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健康报】家属摄录就医过程怎么办?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余可谊说“摄像机眼镜”引起医生群体的大讨论,其中很多虽带有调侃,但更多的是心酸、心寒,这不得不让人有所思。多数医生对家属偷拍感到不爽,患者的自主意识会越来越强,应倡导与病人共同进行医疗决策。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卫春说学会适应顺其自然,我们应该欢迎患方对就诊过程进行监督,鼓励患方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这对促进医院解决医疗中存在的问题,保护患者安全是好事。

有报道称,医生借助智能眼镜高质量录像、视频实时传输、拍照功能,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置身现场对患者进行查体,与医生实时互动讨论治疗方案。完成疑难病例远程查房会诊。智能眼镜还用于直播检查治疗甚至手术过程。学生通过视频同步观看到资深专家手术,避免了外置特定摄像头的盲区,也让画面呈现出更真实的效果,实现更加高效的远程教育。智能录像眼镜这方面的作用是蛮好的,不过如果是患者用来偷录患者就医全程信息,听起来就有些震惊和毛骨悚然了。医者感到脊背发凉和压力山大。这样的事情最近就发生在沈阳某三甲医院。就诊期间患者录音录像在最近几年不时有报到,堂而皇之抬摄像机录制的有之,偷偷摸摸用录音笔录音的有之,也有在医患纠纷沟通的时候要求录像的,也曾有患者要录像,和医务人员发生争执的,总之不断的爆出就医期间录像的消息,这些消息让医患之间本来就脆弱的关系变得更加孱弱。

如何看待?
遵守诊疗规范 建立医患互信

录音笔已经落后了,录像机太明显了,录像眼镜等高科技设备会成为患者的新宠。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出现,增加了医患之间的距离,也无形中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压力。虽然我们很不喜欢也很不欢迎这样的行为,但是仍要理性思考如何面对。

首先就是恢复医患互信。这是最重要的,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不管是为了监督医生,还是为了纠纷处置的取证,都源于患方的不信任感。这个不信任包括对医德、对医术、对病历、对医患纠纷处置结果的不信任等。医患双方共同的敌人应该是疾病,而不是彼此。真正使患者有信任感的不仅是医生的医术,还有医生对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医患互信。医生是因为你信赖我,我才能够做医生,我才敢为你治病,试问:谁敢让一个你不信赖的人为你看病?反过来,又有谁敢对一个不信赖你的人、对你有敌意的人伸出援手呢?

第二,尽可能做到诊疗程序规范化、诊疗流程标准化、诊疗业务熟练化。诊疗常规要熟练掌握,规范运用,不可随意,一些疾病已经逐步建立了临床路径,很多疾病也开始按照DRGs分类来管理。医务人员按有循证依据的规范去操作,并且注意每一个细节和流程,该签字、该谈话、该评估、该检查的一定要做。虽然医疗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也是可以标准化的。此外,医务工作者很辛苦,百密一疏,需要有监督检查和完善的程序,尽可能减少诊疗行为中可能存在的瑕疵。

第三,谨言慎行有效应对媒体。近年典型的医患纠纷多和互联网及新媒体有重要联系,稍有不当便面对舆论的口诛笔伐。但医务人员普遍缺少媒体无处不在的意识,因此有必要提高危机公关能力。

第四,要慎独,养成良好的行医习惯。“慎独”出自《 中庸》的“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如一,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在医疗行业更是要力倡这种“慎独”精神,要以反面典型为鉴,查找差距,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钟南山院士曾提到,在自己的日常门诊中,也有三到四成病人会背着包将他说过的话偷偷录下来,有的则会拍照存底。但钟院士很坦然,他认为患者录下的只是一名医生对患者的医嘱。因为医生和患者是站在同一个角度看待疾病的,会考虑患者的经济因素来决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个前提最重要。

第五,该拒绝时要拒绝。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某些故意找茬的患者,或者一些患者家属本身就确知患者存在的问题,却故意隐瞒真相,还同时拍照录像等。这时就需要尽快制止家属的行为,或者中止治疗,因为每多走一步,可能会增加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本文首发于《健康报》2016.6.6第8版医学论坛。

本公众号已经开通评论功能,欢迎与小编互动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