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红透半边天的国民实体店,如今居然都变成了这幅模样?
【艳姐说】
下面这张图的标语,不知道出了多少下海经商的“老板娘”们的心声。然而,纵然再抱怨,都会被滚滚浪潮推在沙滩上,甚至连咸鱼翻身的机会也没有。
👇
最近,大家可能都会感觉到,曾经红极一时的实体商业品牌店,现在越来越少了。前几天又有一条消息说达芙妮大幅亏损,去年关店千家......不得不感叹天底下没有不翻的船......过去的“红人”,如今被打入冷宫;而今天的所谓的赢家,或者会成为明日黄花。
以史为镜,方能知未来。艳姐就带大家来盘点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商业品牌。
NO. 1|壹
达芙妮:从一骑绝尘到堕落为尘
今年3月初,台资女鞋品牌达芙妮发布了一组带着悲伤情感的数字:公司预计2016年全年亏损额将高达7.9亿-8.4亿港元。与上年同期的亏损额相比,亏损增幅约为58%至70%。
伴随着亏损一起的是停不下来的关店节奏,根据公告显示,2016年达芙妮销售点数目减少了999家,包括810家直营店和189家加盟店。
然而,曾经达芙妮全国核心业务门店销售店铺数量在巅峰时期逾6000家,成立于1990年的它一路高歌,从52.9亿的港元市值,3年发展到85.8亿港元;以10.26%的销售涨幅,2年飞跃到29.48%;一本《达芙妮成功模式专卖》成了小企业高成长的圣经……
达芙妮曾经还请来了SHE、全智贤这样的一线女星代言......
▲虽然请来谢霆锋当创意总监,全智贤代言,但大众鞋王达芙妮的颓势不减
艳姐认为,达芙妮没能熬过商场寒冬,主要有3个原因:
第一,达芙妮处在大众化品牌中低端产品,受网络冲击最大,被复制性也最强。无个性的品牌很难在市场上长久生存。
第二,在最近的几年里,达芙妮一直为了收回代理权不断与加盟商发生冲突,导致过去今年加盟店就关掉了百余家,当中的利益损失不言而喻。
第三,达芙妮鞋子的设计也被不少消费者认为过时、不出彩、没有吸引力。即便花了大价钱请来谢霆锋担任创意总监、请来刘诗诗和全智贤等明星代言,也无济于事。
同病相怜品牌:百丽、李宁
NO. 2|贰
美特斯邦威:80后的青春品牌已经落幕?
很多人的青春里或许都有一两个品牌,美特斯邦威对于80后来说,是抹不掉的回忆。曾经,印着““Meters/bonwe”标牌的衣服,在青年的心里是个“名牌”。
当然,那个时候在央视以及各大地方台,都能看到周董代言的美特斯邦威的广告,知名度一下子就起来了,各地招加盟代理非常容易,这也是美邦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曾请来周杰伦代言美特斯邦威,当年随处可见“不走寻常路”的标语
从1995年代2003年,美邦的专卖店遍布各个大中小城市,拥有了近1100多家的专卖店。到2012年达到了最大,门店数量高达5220家。
然而,转折点出现在了2015年:美邦服饰的营业收入下降了4.92%,为62.95亿元。净利润则同比断崖式大跌到4.31亿元,跌幅高达396.57%,是上市八年来首次下跌。
随着大量国际品牌的进入,产品和营销的优势瞬间就没了。2012年,美邦的存货问题就已经凸显了,库存高达3620.7888万件,至2015年攀升到3761.0056万件。当然更为凶猛的洪水则是互联网。
2015年,美邦创始人周成建为挽救美邦生死,开发了有范APP,为了推广这款APP,他们高调冠名互联网热门综艺《奇葩说》,并在2016年邀请了当红偶像李易峰做代言人。
▲有范app冠名网红节目奇葩说,但可能依旧挽救颓势
但从市场的反应来看,依然没有掀起多大的水花。
同病相怜品牌:波司登
NO. 3|叁
家乐福:外资超市的末世来了
说到购物中心,大家一定知道源自法国的品牌家乐福。记得家乐福刚刚来到上海的时候,可谓人山人海。家乐福也完成了国人对于超级购物中心的启蒙。
然而,2015年家乐福在华关店数量超过15家,2016在中国则关闭了广州金沙店、新乡平原路店、温州汤家桥店等3家门店。
本土超市的发展壮大对外资超市的打击是原因之一,但零供关系也是家乐福关店的重要原因,它以收取进场费及条码费用作为经营利润的补充,逐渐导致其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恶化。
此外,艳姐觉得大卖场业态未来很难获得消费者青睐,面积太大,消费者要走很长时间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这不符合新的消费趋势。
在转型期,这些都是家乐福生存艰难的关键因素。再加上价格欺诈门、员工离职门、经销商断货门,家乐福已经今非昔比。
2015年开始,家乐福启动了在华20年来最大规模的变革。具体调整包括重塑物流和配送体系、在三四线城市持续发展大卖场业态、试水便利店业态“Easy家乐福”以及推出网上商城等。
▲家乐福网上商城
艳姐曾体验过网上商城,里面的潮款爆品并不多,而在某宝上淘宝贝,应有尽有。从线上体验的角度来说,家乐福还是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改进。
同病相怜品牌:沃尔玛、乐购
NO. 4|肆
黄太吉:舌尖上的炒作终成炮灰
近年来也出现了依靠互联网营销而做得风生水起的实体店,然而其生命周期并不长。从诞生之日起,黄太吉就牢牢地抓住了互联网营销,不断制造话题,引发围观,诸如“开奔驰送煎饼”“外星人讲座”“石头剪刀布”“美女老板娘”等等。在这些持续进行营销炒作中,黄太吉获得了机构投资的追捧。
▲靠炒作红极一时的黄太吉
在成立之初,黄太吉宣称要打造“中国麦当劳”,随后又复制其大红的煎饼果子的模式,推出了牛炖炖菜、大黄疯小火锅、从来饺子馆,叫个鸭子、幸福小冒菜等种类繁多的餐饮食品品牌和品类,试图扩大其品牌的覆盖规模。
2016年9月,黄太吉开始撤线下店,包括中关村、望京SOHO、国贸等多个区域,黄太吉北京地区门店数量从44家降至20家。原来签约的8个品牌中,青年餐厅、东方饺子王、很久以前、有饭这4个品牌已经没有出现在黄太吉外卖平台的品牌馆。
对于黄太吉连锁的问题,在其爆红的一开始,火的是黄太吉的煎饼果子,而并不是单指黄太吉这一品牌。黄太吉在成功打造了煎饼果子的热点后,继续效仿其原来的营销模式,忽略了线下CBD高昂的租金成本,以及单店的利润上限,在扩张的同时极易出现资金流转的问题。
另外,黄太吉外卖平台走的是外卖重模式,自建外卖派送团队,自建中央厨房,成本就上去了。高昂的成本被摊派到入驻的品牌身上,一家与黄太吉合作的第三方品牌称,品牌出走的主要原因是“太贵了”,不仅要承担成本,每单还被抽成高达40%-50%,商家还要自行对C端消费者进行补贴,品牌方几乎无利可赚。
▲黄太吉外卖
当年郝畅说要跟肯德基比拼,这个话就不要说了,黄太吉最紧要的是尽快盈利,能够活下去。
同病相怜品牌:很高兴遇见你、咖啡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