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冠华:良心的复兴 / 第二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发言稿
良心的复兴
感谢乡村复兴大会和张孝德教授的邀请,能来参加这一盛会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今天,我们穿越风险,聚在一起,探讨乡村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人类的未来,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过去,我们曾多少次面临危机,经历过大地震、大海啸、蝗灾、非典、禽流感、大暴雨、大屠杀,在跌宕的历史帷幕中,我们无数次在恐慌中忧心于同胞、忧心于未来,共同在末日预言和影视作品中唏嘘未来还有多远。2021,这个过去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遥远年代,如今,未来已经来了。
第二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在山西省农业大学举办
传说中的冰川,已经融化,此时此刻,地球的冰川正以年均近2700亿吨的数量级消失,这意味着冻土层逐渐消失,大面积新的植物出生、繁殖并死亡,过程中释放的甲烷,将造成全球变暖逐级加剧。持续下去,不到百年,南极洲大陆加北极圈格陵兰岛的所有冰川融化消失,地球海平面将会上涨70米,大半个欧洲将会从地图上消失,美国纽约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水底,水面上的自由女神将会露出一个脑袋和一只胳膊举着火把。美国哈佛大学气候学家预测,如果气候变化得不到有效控制,超级暴雨和瘟疫将成为常态。到2100年,最好的结果,是全球文明集体退回没有电力等科技的中世纪。
在2008年,生态文明还未被作为国家主要战略时,我开始设想,一种低经济、低消费、低能耗的生活方式,并在2010年于青岛崂山建立了自给自足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实验人员是我和我的爱人,这个实验室的实验对象也是我和我爱人,就是说,我们即是实验员同时又是小白鼠。2010-2015年期间,我们拿自己做了五年实验,看看尽可能不用钱,衣食住行靠就地取材能否舒适生活。
家园计划(AnotherLand)联合发起人唐冠华,受邀在乡村人才振兴论坛中做发言
实验方法,从吃野菜、生菜的硬上;到替换法,例如学不会做铁锅,就先买上锅,学会铸铁再替换上手工的。把自己置身荒野,让生活的必需品究竟是哪些的答案一件一件露出端倪。建石头屋、养家禽、种棉花、旱厕堆肥、绕线发电、制窑烧陶……
在实验开始两年以后,达到了包括网费、手机费、交通费等费用,两口之家不超过每年2000元人民币的经济开支。
那段日子,最常听到的评价就是,现代社会这么发达了,还要退回原始生活么?
这个问题,正好与刚刚提到的人类未来联系在了一起。按照百年后人类人口锐减,文明倒退的推测,究竟今天所谓的发达的城市化是进步呢?还是真正泯灭人性光辉乃至子孙后代家园的灾难呢?
而所谓的原始生活,对消费社会的反思行动,是倒退,如他们所说“开文明的倒车”,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超前公益事业呢?
唐冠华在山西农业大学做发言:《良心的复兴》
我过去常与同事比喻,世上有人近视、有人远视,看得远的人看不清近处,看近处清楚的,看远处却模糊。人类已经迈向了生死存亡之际,却依然有同类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透支未来。当人们盯着面前的需求,就无法同时注视自己的身后。眼前为了巨大利益,非法开采、挪用公款、排放污水、行贿受贿、手足相残、把不打农药的蔬菜留给自己,把打了药的瓜果卖给别人、用日积月累的化肥挣了钱害了地、为了房地产开发挪用农田指标、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自己国家环境的优越,而利用经济博弈,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进口他们的有害垃圾,污染当地环境。
同样都是人,相煎何太急。
在人吃人的互害社会中,被摧残最甚的是我们的后代,大量的海洋垃圾、重金属污染、恶劣的极端自然气候纷沓而至。
只顾自己这一世和自己的小家谋福,不为同类和世代考虑的利己思维,终将自食其果。
我们在建造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采取两个基本建设原则,废物利用和就地取材。其中墙体隔热材料因为找不到环境友好的现代材料,于是尝试采用废旧塑料瓶,利用瓶中空气具有隔热性的原理,由2000多名市民、学生收集来的1.5余个饮料瓶完成了20余平方米建筑中的墙体隔热填充。在实验过程中,查阅资料发现,塑料瓶在土壤中至少需要500年时间才能被降解。利用这一不易被自然分解的特性,我将其原封不动的用于希望持久使用的建筑墙体中。这一尝试的过程当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拍摄成纪录片,供更多关注环境问题的工作者参考。
美国被殖民驱赶猎杀的原住民们曾经有句话:我们的自然资源并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向子孙后代借来的。
我们今天的孩子,未来的主人翁。迎接他们的是什么样的世界?是一个不争不抢就连玩具都玩不上的世界么?还是一个谦让、包容、友善的世界?
罗大佑在《未来的主人翁》歌词中写道: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
论坛参会成员合影
我想起我看过的一个美剧《行尸走肉》,在电影构画的僵尸爆发的世界中,最恐怖的不是无脑的僵尸,而是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穷尽心思,布下天罗地网,为了打结掠夺生存物资,或者伪装善意骗取你信任,实则要剥你的皮和你的血,这些活生生的人,才是行尸走肉。有一段时间,一些幸存者组建的社区中,出现了一种瘟疫,通过空气传染,患者会高烧呼吸困难并有传染性。很快,开始了隔离,没有人再敢进入隔离区,其中有一些轻症患者实际上还是有生还机会的,但是没有人敢进入隔离区送物资补给。有一位老人说:你走出去,是在冒生命危险。你喝口水,是在冒生命危险。如今连你呼吸,都是在冒生命危险。现在我们别无选择,能选择的只有为什么冒险。说完,他毅然走进隔离区运送物资,拯救了许多轻症患者。
假如末日明天就要到来,你还会做昧着良心的勾当么?还是会选择最后做一件对得起良心的事?
十二年前,我在上山开展自给自足实践时,制作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三个目标:
1.用五年实践学习自给自足技能并免费分享给世界。
2.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共同自给自足生活的家园。
3.让这种家园与城市进行交流和交互。
这三个目标以及一份万余字的题为《家园》的对当代社会和未来的思考文稿,共同组成了名为:家园计划,英文叫AnotherLand的全球性公益行动。有一位志愿者写下四句话,阐释出“家园”的含义,多年来也一直启发着我,现在分享给各位:
“家园”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反省,是对如何延续人类文明的探讨。
“家园”并不是苦行僧对人类自身极限的试炼,而是研究如何让人类生活的更加舒适健康。
“家园”不是反城市化,而是让人可以在城市与“家园”之间自由选择。
“家园”不反对科技,而是探讨科技与自然的融合。
后来我将这种当时称之为“家园”的生活理想,作为了家园计划提供的生活方式解决方案中的一项,进行了一个定义,叫做:共识社区。就是指共同理念的人们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大分类,包含了生态村、理念村、生态社区、合作居住、共生社区、共享社区等各种由不同共识组成的共同体概念。
而城市,在我看来,已经单一化发展到令人无力翻身的地步,如果不先退出城市,另辟蹊径的话,只能被恶性竞争、消费利益主导的城市化思维同化,就如人类学家项飙提到的内卷一样,无从抽身。
我记得,1岁半的妹妹,去了超市都知道用手指着货架上的名牌产品,因为她自小就已经吸收了大量的电视广告。消费主义的洗脑无孔不入。
因此,退出是第一步。退到哪里去呢?自然而然的,我们退入了城市的背后,也就是乡村。
在这个崭新的广阔天地中,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乡村是最接近自然的人类生活聚落,在最靠近自然的地方,人类发源之处,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大量的实验,可以从源头上展开千姿百态的尝试,如我当年所料,有机农场、生态农园、自然农庄,将来都会向共识社区转型,今天也正如此发生着。而多种多样的,百花齐放的共识社区,如素食社区、艺术社区、宗教社区、无货币社区等等,将在世界各地异彩纷呈。
在乡村这片净土,我想,尝试建立一个共识社区生活方式的样板,同时也是一个练兵场,或者说共识社区的黄埔军校。2015年,有缘与正荣公益基金年会携手,在福州闽侯的500亩土地上开始代号为“南部生活”的共识社区实验。如今5年过去,数千人往来此地,实践各自的农耕创想、规划蓝图、管理策略,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实践者齐聚一堂,相互模拟、演练、试错各自的社区理想。也从这里走出多种多样的共识社区开创者,参与到全球多元化的进程中。这些实践和探索,也引起了路透社、NHK、BBC、中青报、澎湃等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共识社区实验连续多年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赤道奖提名。2015年获人民网环球风尚榜10大公益项目奖。2018年入围联合国地球卫士青年奖。
此行前,我正在浙江丽水市松阳县一个叫斗米岙的村庄,布置一场家园计划的文献回顾展。会后,我还得赶回去收尾。这个展览是十月一期间,一位艺术家朋友郑宏昌在村子里策划的国际艺术展的一部分。郑宏昌是代表中国参加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艺术家。欢迎大家届时来观展交流。
左至右:张孝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院教授、世界乡村复兴大会主席)、王玉萍(江西岩前观光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主管)、黄志友(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唐冠华(家园计划联合发起人)
这些年,乡村振兴写入了国策。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试图变革。
我希望这不再是跟风跟潮流,或又一次成为巧立名目者,套取资源资本的利益游戏。
而是能够切身的真正看到:乡村,就是应对内卷的退出机制。
坐在写字楼里摸鱼,偷偷玩开心农场的白领们,你们动一动鼠标就吃上的外卖,是真真实实挥汗如雨的种植者终日劳作的成果。职员们,老板们,营销代表们,争分夺秒地拿起你的锄头吧,离开你的空调房,趁着为时还未晚,还有机会,真实的为社会做一份贡献。不要让唯利是图者,再把乡村污染成铜臭味儿的坟场。
乡村,我们诞生的地方,它是现代化生态危机、文明危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拯救未来,延续人类物种的最后一片阵地。
不要等到退无可退,追悔莫及。
乡村复兴,复兴的是人心。
人的善意、大爱能够复苏,乡村就会复苏,太平的盛事就会复苏。
乡村复兴是想象力的复兴,是文化的复兴,是光荣劳动的复兴,是知行合一的复兴。
乡村复兴是良心的复兴。当一个不再勾心斗角、自相残杀的社会重生,一个分享、利他,健康、安全、其乐融融的家园就会诞生。
这一刻不远了,漆黑之处才有光。
唐冠华
第二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