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泽:推手“四两拨千斤”的力学机制
拳击用的是击打力,力的特点是大且作用时间短。太极推手以转动或移动对方四肢躯体为主要练习方式,力的特点是不必非大不可,但作用时间长。力的作用机制遵循省力原理:小小秤砣能平衡住几百斤重物,秤砣的以小制大是利用了杠杆原理;扳手能轻快的旋动直接用手不能旋的螺丝,扳手的省力是利用了力矩原理;不管车船有多沉多重,轻松操持方向盘都能自如左右方向,方向盘的省力是利用了力偶原理。太极推手这门十分讲究借力、省力、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以转动或移动对方四肢躯体为主的技艺,不管习练者有意无意,知晓不知晓,事实上都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力矩、力偶、惯性、碰撞、杠杆等物理原理。下面粗浅地谈一下这些力学原理在太极推手里的运用。
力矩是表示力对物体作用时产生转动效应的物理量。刚体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轴转动时,这个力产生的转动效果,不但和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还和力的作用线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有关。我们把力的作用线到转轴的转动中心的垂直距离叫做力臂。那么,力矩的大小就等于力和力臂的乘积,在图1中,F表示作用力,方向与OA垂直,O点是转轴的转动中心,OA是力F的力臂,它的长度OA=L,用M表示力矩,则M=FL。从M=FL知,若产生等大的M,L小,F就大。推手中,为了产生相同的转动效应,在技术上总要使L尽量大,这样力F可小点,省些力。
推手中给人一个刺激,使全身僵硬,一根立在地上的硬棒。这时在他的天突部位(L会大些)施加一个含有水平方向分力的作用力,人会向后倒去。造成人全身僵硬,使之成为无弹性的刚体,又要把人之脚相对固定住,使之有个转动轴,这需要相当技巧、功力。如果这二点解决了,只要再拨弄一下,当然有大力更好,人便会被拨扳后倒。
可以在人体的几个大关节处实施力矩效应。比如,当人前俯倾身时,虚虚用劲将其腰定住不让腰得劲,使腰处成为转动轴,用劲刺激使人上身板硬,劲便自腰断开,利用力矩效果令彼前俯栽倒。人有后仰态势时,也可利用力矩作用,令其后仰倒地。又比如,人出手向我袭来,我用弹簧劲虚与其相接,将其手之前节相对定住不让与后随的躯体同步运动,由于惯性作用,躯体继续按照原运动态势前冲,结果就以他自己的腕关节或肘关节为转动轴,在前冲力驱使下形成力矩效应,把自己扳旋背势。
利用力矩效应制人之前,有两个准备:一是令彼某部或全部僵硬使之近似为刚体;二是令彼某处相对固定不活使之成为转动轴。摔跤、柔道里利用力矩效应制人比比皆是,它是利用抓拿绊锁等动作制造转动轴,推手也可用招式制造转动轴,这都叫两点打人。劲力细微精巧者可以不用招式凭劲准制造转动轴,这叫一点打人。
2、力偶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作用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样一对力叫做力偶。如图2所示。力偶的作用,也能使物体发生转动,或改变其转动状态。力偶的转动效应的强弱,决定于力偶矩的大小。力偶矩的大小等于其中任何一个力的大小和两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乘积。在图2中,如果力F的方向跟AB垂直,AB的长度等于d,那么这个力偶的力偶矩M=Fd。驾驶员双手转动方向盘时所施加的一对力就是一个力偶。不管车子多重,转动方向盘都是用不着费多大劲的,方向盘越大(D大),转动越省力。严格地说,推手时很难出现力偶,因为力偶这对力必须符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只能是近似符合。如,人左手向我袭来,我右手粘紧彼左手,因势利导循来力方向牵引加力,同时左手前伸朝前锉推彼之右侧。彼两侧同时受到我施与的一对方向相反的力的搓动,旋转跌仆。贴身近靠时常可利用力偶原理将人搓旋,离得远或单手接触一般不用。
3、惯性
物体都有保持原运动状态的性质,这个性质就叫惯性。人在跑动中,脚被绊一下摔倒。这是因为脚被绊后不能继续朝前运动,而身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速度,继续朝前运动,结果,下体不动上体仍前冲,致失重前仆。在推手中,卖个破绽把自己的重心“交给”对方,让对方切实感受到已经控制住我。在他全力以赴朝我发力时,我不后不先,突然让开,令其扑空。发力多通过上肢表达,人体发力部位或多或少都有因被发者被打动或因发力落空而随之跟进的运动趋势,而下部身体尤其是脚,随之跟进的趋势相对要弱得多。发劲落空,发劲部位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快速运动状态前冲,而下体却类似被绊住的情形,跟不及,结果趔趄失势被人接着打或就地摔倒。有经验的总是每发力上下相随,步随身进,前中寓后有抗争。从效果上讲,利用惯性也属借力之作。
4、碰撞
两球相向碰撞后,质量小的速度变化大,质量越悬殊,这种效果越显著,大人与小孩相撞,小孩速度变化要比大人大,甚者大人纹丝不动,小孩却仰面倒地。推手中的相撞跌人,力学原理与之有些相似,但不是通常所见的体重大者把体重小者撞出,这里有个借地面力量的问题。
给人向上一震,致人全身僵硬并不稳。这一震之劲含向上的分力,发力者自然得到一个向下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帮助人体增大对地面的压力,使足底与地面的磨擦力增大,人体与地面连接得更紧,人体的质量“增加”了,体重“变大”了。被震者受到向上分力的作用,身体被向上架起,减少了对地面的压力使足底与地面的磨擦力减少。加之因受拍击震动,足下发飘,本能挣扎蹬地用劲,这样,得到地面给的又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愈加使人体与地球连得不紧,人体质量进一步“减小”,体重进一步“变小”。这种撞击,实质是借地球的质量和地面磨擦力使自身相对质量变大,对方相对质量变小,取得类似大质量物体撞击小质量物体,引起小质量物体速度大变化而被撞出的效果。体重大者掌握此法,更是如虎添翼。
太极推手有“引进落空”“发”“拨”等制人方法。利用惯性属“引进落空”;利用碰撞属“发”;利用杠杆、力矩、力偶属“拨”。此三者各有千秋,相机而施,互配为用。利用杠杆、力矩、力偶“拨”时,必须虚虚用劲在人的足底或某关节造就转动轴,使其相对定住不动。同时,一部分分力用来产生转动效应,可能是左右转动,造成对方背势,也可能是前后转动,造成对方前俯后仰,甚者倒地。利用碰撞“发”人时,力的作用线最好不要指向对方的足底,避免造成人的相对质量增加,反给自己添麻烦。利用惯性“引进落空”,对无经验、整劲差、韧劲弱者较为有效,实施时,常要加吞吸引化过程。
太极拳走架用意不用力,太极推手不用蛮力,这种有别于其他种拳术的独特练习法,既能使习练者“极柔软”,在不利时不发硬,人将不能实现借我发硬之躯形成力矩、力偶矩,杠杆打击的企图。又同时使习练者“极坚刚”,在得机得势时能自然而然地利用省力原理,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松柔是太极拳术的生命。力矩,碰撞,惯性等物理原理是太极拳术“耄耋能御众”“四两拨千斤”的力学根据。生产生活中,应用这些原理时,是不需要非用大力不可,也不必用爆发力的,用得是连绵不断、作用时间长的持续力,应用在太极推手上,情形一样。这就是太极拳的习练为什么要连绵不断,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手不空回,每出手钩、锉、沾、粘等诸劲道皆应具而有之,运劲如抽丝的原因所在。也是太极拳训练不十分重力量,不十分重硬度,而是重意感,重松柔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