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学生、教师与知识的关系
转型课堂的特征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这三句话是从概念上来讲的。
“以学定教“是讲教师教的活动的出发点,“先学后教”是讲教和学的先后顺序,“以学为主”是从时间上来描述学的重要性。这三句话对转型课堂的概括非常准确精要,对帮助老师们理解转型课堂的内涵和特征作用很大。但是,从操作上来讲,这三句话又还不够。课堂操作涉及到学生、教师和知识(即教学内容),这三者之间,任一对关系的调整,都涉及到三者关系调整。转型课堂的操作模式的实质,是学生、教师与知识的关系重构。
在课堂里,知识首先是作为学习内容存在的,知识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课堂是学习的场所,课堂关系,首先是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学生与知识直接发生关系,所谓课堂才能真正产生。用这条标准来看我们现在的一些课堂,我们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学生与知识没有发生直接关系,一个问题是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并没有成为首要的关系。我们用这样两句话来描述现在的一些课堂关系:老师把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听老师讲知识。在这样一种课堂关系中,直接与知识发生关系的是老师,知识是老师“讲”的直接对象。学生的活动是“听”,“听”的直接对象是老师的“讲”,学生与知识的关系是间接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决定课堂的首要因素,是老师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和深刻,以及“讲”知识的清晰度、鲜明性、生动性。而对学生来说,知识是间接的,其间隔着老师的“讲”。
我们讲课堂要转型,转什么呢?首先要转的就是这种学生与知识的间接关系,改间接关系为直接关系,即将其间隔着的教师的“讲”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说得更明白点,让学生与知识直接接触,让学生接触到知识的“原态”。这就是“以学为主”的真正含义,“以学为主”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根本出发点。
那么,在课堂里,老师的作用体现在何处呢?我们先来看看在课堂里学生与知识的直接接触活动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说,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主”,让学生与知识直接接触。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学生与知识的接触又不是自动发生的。很多人误会“以学为主”就是让学生“自学”,就是放弃教师的活动和作用。其实这不是“以学为主”的意思。“以学为主”的意思是让学生直接与知识接触;但学生“与知识接触”的活动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开始发挥,即:教师的行为,导致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导致他与知识的接触。在这一组关系里,知识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对象,教师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师的行为的意义在于:教师的行为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行为的发生、运作和推进。这与传统课堂里教师的行为有根本的不同。传统课堂里,教师的主要行为就是“讲知识”,转型课堂里,教师的主要行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对教学的定义为:“教学是导致学习活动发生的、系统持续的交流活动。”
教师、学生与知识的关系的改变,必将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变革。既然教师的行为主要目的并不在“讲知识”,而是“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传统的“阐明”“解释”“叙述”“描述”“论证”等行为就不再起到关键的作用,而“提问题”“筹划活动”“推步骤”“给材料”“答疑”“指导方法”“作总结”“评价学生”等行为则成为最重要的活动。既然学生的行为主要目的不是听老师的讲,而是“直接接待知识”,那么,传统的“聆听”呀义辨析“语句理解”与“逻辑解析”等行为就不是最重要的方式,至少不是不可或缺的方式,而“阅读”“感知”“交流”“研讨”“展示”“提问”“答问”“分析材料“”操作“”试讲“等行为成为最主要、最关键的行为方式。
由此可见,“以学为主“并不是不要教师,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变教师直接讲知识为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的活动来作用于知识,直接接触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以学为主”要改变的并不是教师的作用,而是改变教师的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即从直接作用于知识为直接作用于学生,即所谓“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那么,知识(即教学内容)对教师不起作用吗?不是的,是要起到作用的。只是过去知识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讲授内容,现在呢,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指导教师设计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的这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会“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行为,而学生的行为,直接作用于知识,从而掌握知识。这其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指导教师设计自己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接触并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