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顺——【难忘乡愁】乡村磨房的记忆

乡村磨房

王长顺

最近与战友会面,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多年以前,一个外出谋生的村民给家里写信说,差事找到,环境可好,日行百里,风吹雨淋日晒不着,勿念。请问,村民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谜底:推磨——在磨房里干活,当然免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想来这位村民不但略通文墨,也很风趣幽默,在乏味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

提起推磨,我首先想到的是故乡的磨房。在童年的记忆里,那可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磨房,磨房,房子里少不了石磨、石碾。石磨由两个圆石组成,分上下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锻造有条条纹理,粮食从上方圆石的圆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程中被磨碎形成粉末。石碾则由碾台、碾盘、碾磙和碾杆组成,碾盘中间装一竖轴,碾杆穿过碾磙与竖轴连在一起,在人力畜力的作用下碾磙转动将粮食碾碎。

那时的豫北的乡村,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石磨、石碾,像这样的“固定资产”,只有家境较为殷实的农户才置办得起。石磨、石碾除供自家使用外,街坊邻居也可借用,但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借用完毕后要为主家留下磨底。所谓磨底,就是把剩下的部分麸皮,堆到磨眼上留给主家,并且最少要与磨的上表面持平。如果你吝惜那一把麸皮没有这样做,让石磨饿了肚子,是会被街坊邻居看不起的。

石磨、石碾通常放置在农户院子的偏房里,它转动的声音虽然单调,但也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每年的腊月,石磨、石碾白天黑夜都不得清闲,家家户户都排着队磨碾粮食,以迎接春节的到来——磨房,成了人们喜欢聚集的地方。用石磨、石碾加工粮食时候,最少得两人协助配合才能完成,其中一个人专门推磨推碾,一个人往磨眼里不断添加粮食,或跟在碾磙后面,一手推着碾棍,另一手拿着笤帚,扫那些轧蹦到碾盘边上的粮食,一圈又一圈地推,碾磙一圈一圈地轧,颗粒状的粮食便被逐渐碾压粉碎。

小时候,我和哥哥常帮母亲推磨,由于个头小,肚子还够不到磨棍,只好用两只小手,半举着使劲往前推。母亲一面推,一面不停地往磨眼扒拉麦粒,一粒粒的麦粒进入磨眼后被不断挤压,变成面粉从磨牙缝里挤出来。第一遍磨下来的时候麸皮较多,到了第二遍麸皮面粉参半时,母亲便开始一瓢一瓢地挖到箩筛里箩面。箩面是在笸箩里进行的,笸箩底部放了用两根木条做成的箩架,箩筛就放在架子上,筛面时用手不停地推拉箩筛,细细的面粉就被箩筛到了笸箩里。而未箩下去的颗粒,则被重新上磨……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与石磨石碾结下了很深的情缘。那时我家与三伯家同住一院,石磨就安放在院子西南的角落,位置虽偏,但人气很旺。伯父一家人经常一边推磨,一边说笑,很是热闹。无论谁家磨面,不少街坊邻居都会主动过来帮忙,人多帮不上忙,就见见面,说说话。

在与五谷杂粮终日的厮磨中,石磨齿条棱角会逐渐变钝,沟线不再分明。这样的石磨既不出活又费力气,就该修理了。修石磨,要用钻尖将磨旧或受损的沟槽棱角线重新凿出来。锻磨是技术活,一般的石匠是干不好的。六台山堂哥的舅舅就会这个手艺。我之所以记得他,并不是因为他锻磨的技术高超,而是锻磨后受到的款待,那焦黄流油的烙饼,曾馋得我直流口水。

磨面时,我更喜欢跟着母亲往磨房里跑,明里是帮她推磨推碾,实际是借机凑热闹玩耍。后来驴代替了人,人从繁重单调的推磨劳动中解放出来。用驴拉磨拉碾的时候,需要用眼罩将它的眼睛罩上,这样它才会专心干活。五六岁的时候,我非常喜欢手里拿个树条,跟在驴的后面赶它拉磨。在我的“指挥”下,那老驴踱着悠闲的脚步不紧不慢的前行,偶尔还会甩一下尾巴,显得很有城府。

后来,电力逐渐取代人力畜力。将粮食放进机器,合上电闸几分钟工夫,几十公斤的面粉就加工完毕,乡亲们形象地将此机器称之为“一风吹”。

时代在进步。如今的乡下,石磨、石碾已经不见了,但从那个时代走过的人们,还时常会想起乡村的磨房,耳畔会响起石磨嗡嗡的转动声,像悠长而古老的歌谣……

作者王长顺,男,1959年生,河南省辉县市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8年12月入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第四师独立大队机械员、机械师,师司令部作训参谋,陆军航空兵第一直升机团司令部作训股长等职。1997年转业地方,先后任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蔬菜副食品办公室副科长、科长,中共新乡市纪委、监察局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等职,2019年5月退休。曾在解放军报、河南日报、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等媒体发表过新闻稿件和散文。

责任编辑:梦醒

(0)

相关推荐

  • 【甘肃卓尼●毛月玲】第二届“绝对文学杯·我的童年”征文·散文类44号作品《童年的水磨》

    绝对文学微刊第99期(总第292期) 绝对文学微刊 推送小说.诗歌.散文.杂文.评论.报告文学等 200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童年的水磨 文 / 毛月玲            天亮还未亮的时候,天空黑 ...

  • 老家那盘石碾子

    因为有了岁月的流逝,所以才有了回忆.你无法抗拒,也不必逃避,因为往事的点点滴滴会让你的生命更加完美,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充实. 石碾子是一种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还算熟悉.我小的时候,那 ...

  • 米面从哪里来

    米面从哪里来?提这问题,真是既简单又可笑.但是,对城市的一些人来说,他们从小远离农桑,还真不知道米面如何生产出来.正如<朝阳沟>里的银环,"韭菜麦苗分不清". 中国是农 ...

  • 俗话说:“院中五谷虫,子孙辈辈穷”,啥意思?五谷虫指的是啥?

    以前人在盖房子的时候,房子的根基大多都比较浅,而且是用石头砌成的.人们为了取石方便,大多都会就地取材.然而有些石头是不适合用在房子的根基下面的.有句农村俗语说:"院中五谷虫,子孙辈辈穷&qu ...

  • 薛阳:记忆中的碾房

    点上 聆听家乡故事! 在过去,每一个村庄里的生产小队都有自己的场院.饲养院.粮仓和碾房,这些都是生产小队必不可少的设施,属于小队的公共财产.碾房里有碾子或者石磨,那是社员们加工粮食的重要场地.我当时下 ...

  • 【我的乡情180】梁继志:石磨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石 磨 梁继志 故乡鲁西北平原上的石磨,那一道乡间的风景跟随着时光的脚步,早已走进岁月的深处,远离了我的视线,但那上下磨盘有节奏的声音,好像一柄无形的小锤,时时敲打着回望的心灵 ...

  • 《大山带你走黄河》---【石磨.石碾】

    大 河 边 上...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 ...

  • 难忘当年“推磨”的滋味儿

    千里迢迢在眼前, 石头重重不是山: 雷声隆隆不下雨, 雪花纷纷不觉寒. 幼时读这首写用石磨磨面的谜语诗,朗朗上口,颇觉好玩.待到十来岁时,常常在晚上或五更天被父母叫醒,帮他们去磨坊推磨的时候,才深深地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石磨

     乡村记忆--石磨 文/游传化 我最近跑了几个村子,发现好几处农家门口和道旁躺着废弃的磨盘,心里颇有感触,随口拈出一首小诗: 两片石头岁月磨,细碾生活蹉跎多. 推拉千载民间史,而今道旁受冷落.     ...

  • 王长顺——难忘的军旅岁月:穿“黑皮”的日子

    难忘的军旅岁月 穿"黑皮"的日子 王长顺 国庆节过后气温骤降,前些天还是衬衣短袖,一下子便跨越秋装换装为毛衣毛裤,甚至是羽绒服,面对着季节如此快速的转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在东北服 ...

  • 【智泉流韵】首席作家王长伟原创《难忘进拴兄弟情》

    难忘进拴兄弟情      老朋友进栓接受鲁山县委的邀请,为鲁山创作一部大型报告文学作品.创作报告文学是进栓的强项,驾轻就熟,随手拈来.他已经深入鲁山体验生活半年之久.走遍了鲁山的山山水水,看完了鲁山的 ...

  • 【智泉流韵】首席作家王长伟最新原创《人生难忘三月三》

    三月三,中国传统情人节.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轩 ...

  • 王长顺——芝麻叶里的“乡愁”

    芝麻叶里的"乡愁" 王长顺 清晨到户外散步,惊奇地发现路边一处建筑工地上竟种有一片芝麻,我猜想这一定是一位有心之人,不忍土地被荒废而见缝插针的结果.时令既已过了中秋,但见梢头的芝麻 ...

  • 刘兰生||磨 房 边

    磨  房  边 文/刘兰生 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近千平方公里的针叶丛林中,散布着许多原始的.人口不多的自然村落.这里的人除农耕外世代以伐木.采煤和狩猎为生.这些活危险性很大,每年总有一些人早上出来时安然 ...

  • 「作家工场·小说」王长英|无主题聚会

    作家新 干线 无主题聚会 这一天,煤老板陈大奎被他的同学告知要同学聚会了,名称是"无主题聚会",地点在云梦饭店.陈老板成为老板后已经是第三次聚会了,由李老师提前通知.陈大奎接到电话 ...

  • 时长两小时的乡村音乐经典情歌篇

    时长两小时的乡村音乐经典情歌篇

  • 王树彦 :小街乡愁

    几十年来我家一直住在这条街上,包括那次临时租住房在内虽曾有过七次搬迁,却没有一次离开过她,这条街已经成为我家的母亲街,期间距离小街最远的地点也未超过百米,离她最近时紧挨她的身旁一住就是30年.常言道& ...

  • 王长杰医生谈哪些中药及方剂能缩小子宫腺肌症增大的子宫?

    作者:王长杰医生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或引用开篇之前,我首先在此感谢"360图书馆 "审核员及网管们辛勤劳动和付出!也感谢允许我的第20篇专业探讨子宫腺肌症方面的原创文章在此落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