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吃上ARM处理器,却依然无法单飞 | 观察

本周二,英国ARM控股公司推出了全新的64位智能手表处理器设计方案Cortex-A35,采用这一方案的芯片是全世界性能功耗比最高的64位芯片,比之前的产品降低了三分之一的电耗。除了可以被应用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上,还可被应用在低端手机上,ARM表示希望这一方案接下来被应用在接下来即将用上手机的用户——这些用户大都来自非洲等不发达地区,需要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到2016年年末,Cortex-A35芯片将被授权给大批芯片厂商。

这是ARM首次为可穿戴设备推出专门的CPU方案。不久之前,ARM还发布了GPU架构:Mali-470,主要面向可穿戴和物联网设备,作为Mali-400的继任者,这一架构功耗降低了一半,不过鉴于自带显示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并不算多,所以ARM Mali-470影响并不算大。

先后发布面向可穿戴设备的GPU和CPU,意味着ARM这一移动芯片巨头开始重视可穿戴市场,不再促足观望。

很早之前,芯片行业曾经的巨人,Intel就已经发布了面向小型设备的Edison芯片,只有SD卡大小,却集成了处理器和MCU,它可以在大约一张邮票尺寸的模块上支持多达40个GPIO、1G LPDDR3内存、4G eMMC、双频Wi-Fi和蓝牙。今年Intel又发布了新一代物联网模块:Intel Curie(居里),尺寸只有纽扣大小,却包括了一颗Quark SE SoC、80KB SRAM内存、384KB闪存、低功耗版蓝牙(蓝牙4.0LE?)、电源管理IC、集成DSP以及六轴传感器。

集成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由于智能手机芯片Intel被高通凭借着ARM架构反超,因此选择笨鸟先飞,想要赶上物联网这波浪潮。

不过,恐怕这只是Intel的春秋大梦。在2014年的CES上,英特尔可穿戴设备演示产品采用了ARM芯片,一时舆论大哗。这背后是Intel在移动设备上的先天不足。众所周知:ARM采取的RISC指令集体系,擅长功耗控制弱于性能和通用性,而Intel是CISC指令集体系,擅长性能弱于功耗。当然,二者也有交叉,市面上有基于ARM的企业服务器,也有采取Intel芯片的移动设备。但事实却是这样的:全世界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

尽管Intel拥有ARM的授权(严格意义上来说Intel的对手是高通,而不是ARM),并且收购的芯片公司英飞凌也使用ARM的技术,但是整体上来说,移动设备,尤其是更加小型化的物联网设备,ARM才是主角。所以尽管Intel、联发科发布物联网芯片在前,但ARM推出Cortex-A35,对于可穿戴设备依然有很大的里程碑意义。

众所周知,可穿戴设备现在与智能手机的关系都是配角,可穿戴设备无法离开手机,不论是交互还是数据还是计算,都极度依赖手机,Apple Watch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在于智能手表本身的计算能力还相当有限,所谓计算能力包括处理、显示、存储、联网几个方面,同时可穿戴设备因为体积所限,在续航上也与手机还有较大差距。这让可穿戴设备本身极度依赖手机,其本身性能和功耗表现也很糟糕,例如Apple Watch每天要充电,总会有卡顿。

解决这些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提升计算能力的同时,降低功耗——就跟智能手机最初走过的路一样。很快可穿戴设备的计算能力可以独当一面,脱离手机单飞。不过,不是现在。

仅仅依靠Cortex-A35这一新的架构就让可穿戴设备『单飞』还是很有难度的。

一方面,ARM的Cortex-A35能否成为杀手级架构还有待验证,毕竟目前还没有对应的芯片和设备出现,或许它还需要不断优化为可穿戴设备推出多代架构。PC、智能手机,每一波潮流都会伴随着芯片的不断升级,摩尔定律依然在无形之中推进着消费电子行业,ARM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不只是需要处理器本身的优化,存储、联网、GPU芯片同样需要在性能和功耗上得到提升才行,这需要整个芯片行业在ARM老大哥引领下努力。

谁会成为第一款搭载Cortex-A35的可穿戴设备呢?谁会成为第一个脱离手机而单飞的可穿戴设备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热门文章

刚喷完马云又去拜访,董明珠为何“说一套做一套” | 热点

小米双十一线下体验会,透露了哪些关键信息? | 观点

双十一:一个跟数据有关的故事? | 观点

分体电视,其实没有那么“次世代”| 观点

·END·

雷科技

关注智能硬件&前沿科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