然有虚实逆从之别;感邪有从内从外之异;邪气传入途径不同。脾胃以膜相连,两个是分开的,独立的脏器,所以他们的解剖部位是有差异的,
2)病机特征不同。足太阴脾经多虚,足阳明胃经多实。
脾的经脉和胃的经脉属阴属阳,脾的经脉叫足太阴脾经,胃的经脉叫足阳明胃经,其阴阳属性不同。
3)病证特点不同。足太阴脾经多寒湿,足阳明胃经多实热。
二者有虚实逆从之别。这里的虚实不能理解成病理的虚证和实证,而是他们在运行上是有差异的。上半年自然界为阳,因此对于足阳明胃经为实,同时也为从,对足太阴脾经来讲属虚为阴,下半年自然界属阴,这时候对于足太阴脾经来说属阴,他就为实,为从;对于足阳明胃经属阳来讲,在下半年为虚为逆,这就是本篇所说的虚实逆从之别,
4)感邪途径不同。足太阴脾经感受湿邪,足阳明胃经感受风邪,上先受之。
脾感受内伤之邪,从阴从内,胃感受自然界的六淫之邪,为从阳从外,所以有从内从外之别。两者之间邪气传入途径不一样,当邪气伤到胃以后,它传入以后是上行极而下,邪气如果伤了足太阴脾的时候,下行而极上。因此内经中明确表达了它的邪气伤人的过程当中,如果属阳的外邪伤人,上先受之先伤于胃,足阳明胃经;对于饮食不节,气机不适的属阴之邪先伤于脾,是人身体下先受之,因此邪气传入途径不同,这是脾胃阴阳异位的理解的特点。
因此,详细的讲,从病机特点来说,那么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来讲,他们之间的虚实不一样,因此在临床病症的特点上,足太阴脾经是多虚证而足阳明胃经是多实证。证候特点也不一样,足太阴脾经的证候多寒湿证,足阳明胃经多湿热证,因此太阴感受的湿邪,饮食气机的邪,先伤于下,从下上行,足阳明胃经感受的是风邪,也叫贼风虚邪,人体上先受之。
上述就指出了脾和胃虽然为表里关系,但两者生病各异。
这一篇后半部分讨论脾病而四肢不用的病因病机。原文以“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的临床实例讨论了脾胃和四肢的关系。
四肢为诸阳之本,主在脾胃。若脾不健运,脾胃的运化供能失调了,水谷精气不能到达于四肢,日久则懈惰无力,四肢痿废不用。这就是简单的说他们之间的病理。
伤于胃的时候,没有水谷精气化生,伤于脾,虽然有水谷精气但不能运转到四肢,两者都可以导致四肢痿废不用。
在此前提下,内经中提出了脾不主时何也这样的命题,岐伯回答时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所谓脾不主时,是根据五行的理论,五脏配五行。肝心,肺,肾分别主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脾脏属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不单独主四时之一。故曰脾不主时。这是内经原文本身的观点。在河图洛书重土及土居中央的文化背景下,又接受了土生万物的影响而形成的理论,上述所述的观点是在河图洛书及土居中央的文化背景,同时受《管子》中所述的土者万物之源,土生万物这样一个哲学理念的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理论,于是内经就以脾胃类比思维比喻了土,因而有了“脾者土也,生万物而法天地,所以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
所谓法天地,取法于天地自然规律,河图洛书中强调土生万物,是自然界的一条基本法则,所以说脾者,土也,这个思维取法于天地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就取法于河图洛书重土的这个思想,所以制中央就是统管着中央,它的旺盛方位在中央,所以,常以四时长四脏的理论也就源于此,那就是脾居中央,长养着四方。春天,脾输送水谷精微,长养着与其相应的肝脏;夏季,脾运送的水谷精微营养着与夏季相应的心;秋天,脾输送水谷精微营养着与秋季相应的肺;冬天,脾输送的水谷精微营养着与冬季相应的肾。这就是所谓的常以四时长四脏。常是常规,一般原则。
脾胃为脏腑之本,是运化水谷能够化生营气的气血,营养着人身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土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在这里用生万物而法天地的观点,突出了说明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
原文中脾不主时而旺四季理论关键在于说明,脾虽然不单独属于一个季节,但却一年四季无时不主,每个季节都要脾来统管,都要有脾来发挥重要作用。人体任何一个脏腑组织器官,在任何时令当中,任何空间当中,都不能离开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的营养,这就是脾不主时的真实含义,这就是脾不主时而旺四季这个理论的医学义涵。
这个观点与《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孤脏,孤就是独,把脾称为孤脏,是因为其他四脏心肺肝肾都有季节想配属,唯独脾没有配属的固定的季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孤脏。所以把脾称为孤脏一定要解释从五脏和季节的配属对应关系上来理解孤脏才是它的本义和基本内涵。
所谓灌四旁,灌,是灌溉营养的意思;四旁是河图中所说的东南西北四方,由于脾居中央,那么四方是:东方是肝,南方是心,西方是肺,北方是肾,这四旁指的是四脏。所以它是不应时的五脏之一,但任何季节,它都要输送水谷精微营养着四旁的肝心肺肾,所以,这两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因此理解脾不主时而旺四季,就要和横向联系的《素问·玉机真脏论》的“脾胃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对应的理解这样的观点就能理解的更加清晰。
脾不主时而旺四季的理论意义是什么呢?
1、生理方面的意义。脾胃属土,胃主纳谷,脾主运化,纳化结合,灌溉四旁以养心肝肺肾,在后天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故有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人凭借着它的滋养,才能正常的生存,所以说后天之本在脾,这就为脾为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基础。
2、病理方面的意义。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气血精微化生不足,各个内脏器官得不到充分营养,抗病能力不足,为外邪入侵和内邪滋生提供了条件。所以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发病观。
3、在养生方面,要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要对人体健康进行正确的管理,调养脾胃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一年四季任何时候脾的功能健运了,脾的功能健康了,能够正常运化水谷精气,人体正气就不会出现虚弱,抗病能力就不会低下,尽管有邪气也不会伤人致病,所以说四级脾旺不受邪,这是金匮要略从养生角度提出的观点,是以上述脾居中央以灌四旁理论为源头,源于内经脾不主时而旺四季的观点。
4、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要正确处理好脾与其他四脏的关系,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对此深有体会,所以高度总结说临床医生如果擅治脾,就能够调理五脏:“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告诉我们调理脾胃就能安五脏,反过来,调理五脏也能治脾,充分强调了脾和其他四脏关系。
因此可以看出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这个季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反映了内经中所说的这一个立场,内经所说的脾不独主时而寄旺于四时之末和脾主长夏,是接受了远古时代十二月太阳历和十月太阳历这两种历法模式的明显的印记,十二月太阳历的特点是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分别由肝心肺肾四脏所旺,脾居中央,自然就没有单独所主的季节,因此只好分配到其他的各个季节,于是在其他各个季节之末当中的十八天由脾所主,那么十月太阳历的特点是一年分五季,五季在十月太阳历中又叫五星,依次分别是木星就是所说的春季,肝气所旺,火星是夏季,是心气所旺,土星长夏这个季节是脾所旺,金星是秋季为肺所旺,水星是冬季肾所旺,这就是长夏的由来。
因为上半年春夏属阳,下半年秋冬属阴,而长夏这个季节介于夏秋之季的七十二天,是由夏季、由属阳的上半年刚好过渡到属阴的下半年这个特殊的季节,所以称之为长夏,也称之为至阴。长夏是属于这个季节中植物长养,开花结果的季节;称之为至阴,是阴阳属性到了属阴的下半年。
从上边的内容可以看出,“脾主长夏。脾者,土也,治中央。”是十月太阳历法的意思。“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十月太阳历和十二月太阳历两种不同历法知识的碰撞。因为划四时是十二月太阳历,各十八日是为了满足前者,也就是十月太阳历每季七十二日的结果,所以读这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两者的不同,历法知识的遗传对两种不同历法的特点有所熟悉,否则这一段难以读通,必然解释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