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清音||翮青||格律诗写作技法(二)

阆苑


【对仗 】  

运用对仗,是律诗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此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01)律诗的结构  

一首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  

起承转合,也有人叫起承转结。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从前有的诗评家,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个起承转合。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律诗结构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间要有两副对子。也就是说,颔联和颈联要用对仗。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举例: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

领联中:

“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

“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

“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

“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

颈联中:

“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

“笼”和“绕”,是动词相对;

“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许的。

一首诗中,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入韵的诗。

举例:  

送友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以上这种包括首联在内的三联对仗诗,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

首联不用对仗而尾联用对仗的三联对仗诗,则比较少些。  

举例: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唐人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举例:  

登定王陵

朱熹  

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第二、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有一联对仗的诗,盛唐时期比较多见。仅有的这一联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举例:  

送贾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王维、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这样的诗,在此不多举例。   

第三、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举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是很少见的。

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

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是全用对仗。

排律,前面讲过,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04)工对的追求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但诗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此,还追求把对仗写得更工整些,即所谓“工对”。

工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

过去蒙学老师教学童背诵: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他们背诵的就是工对范例。当然,并不是说“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这里只是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说明类似这样的词相对才算工对。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主要有这样二十多个方面:  

天  文: 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时  令: 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地  理: 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宫室建筑: 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器  物: 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衣  饰: 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饮  食: 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文  具: 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  

文  学: 诗、词、章、句、文、赋、歌、谣,等等。  

草木花果: 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 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 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 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 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词: 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 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数  目: 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颜  色: 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 甲、乙、子、丑,等等。  

人  名。  地  名。  

同义双音词: 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 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  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词:  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连 介 词:  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  词:  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为了节省篇幅,本文列举的字例不多。每一个方面的字,所以划归一类,是因为它们意义相关(都涉及一个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门类的词,在意义相关的前提下,具体内容有的相类(如植物方面的“桃”与“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与“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在对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从前人们对词汇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清楚准确。有些当时常用的词,现已基本不用,而现代人常用的词汇,如汽车、飞机、公司、电脑等等,当时还没有。所以这个分类表只能作参考。但作为研究、掌握对仗来说,这个分类还是有用处的。它为我们指出了在写对仗诗句时对字词进行选择的大体方法。  

简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门类的词,对句如果也能找到这一门类的词与之相对,就可形成工对。例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两”字,是数字,对句也用数字类的字(“一”)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黄”字、“翠”字,属于颜色类,对句也用颜色的字(“白”“青”)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鹂”,对句就用了“鹭”,都是鸟类。所以说,这是一联很好的工对。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   

一是同类对。

如前所述,造成工对,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对句的各相应的位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对是可以举出一些的。例如:“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子。”(储光羲《咏山泉》)“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山》)   

二是习惯对。

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意义上的关联比较紧密,所以在传统上,习惯上,历来认为把这些字语对用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三是借对。

有的字,按其在诗中的意思,与另一句中相应的字是不能对的,但因这个字另有含义,而在另一含义上,是可以对的,这就是借对。如杜甫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的“寻常”是从“平常”这个意义上来用的,与对句的的“七十”这个数字本来是不能相对的。但因为“寻常”在别的意义上也可作数字解(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所以在此处可以用于对仗,形成借对。又如李商隐句:“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对,但可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对。此外,还有从谐音上来借对的。如刘长卿诗句:“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其中“皇”字谐“黄”字之音,可与“白”作颜色之对。   

四是句中自对。

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五是重点对。

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得很工。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苏轼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极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都是工对。创作对联,也叫对对子,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不仅要工对,甚至要求“的对”,即对得恰切、巧妙。这方面有不少佳话。   

(05)宽对的必要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

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

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第二、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

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第三、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

出句和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错了位。

例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第四、流水对。

一般对仗,出句和对句的内容是并列的,把两句颠倒过来,意思仍然说得通。流水对,则是把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同流水般地连续说下来,出句和对句之间有着时空上或因果上的连贯性,互相不能颠倒。

例如:

“一从归白舍,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同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  

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06)“合掌”之忌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

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专用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

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  

还有人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补充一下,律诗对仗除了忌“合掌”外,另一忌,就是句式雷同,以七言例:颔联是2221结构,颈联就应变通一下,可用1312,或其它结构。另外,颔联已经有了同一类的词汇,颈联就尽可能避免,别弄的门里,窗边,田头,屋后在同一首诗里出现。

要研究好对仗,就需要对于词性比较了解,

(7)格律诗中的对仗通病

格律诗要求中间两联用对仗,但不是很严格的。诗以意为主,当对仗和诗意不能两全时,允许放宽不用对仗。一般颔联可以放宽,颈联则要求严一些。对仗分严对(工对)与宽对,一般能作到“词性相同”、“结构相类”、“平仄相对”就可以了,但也提倡用工对,因为工对可以提高格律诗的艺术性。不少诗稿中忽略了对仗,或者对仗不严。

下面就诗稿中的一些对仗通病作一浅析:

一、偏正词组与联合词组混对

在组合词的对仗上,应该是“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否则不能成对。

例如:

丹心育桃李,寸管写青史。

“桃李”为联合词组,“青史”为偏正词组,结构不同不能成对。

二、双声、叠韵、联绵词混对

在工对中,双声(或叠韵)词应以双声(或叠韵)词相对。在宽对中,双声(或叠韵)词允许用联绵词相对。双声(或叠韵)词不能用其他词类相对。

例如:

锦簇集团人似海,琳琅商场货如山。

“琳琅”(línláng)是双声词,“锦簇”(jǐncù)是偏正词组,两者不能成对。

注意:联绵词的结构属“联合”结构,但它与一般联合词组是有区别的。联绵词是双音的单纯词,它的两个字只是代表词的读音,两个字组合才代表词意,(单独一个字不代表词意),

例如:琥珀(hǔpò),妯娌(zhóulǐ)等。

三、同字相对

同字相对,也是对仗中的一忌,尤其是在二、四、六的位置上更忌同字相对。

例如:红心献祖国;红花献英雄。

四、句尾三字不对仗

句尾三字不对仗是最常见的毛病。例如:巍巍大坝横江立,浩浩长江出平湖。

五、句中自对不完整

出句是句中自对的句子,它的对句也是句中自对的句子,这类对句是工对。如果对句或出句只有其一是句中自对的句子,则不能成对。

例如:碧血丹心育桃李,一支朱笔写青春。(仅出句自对,即出句中的“碧血”与“丹心”成对)。

六、合掌

同联上下句语意相同,称“合掌”,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雄罴”。从字面上看对仗很工整,但两句的意思都是说“英雄气概”,犯了“合掌”。

七、犯同构

相邻两联语法结构雷同,称“犯同构”,也是格律诗中的一忌。

例如:

心胸如宇宙,怀抱似苍穹。

江河似银汉,灯火如星空。

八、平头与上尾

古人在格律诗的语法结构技法上要求更讲究,除了上述的“同构”不允许外,联与联之间的语法结构“部分相同”也不允许。相邻两联句子的开头处语法结构相同,称“平头”,结尾处语法结构相同,称“上尾”,两者都在避忌之列。

例如:

1、平头:日间安享人间乐,梦里常虑天下事。江里潮涌波千顷,峡中风荡幽万里。

2、上尾:日间安享人间乐,梦里痴分天下忧。大坝巍巍西江立,清风爽爽峡谷幽。

以上是格律诗稿中的一些常见对仗通病浅析,弄清这些我们可以少犯对仗错误。但我要强调一点的是,格律不是“死”的,我们要辩证地应用它。例如毛丅泽东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虽然犯“合掌”,但对仗工整,意思与全诗浑然一体,仍然不失为千古绝唱。

(8)顺带提一下词的对仗,以后会专门谈

词使用对仗比较广泛,比较灵活。词的对仗在格律上宽严不一,大致分三种:

1、律对。

相当于律诗的“工对”,句式、语法、词义、平仄都相对,避同字对。

例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2、准律对。

与律对要求绝大部相同,只是声调上可以平对平,仄对仄

例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3、散对。

类似散文,同声同字都可相对。

如:汴水流,泗水流(白居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词对仗的位置,不象律诗那样固定。

可在首篇,如《庭院深深》“深院静,小庭空”(李煜);

可以在篇中,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可以在篇末,如“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张炎)。

一般说来无论在词的何处,只要相临两字数相等,都可以构成对仗。

有些在一定位置习惯用对仗,

如《鹧鸪天》3、4句,

《西江月》上下阕1、2句。一字豆后的几个3言句、4言句常使用对仗。

如《行香子》“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

这样连续对仗就形成了排比。

如《沁园春》“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刘克庄)。

这样隔句相对,称“扇面对”。

长短句的词使用对仗错落与严整结合,参差中见均齐,更富美感,好的对仗能使词习习生辉,所以词人乐于使用对仗。

附录:

(9)【词性分类表】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 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①基数:一、二、百、千、万、亿

②序数 :第一、第二、第三

③分数 :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

④倍数 :一倍、十倍、百倍

⑤概数 :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 你 您他 她 它 我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它们 咱

们 自己 别人 大家 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 你们自己 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 谁 什么 哪(问人或事物)哪儿 那里 (问处所) 几 多 (问

数量) 多 多么 (问程度)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 怎样什么样 (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 那 (指人或事物)这儿 这里 那儿 那里 (指处所)

这会儿 那 会 儿 (指时间) 这么 这样 这么样 那么 那样 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 这些 那些 这么些 那么些 (指数量) 每 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 某 另 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八.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九.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十.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十一.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十二.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0)

相关推荐

  • 辞赋的基础创作之组词

    词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细胞,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关于此的分类相差不大,都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其作用是表意.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 ...

  • 对联的词性(中)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词类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仗艺术的关键.词按照语法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我们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 ...

  • 【课堂讲义】知识课堂近一年来会员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一)(1月13日)(总40次)

     知识课堂近一年来 会员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一) (1月13日) (总40次) (微刊发布时间2018.1.14) 从诗词学会成立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广大会员对古典诗词也已经从最初的茫然不解 ...

  • 阆苑清音||翮青||怎样从诗过渡到词

    阆苑 苑 清 音 怎样从诗过渡到词 怎么样从诗到词?过去我跟很多人都说过这个问题,就是你要想学填词的话,必须首先要有诗的功底.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理有这么几点:首先第一点:无论是诗也好词也好,它所 ...

  • 《平水韵》格律诗写作口诀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特别是<平水韵>诗歌更是中国诗歌长河中最绚丽的一支花朵.人们喜欢读诗歌.听诗歌.背诗歌,人们也喜欢写诗歌.尤其是<平水韵>诗歌,朗朗上口,深受人们的 ...

  • 格律诗写作简结及我对诗词韵律的看法

    忙里偷闲,习作几首绝句,律诗.借网吧发出.并把自己写格律诗的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一,必须掌握绝句,律诗的三要素,押韵,平仄,对仗.押韵平仄前边谈了不少,绝句对对仗要求的不严.而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第 ...

  • 《平水韵》格律诗写作的两大死项

    人们常说的近体诗,一般是指依照<平水韵>写的格律诗.虽然现在有了新韵和中华通韵,但是格律诗的本质没有改变,就是格和律的要求没有改变.何为格?格,一般是指诗句的平仄部分.律,一般是指诗句的对 ...

  • ​格律诗写作章法(下)

    参间虚实法 咏物之诗,须要虚实相间.不有虚笔,既无灵气:不有实笔,既无真意.但虚则不可空泛,实又不可呆滞.此法在唐诗中,当推杜牧<早雁>一首为最佳.今录如下,学者可奉为规矩也. [早雁*杜 ...

  • 格律诗写作章法(中)

    格律诗写作章法(中) 通体拗句法 拗句之诗不论平仄,较谐平仄者为难.前已指示此法,并举七律一首为例:而五绝则句短字少,更不能轻易著笔,且亦须有曲折.有寄托,方为合法.唐诗五绝中通体用拗句者数见不鲜,惟 ...

  • 格律诗写作章法(上)

    起笔突兀法 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 ...

  • 格律诗写作九忌

    格律诗写作九忌--叶千华讲堂 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 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 ...

  • 格律诗写作之立意、诗词创作的三个境界!

    转自:登书山的博客 格律诗写作之立意  醉月诗苑 一.立意的重要性. 写好一首诗(词)的关键是情.意境和立意.尹俊认为,"情是诗的基础和支柱,情乃诗之魂,无魂则是僵尸;意乃诗之骨,无骨则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