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让我再谈一下年轻时读的书

读经典文字,听世界名著

让我再谈一下年轻时读的书。
我常说我很喜欢托尔斯泰和雨果,但年轻时托尔斯泰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也不特别喜欢雨果。我最喜欢的是屠格涅夫,这个名字对你们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陌生,因为俄国文学不是今天的时尚。
在我年轻时,我其实不能完全看明白他的小说。小说里俄国的政治背景,知识分子的苦闷,思想没有出路,那些更深刻的内容我不怎么了解,留在记忆里的印象是模糊的。
      读书就是这样,把喜欢的东西留下来,不喜欢的看不懂的东西就放到一边,等待将来的日子去认识,好像反刍似的。
于是,我就只看到爱情的部分。屠格涅夫的小说里总是有爱情,而且是不幸的爱情,年轻人多不喜欢一帆风顺的爱情,而是受爱情的悲剧吸引,年轻人总是伤感主义的。
屠格涅夫的爱情故事都很伤心。
在《初恋》里,一个年轻的男孩子爱上一个成年女性,爱得非常非常深。这份爱里,不仅有情欲,还有成长的渴望,希冀进入成年人的社会,和这个社会平等地对话。这个女人很美,很温柔,而且似乎也知道他的钟情,有一些微妙的回应。结果却是,她爱着他的父亲,一个成熟的经历过生活、有家室妻儿的男人。
这不仅是单纯的失恋,而是一个失败的博弈,年龄、阅历、成熟度,和这一切有关的魅力的博弈。
但是,还有一个更久远的博弈,这个博弈还未完,还未决出胜负,那就是未来的时间。他总有一天抵达父亲的年龄,父亲却永远回不到他的青春时代。所以,博弈的双方,父与子,都是痛楚的。
屠格涅夫小说里有一个父与子的核心关系,他有一部长篇名字就叫《父与子》,可我注意不到,只看见爱情,因为自己也正处在蜕变的年龄,爱情对成长具有启蒙的意义。
读屠格涅夫的小说真的不是白读的。慢慢地,我们就建立起一种道德美学,那些深情的爱人们,并没有放弃利他心。虽然爱了,爱情是自私的,但是知识分子的人性理想约束着他们,使他们保持对爱的更高尚理解,悲剧就是在这里发生。
屠格涅夫所写的故事和我阅读时经历的生活完全不同,他笔下的人和事,于我的处境称得上奢侈,但为什么我能够从中得到慰藉和启发?

可能是有一个秘密通道,可能是青春,可能是对爱情的向往,也可能是成长的需要。

   这大约可说是阅读生活的真谛,你和某一本书——不知是哪一本,会有一个秘密通道,就是这个秘密通道,令你在书中遇到知己,能和这本书邂逅,就是幸运。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共十卷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也是部很好看的长篇小说。傅雷先生译的中文版,分成四本,“文化革命”中,我们不知从什么地方得来第一本,里面包括有前三卷。
这前三卷,恰是人物从幼年到少年走向青年的成长过程,每一阶段都有一段爱情。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女性读者来说,非常令人激动满足。
第一段的爱情是小狗小猫式的,女主角叫弥娜,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钢琴学生。他是一个穷孩子,有着音乐天赋,从小就承担起养家的重任。除了在宫廷乐队演奏,还要教钢琴帮补家用。弥娜的母亲,一个孀居的贵族夫人,很慷慨地聘用他做女儿弥娜的钢琴教师。
弥娜是个任性的女孩,出身优越,吃穿不愁,妈妈又宠着她。起初她看不起克利斯朵夫,因为他生相粗鲁,穿着简陋,不讲卫生,仪态也缺乏教养,所以对他态度相当傲慢。
克利斯朵夫是公认的神童,也不买她的账,师生关系就很紧张。可是有一天,发生一件事情,把形势整个地扭转了。这一天,小老师指责学生弹了一个错音,弥娜不承认,用手指着乐谱说就是这样的,克利斯朵夫凑近看乐谱,看见的却是少女花瓣儿般的小手完全是无意识地,他在那手上吻了一下。这一个冒失的举动,把两个人都吓到了。争吵平息,琴课继续,但心情就此搅动起来。
弥娜生活很简单,又没到进入社交圈的年龄,成天无事可做,难免胡思乱想。克利斯朵夫的这一吻,给了她新发现,原来她已经被这个男孩深深地爱上了。爱情遮住她的眼睛,再看克利斯朵夫,他的每一事每一物都变得可爱,钢琴弹得好,才华横溢,他的粗鲁只不过是男子气概的表现,他的破衣烂衫则是艺术家的风格,连他长相都变得英俊起来。
克利斯朵夫呢,也以为自己其实早已经爱着弥娜,彼此的敌意不过是爱人之间常有的小别扭。于是,双双陷入情网。
这一段爱情很快就被弥娜的母亲看在眼里。她是个雍容大度的女性,她赏识克利斯朵夫的才华,但也明白他所属的阶层和她们不同,他和女儿之间只是孩子的游戏,一个不恰当的游戏。所以,就不要继续发展,而是及时收场,她带着弥娜离开了。
之后,克利斯朵夫遇到萨皮纳,展开了第二段爱情。年轻人对爱情的想象是概念化的,所以萨皮纳的故事让我有一点不满意。第一,她比他年长,是结过一次婚带个孩子的小寡妇;第二,她出身不怎样,既不是公主,也不是灰姑娘,而是个老板娘,开一间针头线脑的小店,显然缺乏女主角的浪漫色彩。
还好,他们爱情的发生比较有戏剧性。他跟着萨皮纳去乡村参加亲戚的婚宴,郊游和歌舞制造了一个民间的欢场,暗中萌生的情愫迅速滋长起来。因为大雨留宿小旅馆,他们隔着薄薄的墙,一举手把门推开就打破通道。
两个人都知道墙那边站着对方,等待对方下手,可是都没有足够的勇气,最终蹉跎了时机。
这个结局满足我们对爱情的悲剧想象,而当过后再读小说,方才理解,要使一个小孩变成一个大人,需要经过许多磨炼,和弥娜只是练手,仿佛过家家式地模仿成人关系;到了萨皮纳却是情欲露出水面,这不仅意味外部的生活在进展,更是内部——即身心发育成熟。
第三段爱情更加使我不高兴了。阿达是个粗鄙的女性,在间帽子店里做店员,这个就更世俗了。她和克利斯朵夫并没有经过任何精神上的交流。和弥娜有钢琴课,萨皮纳有船上的合唱,阿达虽然也是邂逅于郊游,同样进了乡村小旅馆,但却是刻意安排,目的明确,迅速地上了床。
这对于我们的道德美学、禁欲教育,最重要的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憧憬,都太庸俗、太暴露。
最令人失望的是,克利斯朵夫对此非常满足。那时候,我们只有第一本,之后的三本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拿到。

多年以后,阅读全书,原来还有安多纳德和葛拉齐亚在等着我们。这时候,我们的阅历和阅读已经积累到可以更尽情地享受其中悲怆的诗意了。就仿佛,和书中人物克利斯朵夫共同成长起来。

      现在再读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段落恰恰是我之前不耐烦、急切想跳过的段落。
例如,克利斯朵夫进入反叛的阶段,无论生活爱情,还是音乐,都看不见前途,看不见意义,他憎恨他的环境甚而至于他的民族和国家。他到犹太人家庭中寻找异质文化,又投到法国女歌手怀抱,希望汲取新鲜的生机,他到民间爱乐者的群体里,试图回溯音乐的原始性,却总是以失望告终。
最绝望的时候,因为一个意外,卷入治安事件,只得离开家乡,流亡法国在仓促登上的火车上,他朝着巴黎的方向,喊道:“救救我吧,救救我的思想!”
到了巴黎以后,他发现音乐就像一个大工场,遍地都是制造和弦的店铺,无处不在。可是他还是找不到真正的音乐,他的思想还是得不到拯救。他到文学里去寻找,到社交圈里、爱情里去寻找,依然不得要领。最后,他生病了,滞留在廉租的公寓顶楼里,身边是庸常的小市民,琐细的日常生活,却感觉到有一种艺术精神在悄悄接近。
后来,他邂逅安多纳德的弟弟奥里维,他们七天七夜足不出户,谈论法国、德国、民族、人类、革命……这些章节在年轻时候被视作累赘,草草掠过,现在却觉得精彩极了!
    非常感谢傅雷先生,他翻译得那么好,真是一场文字的盛宴。
据法国文学的专家说:“傅雷先生可说重写了这本书。在法国文学中,罗曼·罗兰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影响远不如在中国,这应该归功于傅雷先生的再创作。”有时候,一本书,在你不同的阶段给予不同的营养,成为人生经验之一种。
《简·爱》也是那时我喜欢读的一本书。
我读《简·爱》是在“文革”的黯淡日子里,那故事远离现实,遥不可及,它发生在另个世界里,幸和不幸都是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当我读过许多书以后,再看《简·爱》,难免觉得简单了。
爱和自尊,经过跌宕起伏的波折,最终保持圆满的结局,过于甜美,近似类型小说。但是,正因为此,它滋养了我枯乏的生活,缓解了我的苦闷。
      阅读令我的生活变成两个世界——实际度过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两者的关系我很难解释。它们好像是并行的,甚至互相抵触,但它们似乎又是有交集与和谐的,我站在书本里看实际的生活同时,又在实际的生活里,观看书本里的。它们之间相隔着距离这距离开拓了我的视野。
(0)

相关推荐

  • 读书札记之——《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1944年12月30日)的长篇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1148页.        按照自己的习惯,我选的是简装版 ...

  • 亚凌随笔:随你一路走来

    [张亚凌,<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数十篇散文.小小说被选入中.高考试卷及各种模拟卷,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 ...

  • 边走边唱--新冠年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新冠年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此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一百年前的作品,曾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通过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经历反映现实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是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 ...

  • 中国最硬骨头的男人,亲手埋葬了自己和妻子的一生......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钱钟书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 两个人很重要, 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 一个就 ...

  • 豆瓣9.3,杨澜、王小波、陈冲挚爱之作,这本书改变了无数人

    很少有人读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不被触动和鼓舞的. 这位古典时代的英雄形象,让几代中国青年深深为之着迷. 华人作家严歌苓,一旦意志消沉就会看它:杨澜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至今 ...

  • #早读#377《约翰•克利斯朵夫》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657天 #早读#376  2017年2月13日 周一 <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 著   傅雷译 一.内容简介: <约翰· ...

  • 王安忆:年轻时读爱情小说的日子 | 大年初三

    编者按:今天是大年初三,也是西方的情人节.在这个甜蜜的日子里,你是否会记起某段文字.某个文学人物曾带给你的那份爱意和感动?文学是另一种人生,它观照着我们的当下,也关乎我们的过去和未来,愿大家无论年龄, ...

  • 张曼玉近照一头黄发,回头再看看女神年轻时到底有多美

    这几天,有一位网友晒出自己在香港偶遇女神张曼玉,并得到女神的亲笔签名,还一起合照.照片中看到,女神笑起来还是那么美,流行的发色和衣着搭配既时尚又不是优雅大方.颜值摆在那,果然怎么样都hold的住! 说 ...

  • 再谈,留学加拿大读高中,选公立还是私立?

    记得不止一次写过类似文字,但是每年都有学生和家长咨询,估计这个,也是留学加拿大读高中最热问题! 在北美主流留学国家,加拿大和美国对比,留学美国总中国留学生数量的绝对值一定大于加拿大的,但是如果在学生结 ...

  • 再谈角色设计时如何完善

    文章来源于网络 - 角色所考虑的问题- 1.角色的父母是谁?角色是否由他们抚养成人?如果不是的话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不是的话又是由谁抚养的? 2.角色有从小时候就是死党的好友吗?有兄弟姐妹吗?他们现在 ...

  • 王安忆:南陌复东阡 | 赏读

    南陌复东阡 几乎是一整个九十年代,我都是从忧患中度过.母亲多病,一年里总有一度住在医院.病房在新建大楼的高层,可算得上那一片街区的制高点.走廊上有一扇侧窗,望出去是一片旧式弄堂的连绵屋瓦,夕阳的光里面 ...

  • 晨读怎么读读什么,再推荐些适合晨读的书

    一个月精读一本书,这个好词好句打卡有的孩子已经坚持了两年多

  • 王安忆:谈史铁生

    王安忆:谈史铁生 --精诚石开,他活在暗处还是有光处 一九九○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在鼠标的点击下,一步步进入腹地,屏幕上显出几行字,就是他正写作的长篇小说<务虚 ...

  • 谈谈我在写作中的困境——读王安忆《所有的创作谈都是不可靠的》

    谈谈我在写作中的困境——读王安忆《所有的创作谈都是不可靠的》

  • 名家谈写作 | 王安忆谈《巴黎圣母院》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或许某一句话便能让茫茫书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王安忆 今天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