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历史上,谭元寿有怎样的戏曲人生及经历?

谭元寿先生,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名家、谭派老生、谭富英之子、京剧大家、京剧名角、有名演、谭鑫培的曾孙、京剧谭门传人、谭鑫培的第五代传人、京剧谭派艺术掌门人。

这是京剧《问樵闹府》,在剧中饰演书生范仲禹的是(当时)已经年过七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在这部京剧中,谭元寿用一个高难度的吊毛动作将剧作推向了高潮。

自己的指导思想也好,精神支柱也好,就是在他父亲身上,他想我替我父亲来音配像,自己让别人来翻这吊毛,他觉得这个可以说是大不孝。这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京剧短片《定军山》,由此拉开了中国电影百年的帷幕,京剧大师谭鑫培作为第一位电影演员登上银幕,一百年后、在这部讲述中国电影诞生历程的新版《定军山》中出演谭鑫培的正是他的曾孙 谭派第五代传人谭元寿。杨立新曾言:“谭先生(谭元寿)很不容易,他(当时)应该78、79岁了,中国过去有个习惯,叫做七十庆九,也就是说六十九岁的时候过七十岁生日,那么当时那年应该就是八十庆九了、将近八十岁的人了,在摄制组里面确实是很辛苦。这张照片上的人物是谭元寿的父亲谭富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目,国家组织有关部门通过音配像技术手段复原、重现前辈京剧名家舞台形象的文化传承工程,为谭富英复员舞台形象的就是谭元寿,为谭富英的表演进行音配像,要求谭元寿对原作的表演风格、演唱技巧、形体特征、动作节奏乃至心理创作状态都要做到表现准确、把握得当,《问樵闹府》中的范仲禹是书生。然而、他又是个精神受了刺激、失去常态的疯子,这就要求演员用特殊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疯癫又书生气的特征。京剧谭派艺术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京剧流派,谭派唱腔以委婉古朴而著称,谭元寿是谭派京剧艺术的第五代传人。但是,对谭元寿来说,为父亲《问樵闹府》进行音配像工作还是有一定难度,难度在于在京剧《问樵闹府》中书生范仲禹有一个高难度的吊毛动作,吊毛是中国戏曲毯子功的一种,是一种高难度的腾空翻转动作,这对于年过七旬的谭元寿来说并不容易。谭孝曾说,“他做这个吊毛,不是说躺地下不起来了,他是一落地人马上就站起来,而且起来跑圆场马上接着还唱,是这么一个艺术处理的形式,他如果躺这儿不动了,这还好一点,他马上就得站起来啊,那时已经71、72岁了差不多。导演决定这个动作使用替身来完成,在录像之前已经有措施了,已经跟他做好思想工作了,谭孝曾他说您这岁数千万别什么,而且这是录像,他可以说停机,用艺术、用摄影技术怎么处理一下,找个替身、完全可以,但是,在拍摄现场,为了精准地再现父亲谭富英的艺术神韵,谭元寿舍弃了替身。谭元寿他曾自言:“真翻不了那也没办法,自己还是心里胸有成竹,所以他当时他也没说,大伙儿也不知道,等到拍的时候,到那个地方、他就翻了,他自己翻了。所以,当时他们都吓一跳。这里是1928年的北京,谭元寿就出生在这里的京剧世家谭家,这一时期,谭派已经是京剧老生行当中的主要流派,刚刚年满13岁,谭元寿就被父亲送到了富连成科班学艺,富连成社创办于1904年,是中国京剧史上一所重要的京剧科班,坐科年限一般为7年,在这里谭元寿主攻老生、兼学武生,在以打戏著称的富连成、谭元寿并没有感受到出身世家带来的特殊优待,相反、由于父辈的严厉,他受的责罚往往要比其他人多出一倍,科班七年被谭元寿称之为七年大狱。他当时挨完这打,他这手张、张不开了,(手)并、并不实诚了,只能是这样,全肿了,十个指甲盖滴答血,就上水龙头那儿冲去,就这样,你还得练功,还得拿顶,还得什么,休息、甭打算。

唱丶念、做、打,七年操练,谭元寿终于学满出科,然而、谭派的金字招牌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便利的演出机会,挑班唱戏、担当主角的愿望离谭元寿还很远。在叶盛章今生社这个班社里头第一天自己主要上买卖吧,第一次在那儿登台、搭今生社这班,就赶上叶盛章先生《藏珍楼》,他去饰演白眉毛徐良,让谭元寿他去饰演白菊花,一个采婚(花)淫贼,跟这徐良俩人开打。

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志刚说,他可以不演的,他为什么要演,就是他想开拓,开拓一下,就是说他想丰富一下谭派,为什么,时代变了,他认为观众的欣赏力也变了。从京剧《藏珍楼》中的一个小小采花贼开始,谭元寿正式走上了搭班唱戏的艺术生涯。这是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这是京剧叶派艺术的创始人叶盛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这些人领衔的戏班里,都出现过谭元寿的身影。这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1927年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上世纪四十年代,因出演《红鬃烈马》,谭元寿的演技逐渐得到梅兰芳这一辈京剧大师的赏识。1949年谭元寿正在天津演出呢,梅大爷(梅兰芳)派人到天津把他叫到北京来、让他回来,说梅葆玖到北京来挂号,非谭元寿不可,因为这个是很有意义。他记得老头(梅兰芳)给他们俩人说《打渔杀家》,就在这个院儿,就在里面这个院儿,说《打渔杀家》嘛。过去,这里是上海的天蟾舞台,如今更名为天蟾逸夫舞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谭元寿在这里登台,当时的海报对他还是冠以谭富英之子的头衔,而在连续十四天的演出中,谭元寿文武并用,上演了一系列谭派的经典剧目,受到上海戏迷的追捧和称赞,两年内、谭元寿在上海独自挑起了班会的大梁,迎来了他舞台生涯的第一次辉煌。那时候他很年轻了,他那年才24岁,上海很捧他们。那时候演戏、一边演着戏,一边就往上扔、戒指的、扔手饰的,扔什么全有,因为那时候观众离台也近,也不像现在那么老远、有月池,那么一扔给扔月池里面了,那时候观众离台都很近的,一边叫好、一边嗵,甭管什么就扔上去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名伶担当主角的各种民间戏班,因为不能适应文艺发展的需要而纷纷解体,这时已经红遍上海滩的谭元寿也只好放弃在上海取得的一切声望、回到北京。1952年,谭元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京剧团,当时正值朝鲜战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奔赴前线,慰问演出,谭元寿也随即报名跟随慰问团、奔赴朝鲜战场。这个是很高的政治待遇呀,他们可以说是忙也忘了、什么全忘了,就是一心能够为战士们能够演出,哪怕说是今儿战士不多十几个人,他们也照样演,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真是这样,一心就是想把“我们”这个心掏出来暖战士们的心,实质上战士们的心已然给他们捂热了,那么冷的天没觉得冷,所以觉得能够让战士来看“我们”演出,这是我(他)们的职责、我们的光荣,谭元寿曾言道。就在谭元寿在战争中辗转各处为战士们演出时,远在北京的谭门大院里他的祖父谭小培却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身在朝鲜的谭元寿根本无从知晓祖父病重去世的消息,等他返回北京时,已是祖父的百天祭日了。就让他单独地回到北京来了,让他回家看看。谭孝曾他印象很深、穿着军装,还大棉帽、大绒帽子的军装,到那儿,他们家都讲究磕头啊,他来一敬礼、在灵堂上,自己觉得奇怪、敬什么礼,那时小,现在后来想起来,因为他穿着军装呢嘛。回京后不久,谭元寿加入到父亲谭富英所在的太平京剧团,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市京剧二团,当时、谭家第四代传人谭富英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梨园四大须生,上世纪50年代、谭派的大旗依然握在谭富英手里,谭元寿一直处于父亲的光环之下,这为他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人家要看的话,人家先看谭富英、人家不会先看谭元寿是吧,所以那时候他也不是特别有发展的。后来他们成立一个青年团,就叫小团、当时叫小团,所以跟他们的大团是一个领导,但是并不影响“我们”这儿演出,也不影响谭元寿他父亲他们演出,那自己什么戏都可以演了,文戏、武戏都可以演。建国以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不断被强化,封建社会里的王公将相、才子佳人,从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时期的工农兵形象,在这种形势下,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现代京剧应运而生,谭元寿也适时地加入进来。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设计唱腔,就是他们自己、导演把词给你了,你去琢磨去,这地儿怎么唱,唱什么板式、那地儿唱什么板式。这是现代京剧《党的女儿》,在传统戏曲中谭元寿大多饰演正面形象,比如他在《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中饰演诸葛亮,在《战太平》中饰演大将花云,而在《党的女儿》中谭元寿却出演了一个反面角色,敌军孙主任。当时这个导演挺有意思,跟他很合得来的,说咱们这次排这个《党的女儿》你们挑,你们自己挑丶想演哪个,他们就跟马长礼研究说咱们净演了正面人物了,咱们这回演一回反面人物行不行,他说可以啊、我要试试看,那时候年轻、脑子也比较快。从《党的女儿》开始谭元寿还参加了《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系列现代京剧的编排和演出。他觉得演现代戏不是坏事,是个好事,对我们演员来讲的话,有这么个途径、就多了一条腿,在创作上那你就不能够还像演传统戏那种程式的东西、想办法就把它不要了,根据人物来塑造、根据生活,因为它来源于生活,但是还要高于生活。1963年,谭元寿所在的北京京剧团将沪剧《芦荡火种》这部戏改编成了京剧,更名为《地下联络员》,在新剧本中,新四军某部连指导员郭建光被重新设计为重要的男一号角色。

谭孝曾言,郭建光这个人物他要唱,他要表演、他要有舞蹈、身段,他还要有武打,还要有翻,,比如他们这叫旋子,叫扫腿旋子、叫飞脚、有虎跳,还有上高,还有翻台蛮,他要有这么些艺术手段来组合成这么一个艺术形象,在当时、全国的京剧演员中能够胜任这个角色,既有深厚的传统戏剧功底,同时,又具有现代戏剧排演经验的演员并不多见,于是、一切条件都符合的谭元成为了完成这一角色的最佳人选。领导上怎么派、派自己什么自己就来什么,当时就是好像刷来刷去,最后导演、就看中他,让元寿演这个郭建光比较合适,那么他就转移到郭建光身上来了。被《地下联络员》导演选中后,正在外地的谭元寿被火速调回了北京,准备出演郭建光这一角色,为了排演这部现代京剧,北京京剧团专门成立了创作小组。谭元寿言,他们设计好了这个唱腔,让我们来学,让我们来听,哪点不合适,我们有权利可以跟导演商量,我不用这个腔用那个腔、行不行,可以这样的。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召开,京剧《地下联络员》参加了这次汇演,毛泽东在观看演出之后提出了修改意见,听取修改意见后,剧作家们再次对剧本进行了调试,剧作的名字改成了《沙家浜》,郭建光成为全剧的一号人物。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谭元寿将谭派唱法融入现代京剧,使郭建光这一人物的念白、唱腔既有传统谭派京剧的韵味,又具备现代京剧所要求的浅显易懂。《沙家浜》的唱腔啊,不能说百分之百,也有百分之八十啊,按照谭派的这种唱法丶这个发音方面来根据谭派的这个特色来塑造这个人物的。

(0)

相关推荐

  • 京剧谭派掌门谭元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

    谭元寿:我是谭元寿,我们谭家,快200年了吧,京剧的传承始终在我们谭家绕.   主播:谭元寿的曾祖父谭鑫培创立的谭派,是京剧史上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这个家族历经七代传承,是中国京剧 ...

  • 逝者京剧谭门第五代传人谭元寿逝世,在《沙家浜》扮演郭建光享誉海内外

    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派第五代传人,谭元寿先生于10月9日12时许,在京逝世,享年92岁. 上世纪60年代,谭元寿因在京剧<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一角,而享誉海内外.在我国京剧史上,七代传 ...

  • 京剧界历史上,舒昌玉有哪些故事?

    舒昌玉先生,梅派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梅兰芳亲传弟子.京剧老艺术家.梅派名家.京剧"梅派"大家.梅派男旦.有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入室弟子. 话说二零一零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夕阳红重 ...

  • 京剧界历史上,孙毓敏有哪些故事?

    孙毓敏老师,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演员.京剧名家.京剧旦角.国家一级演员.荀慧生的亲传弟子.荀派高足.荀派传人.京剧荀派名家.荀派名伶.有名戏曲教育家,南北"活红娘":宋长荣.孙毓敏 ...

  • 京剧界历史上,马连良有哪些故事?

    马连良先生,有名京剧艺术大师.有名京剧老生.有名京剧艺术家.梨园名角.京剧名家.须生泰斗.马派创始人.有名京剧须生.著名四大须生之首.中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南麒北马:周信芳.马连良;中国剧坛二巨 ...

  • 京剧界历史上,李鸣岩有哪些故事?

    李鸣岩老师,京剧老旦名家.国家一级演员.京剧名家.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有名京剧老旦表演艺术家.李派老旦的领军人物.有名老旦演员.李多奎亲传弟子.教育家. 她是高瞻远瞩的吴国太,她是爱憎分明的李太后,她 ...

  • 京剧界历史上,真实的吴钰璋是怎样的一个人?

    吴钰璋先生,有名京剧花脸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花脸演员.梨园耆宿.净行表演艺术家.京剧名净.花脸名家. 有人说吴钰璋是个戏痴,的确,吴钰璋从他幼年开始到当时走入古稀之年,戏.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身边伴随, ...

  • 京剧界历史上,真实的京剧武丑奇才张春华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春华先生,一代武丑泰斗.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武丑名家.叶盛章嫡传弟子.中国京剧院有名演员.京剧武丑大家.当代京剧武丑泰斗级人物. 在京剧武丑行当中,张春华堪称一代奇才,他的武功基础深厚.功夫过人 ...

  • 京剧界历史上,真实的李世济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世济老师,程派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的嫡传弟子.程派艺术传人.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京剧名家.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义女.已故程派大家.有名京剧程派演员.曾被人称作"小程砚秋".教育家.丈夫 ...

  • 京剧界历史上,李荣威有哪些故事?

    李荣威先生,有名京剧演员.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名宿,京剧名家,有"小金少山'之称,老艺术家. 李荣威的故事以及其有着怎样的艺术经历,他不是梨园世家,但是为什么走进梨园行了呢,这个话说起来 ...

  • 京剧界历史上,裘盛戎有哪些故事?

    这段影像资料(京剧<秦香莲>片段)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裘派艺术的创始人裘盛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京剧电影<秦香莲>中的精彩片段.裘盛戎先生生前虽然留下了大量的录音资料,但是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