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国家宝藏》——故宫博物院

8090集邮 ,作者永紀華英

随着这熟悉的旋律,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在“阔别”两年之后,再次集结中国九座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地博物馆,带领我们再度“上下五千年 长似少年游”。
那么就继续跟随着小编,从中国邮票角度出发,跟随这些“看门人”的脚步,探索“何为华夏”。
作为第三季的“开门”博物馆,依旧是自然是我们熟悉的——故宫博物院。故宫旧称“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建筑精粹的集大成者;是六百年风云沧桑的见证者;是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的代表者。

曾容享四面来朝的盛世荣光,也曾饱受八国联军的乱世践踏。岁月轮转,旧貌新颜。它虽不言,却把历史刻在心上;它自安详,静待岁月划过脸庞,

▲J120《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邮票

故宫博物院这座拥有馆藏186万3404件(套)文物的博物馆,在建成六百年的时间节点之上,这一次,将会选出哪三件文物与万众欣赏,与日月争辉呢?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这座高55.5厘米,采用海水江崖装饰的青花三足炉,这件文物的故事与紫禁城一样“诞生”在明朝的永乐年间。

▲2005-13《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3-1)

郑和像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落日前的一抹余晖,其通过“靖难之役”登临帝位之后,在其在位的二十多年时间内,迁都北京、修长城、疏运河、建故宫、编撰《永乐大典》、平蒙古、收安南。更主要的是选派郑和,七下西洋(永乐年间完成六次,宣德年间一次)。

▲2005-13《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小型张

因为郑和的航海图在明中期被焚毁,无法知其详情,因此产生很多说法,甚至有人研究称在1421年,郑和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虽说种种,但不可否认一点郑和率领是当时地表最大、最强,让后世被誉为航海家的哥伦布、麦哲伦等都望尘莫及的船队。郑和所代表的中国,在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情况下,却没凭借自己的武力去强占领他国一分土地,以先进文明自居,去屠杀当地的原住民。

▲J113《郑和下西洋五八0周年》邮票

郑和虽说病亡在宣德年间的最后一次远洋行程中,并没有同后世西方的航海家一样开辟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触发“地理大发现”。但是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不论是六百多年前还是六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依旧是维护和平的一只力量,中国不惹事,更不怕事。

金嵌珍珠天球仪

这件收藏在故宫的天球仪,在天球球体用珍珠镶嵌28星宿、300个星座和2200多颗星,并阴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底部座心还装置罗盘(指南针)。这件流传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代表古代中国对于浩瀚天空的认知。

▲特7《伟大的祖国》(四)邮票(4-4)明.浑仪

天球仪其实还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浑仪(也可称“天体仪”),这些天文仪器从发明之后,无数先贤通过这些仪器,观察天象,指导农桑生产,为中华文明的千年延续,奠定了坚实物资基础。

▲特25《苏联人造卫星》邮票(3-1)第一颗人造卫星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世界进入工业时代,西方近代科学飞速发展和中国国力的衰微,列强的肆意凌弱,中国很多只能抬头仰望星空。

▲2017-23《科技创新》邮票(5-1)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进行,在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对于浩瀚探索, 一直在负重前行。但是几代中国科学家先付后继的努力下,中国不仅建成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同时在浩瀚天空之中,还有两个“靓仔”。

▲2020-21《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发射成功》邮票

一位是犹如“过气网红”一般,开辟中国深空探索的默默飞向火星的“天问一号”。

▲个41《中国探月》个性化邮票

而另外一位则是,全国人民盼望,携带月壤目前在月底轨道飞行的“嫦娥五号”。

午  门

▲2015-21《故宫博物院》邮票(4-1)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之上,重檐庑殿顶。于1420年建成,后在明末清初战争中遭损毁,在清顺治时重修,我们现在看到的午门建筑是1801年修缮之后的。

▲2020-16《故宫博物院》(二)小型张

根据202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故宫博物院》(二)小型张,可以清晰看到,午门前方有端门,后方就是金水桥。午门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J120《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邮票(4-1)丹阙凌云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这个地方是重要的宫廷礼仪场所如帝后大婚、颁布历书、行凯旋礼等皇家礼仪。虽说绝对不包含“推出午门外斩首”,但却见证了无数忠臣良将的“武死战,文死谏”,更见证了在500年前的1521年的正德年间,上演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六百年,十甲子,紫禁城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曾经的辉煌;巍巍故宫,古物悠同,故宫在朝代更迭中留存,必将走向下一个六百年。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央视国家宝藏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中国邮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