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缠丝劲法”——气机一旋,缠于丹田!
虽然陈鑫总结有以上六对缠丝法,但主要归纳起来就是顺缠和逆缠,其余五对都是根据不同方向而命名,实际上是以顺缠和逆缠相组合而成。所以,只要事握了顺缠和逆缠的练法,就找到了练习缠丝劲的捷径了。
从内劲方面来讲,出劲为顺缠,为动分,是离心力的表现;入劲为逆缠,为静合,是向心力的举措。
从形体上来讲,上肢的出劲有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出手时尤为多见);上肢的入劲有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主宰(收手时尤为多见)。下肢的出劲有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领劲(出步时尤为多见);下肢的入劲有以足领膝、以膝领胯、以腰为主宰(收抬腿时尤为多见)。腰劲的出入更为重要,注重两肾气滚动,催动两腰眼(隙)互相传递,各领半身转动。左腰眼出劲时右腰眼催,同时入劲,反之亦然。这就是陈鑫所论的“出肾入肾是真诀”即此意也。
陈氏太极拳对内劲与外形动作总的要求:
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前而注其后,知其出而注其入(根节催、中节随、梢节领)。如以第十四式“掩手肱捶”动作的最后一动为例,在前脚把(为入劲)、后脚蹬(为出劲)的同时,以腰劲拧转为主,双手同时以右(阴)手为主(运阳劲),以出劲(为阴中阳)的运动方式向前猛然勃发;左(阳)手同时为宾(运阴劲),以入劲(为阳中阴)的运动方式待劲力贯于左肘尖时向后猛然一抖,以助右手的出劲。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到,其劲勃发的一瞬间,不要过多地注意右手的发劲效果,必须注重左手的入劲程度,促使其劲顺着左上臂上传于肩部,通过左肩传递于右肩的“通背劲”,以助右拳向前发劲。这即是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注入不注出的典型拳势和心法。
太极拳要求以身推手,以手领劲,千万不可舍本求末(梢),为了做到先推后领、推领得当。所以,对于手掌上的缠丝劲也不可忽视,《陈氏太极拳精义》 “外三合”中对以手领劲的论述,手有五指,指含三节,而大指根节却隐藏于掌内,共十五节,像太极也。双手合数共三十节,象征每月三十日(农历)。手掌的灵活程度全凭手指的配合运用,大指虽然短粗,但可独当一力,不可缺少。四指缺其一二,尚能持物,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妙。所以陈氏太极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气贯指肚(以中指为主)。
以先天五行指而论:对应于内五行,中指主心,属火;食指主肝,属于木;无名指主肺,属于金;小指主肾,属于水;拇指主脾,属于土。即是先天五行指对应内五行的具体表现。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必须遵循双腰隙的虚实、阴阳转换规律,及其出肾入肾的运动方针,驱使身体上肢利用双肩旋转,互相催领传递,旋腕转膀,接骨斗榫,来脉转关,令其骨转,以达洗髓效果,引导肩井、云门、极泉、曲弛、曲泽、内关、劳宫等穴内气机潜转,促使双手指在阴阳变化中随势做顺缠丝和逆缠丝。其中,小指领劲拇指合,食指与无名指相吸相系,引导劳宫穴内气机潜转,手掌向身体内侧旋转缠绕为顺缠丝,先天五行指称它为“运水入土”;拇指领劲小指合,食指仍然与无名指相吸相系,引导劳宫穴内气机潜转,手掌向身体外侧旋转缠丝为逆缠丝,先天五行指称它为“运土入水”。在太极拳训练过程中,无论顺缠丝或者逆缠丝,都必须在缠到位的一瞬间,劲松于中指肚,意加停息,气机一旋,经劳宫穴缠回腰间于丹田。
陈氏太极拳对四肢总的要求是:腰为动力,以身催手,以手领劲,手随神往,足从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