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杭州孔庙:创时无载,石经存焉(上)
关于杭州孔庙创建的时间,陈光熙、郑生勇在合撰的《杭州孔庙考述》一文中总结说:“杭州有孔庙始于唐。北宋杭州下辖9县,仁和、钱塘两县同城设治,县学附于杭州州学,杭州仅有州学一处孔庙。南宋杭州成为京城,除临安府学孔庙外,还有太学孔庙,在前洋街纪家桥东(今浙江医科大学南,东跨延安路);宗学(皇族子弟学校)孔庙,在睦亲坊(今众安桥西南)。加上钱塘县学孔庙在长生老人桥西(今长生路西),仁和县学孔庙在观桥北,州城之内共有孔庙5处。元、明、清时杭州有府学及仁和、钱塘县学3处孔庙。民国成立,府学停办,规制宏大的府学孔庙成为杭州社会各界祭祀孔子唯一之地。其时仁和、钱塘县学改为小学堂,孔庙祭祀虽有但不向社会开放。接历代称呼习惯,文中的‘杭州孔庙’系专指杭州府学孔庙。”
空阔的停车场
由此可知,原杭州城内即有五座孔庙,此后几经变迁,仅余最古老的一座,其乃是杭州府学孔庙。该文中提及这个孔庙始建于唐代,但没给出原始出处,文中谈到了《新唐书·礼乐志》中的所载:“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朝廷既然有这样的命令,而杭州又是江南要地,想来在那时已经创建了孔庙,故《考述》一文猜测说:“唐代处州与杭州同属江南道,偏远的处州有孔庙,杭州是东南‘大都’,有孔庙是无疑的,只是记载阙如。”
进入宋代,关于该文庙的记载就多了起来,迄今能够见到最早提及杭州孔庙的史料为范仲淹在《代胡侍郎奏乞赐杭州学名额表》中的所言:“前知州李谘在任日,重修宣圣庙,建置学舍数十厦。面势显敞,允为儒宫。足容弦诵之流,回处云山之胜。”
门牌号及各种匾额
余外,《考述》文中又谈到沈括所撰《杭州新作州学记》,此文甚长,其中有一段谈及文庙修缮之事:“杭为大州,当东南百粤之会。地大民众,人物之盛为天下第一。元丰八年,邦伯蒲公自尚书左丞拜资政殿学士,来牧是州。凡政之僵弛败刓不纲者,一切撤去而更置之。未明,衣冠而坐,设庭燎以听事。”
元丰八年,蒲宗孟任杭州知州,他处理完公务各方面事务后称:“此未足以副朝廷求治之意也。养材劝德,为天下得人,莫先于学校。前日虽有其具,未能博延四方之学者。然若大瓢无所适于容,则若勿置之愈也。”
孔庙平面图
通过教育来改变当地文风,乃是州牧之责,于是蒲宗孟率领下属前去视察庙学,但他看到的情况却是“则垣颓屋陔,神主暴露,诸生不免沐雾雨”。看来当时的庙学已经很破烂了,大殿的房顶坍塌了一部分,州学的教室也漏雨,这种状况让蒲宗孟大为感慨:“养士患无其具,既有以进之,则士之不劝非所患也。具如是,不可以不新。”
于是,他开始筹资复建孔庙,经过一番修建,该孔庙又焕发了原有的神采:“部刺史、朝请大夫韩公敦善乐劝,与公协谋,发币转材,百工毛会。不逾时,则前日之颓垣陊屋,蓬居而蠋宿者,悉已丹髹绘刻,上室而下堂矣。廊陛绎舒,殿像孔严。褒德崇配,则图其周庐以七十二门弟子与二十五大儒之像;考古议礼,则状其堂序以三代车舆器服之容饰。尊经严师,则翼然在上者讲论之堂也;劝艺礼士,则环而可居者肄业之室也。工致其巧,吏督其度,巨细委曲,规钩矩折,物尽其法者,暴扬爨涤,几席楯梐,凡生养之具也。”
文保牌乃是碑林
与沈括同时代的苏轼曾在杭州任职,他写过一篇《谒文宣王庙祝文》,此文甚短:“轼以诸生,误蒙选擢。昔自太史,通守此邦。今由禁林,出使浙右。莅事之始,祗见儒宫。圣神临之,敢忘夙学。”亦由此可知,苏轼在杭州任上也来孔庙祭拜。
宋代时,关于杭州孔庙所处之位置,南宋《乾道临安志》中称:“至圣文宣王庙,旧在府治之南。子城通越门外,有稽古阁,奉安御书。宣和中,本路廉访使降御书榜曰大成。钱塘、仁和县学附焉。”
棂星门
宋室南渡后,高宗赵构在建炎三年将杭州州治作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庙学也在绍兴元年重建,其地点为“建炎以来,迁徙不常。绍兴元年,于凌家桥东,以慧安寺故基重建。”(《乾道临安志》)
仅五年的时间,杭州庙学就迁徙过几回,在绍兴元年,于慧安寺旧址之上重建。自那时起,杭州孔庙未再搬迁,直到今日还处在该址之上。
石雕精细
进入元代,杭州降格为江浙行中书省,将临安府学改为杭州路儒学,该孔庙得到了好的维护。至正二年,杭州孔庙外的民居失火,殃及到了大成殿和学斋,杭州路总管赵琏和教授谢池在至正六年予以恢复。至正十二年,徐寿辉造反军队攻入杭州,将庙学全部烧毁。杭州路总管康里帖木列思和判官张思诚在原址予以重建,此事记载于王大本所撰《杭州路重建庙学碑》。至正二十一年冬,孔庙再遭火灾,学宫、斋舍等全部被烧毁。两年后,杭州总管夏思忠予以重建。此事记载于杨翮所撰《重建庙学碑记》中。
进入明代,杭州庙学经过多次修建,万历版《杭州府志》载洪武八年,皇帝下诏郡县立学,知府王德宣奉诏重修庙学。洪武十四年,右参议耿申整修大成殿的大梁和棂星门。永乐十七年,孔庙周围民居再次发生火灾,孔庙内建筑几乎烧尽,仅余戟门,直到宣德三年,巡抚熊概方集资重建。
泮池太小
此后每过几十年,该孔庙都在当地官员的主持下进行维修。根据史料记载,明代的最后一次大修是崇祯十年。
进入清代,史料记载最早的一次修缮乃是顺治五年,巡台诸司捐金修葺孔庙。十年后,总督李率泰、巡抚都御史陈应泰、巡抚御史王元曦重修孔庙。康熙十年八月,孔庙周围的民居再次失火,此次烧掉了孔庙的两庑,钱塘县知县何玉如予以重建。之后的一些年,每过几十年都会对孔庙予以维修。
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入杭州,杭州府学被烧毁,仅余大成殿。同治五年及六年,当地官员先修复了其他配殿,到同治七年,知府陈思燏重修大成殿。十年,巡抚杨昌浚重建两庑。光绪二年,杭州闹风灾,大成殿被毁,转年知府龚嘉俊予以重修,光绪十五年四月,巡抚崧骏从筹集到的文澜阁补抄费用中提出一万贯用于修理学宫。
御笔刻石
对于民国年间的孔庙状况,《考述》一文中简述道:“1912年民国成立,府制废除,原杭州府学孔庙仅成为每年举行春、秋两次祭祀孔子的场所。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下令废止祀孔,杭州绅儒组织孔圣纪念会,自行筹款办理祭祀并兼管孔庙庙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政府恢复祭孔,规定每年8月27日孔子诞辰日由地方官举行祭典。民国24年,浙江省教育厅利用孔庙后院空地建成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新校舍,占地约56亩。其时涌金门至清波门城墙拆除,城基改建成南山路,省立杭师面临新路开出大门,与孔庙分门进出。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汉奸王五权以修理孔庙为名,拆除全由楠木建成的大成殿,同时拆毁的还有棂星门、启圣祠等,高价将孔庙楠木卖于棺材店图利,而在原泮池前另建一殿,建筑用材既差,规制也较原殿为小。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一月,省立杭州师范学校迁回南山路。为保持孔庙肃穆,经市参议会通过,在市预算内列支2000万元(法币)为修庙及建孔庙与杭师隔墙之用,另由省库拨3000万元将设在孔庙中的杭师附设幼稚园迁地重建。庙门口住有的难民概由省区救济院予以收容。”
状元桥
1949年以后,杭州孔庙旧址陆续被一些单位和居民占用,到文革时期,杭州孔庙仅余大成殿,其他的房屋皆被他人占用。1979年后,当地政府决定在孔庙旧址上修建杭州碑林,故占用者陆续腾退。之后又经过相应建设,使得杭州孔庙部分恢复了当年的规制。
杭州孔庙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府学巷8号,西湖东南侧吴山脚下。2020年8月17日,乘盼盼的车来到孔庙门前。今日停车场颇为空阔,然走到门前,保安却告知我们今日闭馆,问原因,原来是周一闭馆日。
大成门
出门寻访这么多年,总是忽略这个惯例,无奈第二天一早再来此处,但停车场依然空阔,盼盼说可能是疫情之故。走到大门前,果真门开着,棂星门右侧立有文保牌,其文保单位乃是杭州碑林,并没有包含孔庙。
大成门匾额
棂星门乃是近几十年复制者,但上面的图案花饰雕刻得却一丝不苟,门后乃是泮池,泮池甚小,跟此文庙的等级很不相符。泮池和状元桥均为新做,池中的睡莲长得颇为茂盛,想来这应是活水。
大成殿及两庑
东庑
东庑内景
复制的殿试卷
杭州科举人才
穿过大成门,后面是不小的院落,正前方乃是大成殿。左右两庑做了相应的调整,左侧挂着金声玉振的匾额,里面在搞科举文献展。先进此处参观,展柜内有些民国版的教科书,还有复制的殿试卷。墙上挂着一些展板,介绍着杭州所处的科举人才,感觉这里更像是乡贤祠或名宦祠。
西庑内景
《圣迹图》
右侧乃是西庑,里面全部是黑底金线的孔迹图。总之,两庑内无七十二贤牌位,也无后世名儒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