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自然︱黄桂香:素的天真闲逸

黄桂香,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师从梁如洁教授。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获奖情况:

2008年9月,作品《豌豆花开》入选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最高奖优秀奖;

2008年8月,作品《风物十月》入选第七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

2008年4月,作品《梅花三条屏》入选第五届广东省中国画艺术大展;

2008年1月,作品《雪云》入选广东省慈善创作大赛,获优秀奖。

2010年7月,作品《暖秋》入选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13年4月,作品《春江水暖》入选“梦里客家——梅州市美术作品赴穗展”。

豌豆花开

170cm×93cm

2019年

南风组画

132cm×33cm× 4

2007年

素的天真闲逸——我的创作感悟

文/黄桂香

生活中、自然界中到处都有美,但不是人人都看得见,只是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王微《叙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望着漂浮的秋云就心情飞扬,当春风拂面时就跟着思绪浩荡,生命中遇到的种种现象,我们都能以心灵感知。王微的这句话恰好说出了创作前灵感一现、浮想联翩的状态。从物象中获取美的感受也正来源于这一刻。

松林漫步

170cm×93cm

2019年

郑板桥画竹曾有一段非常精妙的理论,他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当我们写生的时候接触到的是对象的表面,这时会给你留下第一印象。写生最大的好处就是迅速捕捉这一印象,把其最大限度地保留并记录下来。人们都称写生为收集素材。而我认为收集素材只是写生的一小部分功能,实地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感受将是能否实施创作的关键。当我们把眼中所见画在速写本上,使之转换成画面形式时,我们的内心将对形象进行筛选,同时还需考虑造型和构图等问题方落笔。写生能够较为完整、写实地记录现实,以备创作不时之需。创作正是把胸中之竹转换为手中之竹的过程。

绽放

170cm×93cm

2019年

中国画能在纷繁的画种中独树一帜,与它特有的线条息息相关。线,在中国画中是重中之重,是中国画之为中国画的灵魂所在。它的魅力早在我初学国画时就感受到了,并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是深深体悟其美好。根据不同的形象会有与之相应质感的线条,线条的表现力巨大无比,非常奇妙,让人叹为观止。可以说中国画把对线的理解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在画论中,它就是“用笔”,与之相伴的是“用墨”。笔和墨同时构成了国画的“骨”。谢赫《画品》中所谓“骨法用笔”,在六法中排名第二,可见重视。

梅花三条屏

118cm×100cm

2007年

我特别喜欢画画,因为画画时可以无拘无束,很自由。我可以沉醉在古人玄奥的笔法中不能自拔,也同样喜欢在创作中享受畅想的激情、放飞自我,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荒原上肆意奔腾。我的画从来不是很“工整”的那一种。比起重彩,我更喜欢素色;比起渲染,我更注重勾线;比起使用复杂的纹理,我更偏爱单纯的白;比起一丝不苟,我更倾向闲散不羁……因此,我的画面会比较少鲜艳的颜色,相反会有较多的线条和墨色。

深树清鸣

132cm×67cm

2019年

中国山水画的闲逸总是那么令我着迷,于是在我的花鸟画中常常会掺杂山水画的某些因素。比如《豌豆花开》的创作。通过实地观察和写生,我对豌豆苗的生长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先用勾线笔按照粉本的样子作了初步的取舍整理。其次是选择用何种手法来表现,我选了小写意。

山野花

132cm×67cm

2019年

于是我用生宣试着用水墨以纯写意的方式画了两张豌豆花的条幅,感觉形象过于平常,也缺乏细节,果断舍去。为了更好地表现细节,我改用小写意勾线的手法来表现对象。用大片的墨块表示土地,但水边的感觉还是不太明显,于是我又在画面里添了几只鸭子。几经思考后,我又把生宣换成了熟宣,并对植株的造型作了细微的变形处理。同时去掉了多余的鸭子,最终保留了现在的两只。

盛日寻芳

140cm×69cm

2019年

因为植物画得较为复杂,点景的鸭子就尽可能地简化。这样一来,主体明确了,造型也耐人寻味,画面色彩清新明快,春江水暖的意境跃然纸上。这幅画我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皆来自山水画用笔和造型,借景抒情,意在纸外,以情造境,境在心中。

红月季

132cm×67cm

2019年

清梅1

132cm×33cm

2019年

清梅2

132cm×33cm

2019年

一夜春风

132cm×33cm

2016年

小院黄花

132cm×33cm

2016年

《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

主管: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岭南美术出版社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7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