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的来龙去脉与史物史料直证印证结论
前言:
①官窑是宋朝对其官家自置窑口的称谓;官窑由宋代率先开创,并有文献记载与史物'官窑'铭文字样相互印证;
②本文所涉哥窑内容,请参阅《大宋哥窑的来龙去脉与史物史料直证印证结论》一文;
③大宋官窑较之于大宋哥窑/汝窑而言,是宋代最错综复杂,最丰富多样的一个窑口;准确地说,官窑不是一个窑口而是一个系统,或者是一个称谓,因为它囊括了汝、哥、钧、定、汴京官窑、東京官窑、景德镇窑、邓州窑、白浒孤窑等庞大窑群;
④本文只追溯官窑器的最初形成史实及演进过程中部分重要的官窑口史实,其它官窑如汴京官窑等,留待专述文章里去解读。
一,宋代官窑的前身-商丘清凉寺王家窑?
商丘清凉寺王家窑是后周朝在显德年间的一个民间订烧窑口,这个结论是从遗存的显德年间铭文款识器物与王家窑器物的物理特征进行类比后得出的。
图一
图二
此器烧造于显德二年,疑似宋官窑的前身。
图三
《宋清凉寺王家造》铭文款识文字,明白无误的佐证了宋初商丘清凉寺王家窑的存在。
'清凉寺'地域名称在民窑器上出现,其'监瓷机构说'不攻自破。
上图例分属二件器物,均做过量子年份测定,前二图为后周显德二年烧造,图三为宋建隆元年烧造。从圈足形制上断,疑似同窑器物。
不可否认的是,前图一、图二的开片、铁线形制完全是宋代官窑器的影子,又因该器烧造于显德二年,所以笔者初断该器物窑口为宋初官窑的前身。窑口是否在商丘清凉寺?这需要与图三器物做理化数据比对印证。
二,清凉寺御官窑史物直证
图四
《元祖清凉寺御官窑制》铭文款识解读如下:
①元祖与始祖、太祖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趙匡胤创建宋朝时真实的身份(辈份)称谓;
②圈底施釉方式、烧结表现与上图三《宋清凉寺王家造》如出一辙,可以断为同窑器物;
③圆条圈足及铁足表现均源自柴窑(柴器),说明柴窑制瓷艺匠为宋朝所用;
④清凉寺为窑口所在地名,既符合汉文化的思维表达方式,又与上图三的'清凉寺'民间窑口名称互为印证;
⑤'御官窑'的含义为专烧皇室用瓷器。
从以上解读推定:
1),商丘清凉寺王家窑疑似宋代官窑的前身;
2),御官窑的创烧时间不会晚于建隆年间(961年~963年)。
三,宋煌官窑的来龙去脉
《宋煌官窑》不是凭空而来,其中的'煌'字铭文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野史传说:显德六年初赵匡胤在龙袍做好后,即行将举事夺权之前,曾请教商丘清凉寺方丈如何规避不吉?住持告诉赵匡胤:将军命相聚火德,事始点占位东离(先天八卦之东方),向如旺火,故宜晚间举2万众火把形势,功成矣。史载文献'陈桥兵变龙袍加身'时间正是晚上,所以赵匡胤对'火德'一说深信不疑,这便是宋朝第一个官窑口瓷器带'火'旁的'煌'字铭文的来历。这里的'宋煌'称谓,应是宋太祖本人自称。《宋煌官窑》铭文款识的进一步解读则是宋太祖创建的宋代官窑之意。这从976年太祖驾崩后,宋太宗将宋煌官窑口烧造的瓷器铭文更名为'大宋哥窑'的史实上得到印证;这亦是'官哥不分'史传的原生出处。
图五
宋煌官窑器物的物理特征,除与图一图二的物理特征相近外,与五代、唐代所有已知著名窑口器物的物理特征几无关联,其'金丝铁线'的物理特征表现,在前无照鉴的情况下,说它横空出世,卓尔不群一点都没有夸张。
可以认定,《宋煌官窑》铭文款识器物属宋初宋太祖皇朝创新烧造。从人文历史上推定,要创烧一款无从借鉴的新瓷器,没有三至五年的不断磨合,是很难出得来的,因此《宋煌官窑》瓷器的呈世时间应该在乾德年间(约963年~968年)。窑口就在河南商丘清凉寺的边坡上。
四,北宋代可考证的其它重要官窑口
1),郊坛官窑
郊坛官窑由宋太宗皇朝纪年中期置建,历时五年左右,到淳化年才成功烧造出惊世骇俗的器物。
《東京梦华录》[卷十]
驾诣郊坛行礼
'坛'是皇帝每年二次祭天行礼的地方,因为'坛'设于郊区,故名为'郊坛',郊坛官窑窑口大约距'坛'不到两公里的深郊。
图六
在郊坛官窑还末成功创烧之前的近十年左右时间,宋太宗皇朝的《大宋官窑》铭文款识器物均是在宋太祖宋煌官窑窑口上烧造,所以很多《大宋官窑》铭文款识器物的物理特征都是哥窑器的翻版。这是宋太宗不遗余力要置建属于自己皇朝的郊坛官窑原因。
下图举证例证:
本图例与上图五《宋煌官窑》如出一辙。《大宋官窑》是宋太宗谕旨具名,自然属于太宗帝的'品牌',但器物确是哥窑或宋煌官窑的影子。举证完毕。
自淳化年间郊坛官窑成功创烧开始,代表宋太宗皇朝的《大宋官窑》器物就移置到郊坛官窑窑口上去烧制了。
图七
图六《郊坛官窑》与本款《大宋官窑》是同窑同时间段器物。
《大宋官窑》铭文款识瓷器,是宋太宗钦定铭文,由修内司主导,约于990年时间节点烧造成功,在整个宋朝的官窑系里,这款瓷器是唯一可与哥窑器媲美,并超越哥窑器的官窑瓷器。
这款《大宋官窑》器,釉面沉静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光沉稳而养眼。这就是宋太宗理想中的、流传千古的器物!
2),郊坛下官窑
郊坛下官窑是由郊坛官窑迁移而来。由于郊坛官窑的胎土枯竭,便迁置到距郊坛官窑约1公里左右的郊坛下,迁移时间虽不详,但可考。
郊坛下的名称是缘于新窑址位于河流的下方,这便是北宋郊坛下官窑的由来。
《郊坛下官窑》疑似宋徽宗皇朝纪年器物。
郊坛或郊坛下官窑是北宋官窑的标杆,《北宋官窑》铭文款识器物就是在郊坛官窑口上烧制的,读者可参阅笔者@古瓷探史头条号《宋代瓷器铭文款识解读(七)》文章内容,以便进一步了解有关北宋官窑的史实。
3),白浒孤窑
白浒孤窑,地处南方江西抚州临川白浒渡村,国家考古发掘仅到南宋地层,故得出的结论是:
南宋开烧,后为元、明代的著名窑口,清初息火。
其实白浒孤窑并非这么简单,它的厚重历史远超南方所有已知官窑口。它是北宋时代长江或黄河以南的唯一南方官窑口,白浒孤窑与郊坛官窑均系太宗皇朝纪年同时置建。下面笔者直证其史物图例:
《白浒孤》铭文款识器物解读如下:
①.《官窑天青釉束腰瓜棱花口瓶》属北宋代汝官哥窑典型器物或器形,是北宋代创新器型;
②.铁足紫口系北宋代官、哥窑形制,其铁足材料是北宋代官、哥窑专用,一直受朝廷严密管控、垄断、禁止买卖的物质。北宋代其它著名窑口鲜见其使用该材料就是最直接的印证;
③.明显的开片浸渗技艺,直证出北宋代官、哥窑的独有特征;
④.圆条圈足系北宋代官、哥表现特征。
以上四条解读内容,已列证出《白浒孤窑》铭文款识器物,系北宋代南方官窑口的铁证事实。
此件器物从整体表现上断,疑为宋太宗~宋仁宗皇朝纪年器物。
白浒孤窑是北宋代《南宋官窑》铭文款识器物的烧造窑口。
4),邓州窑
河南邓州窑始于唐,盛于宋,止于明。宋初多烧造耀州窑青瓷风格器物,北宋中后期约神宗皇朝熙宁纪年(1070年左右)改烧钧瓷风格器物;由于邓州窑的钧瓷烧造器物有其特有个性,被神宗帝谕旨钦定为神宗皇朝官窑,并派驻专职'窑司'进行管理。下图例直证之:
《元祐元年皇宋官窑御制》铭文款识器物解读如下:
①.圈足底施釉留胎,是邓州窑独有风格或特征;
②.'皇宋官窑'文字内涵为先皇烧造的官窑口上烧造,宋哲宗的先皇是宋神宗,故为宋神宗皇朝官窑口;
③.邓州窑烧造钧瓷符合北宋中后期钧瓷倍受追捧及蓬勃发展的人文历史史实;
④.此器为皇室日常生活使用器。
国家相关文物部门对邓州窑的考古定性并不客观、全面、准确,甚至有偏颇或错误,衷心希望国家层面尊重史物,还原邓州窑历史本来面目。
5),宋徽宗皇朝的官窑
徽宗皇朝的官窑多样且复杂,仅史物直证的'汴京官窑'就有三、四个窑口,因为窑址无从考证,所以笔者只例举文献与史物高度吻合的'京师自置窑'器物进行追溯。
叶窴《坦斋笔衡》记述:'政和间(1111 年- 1118 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说法,与本款'宣和庚子'的时间并不矛盾,因为'京师置器'的这件创新工艺器物,并不是开窑就成功的,它历经'政和'自置窑开始,到'宣和庚子'成功烧造出这件旷古绝伦的器物为止,三至四年的摸索过程,符合这件铭文款识器物的人文历史轨迹。
在众多有关宋瓷的史载文献中,只有叶窴的这段文字与这件社会文物的铭文文字内容高度吻合,并互为印证出这段'自制窑'的历史史实。铭文文字中的'臣庶勿用',直证出这个'自制窑'为宋徽宗皇朝的御制窑口,北宋历史上也只有御窑口的器物,才受臣庶勿用的皇权限制。
'京师置器'指明了窑口就在皇城汴京周边,因为京师系指驻扎汴京的军队。故窑址可考。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件史物既有大宋哥窑细碎纹的开片技艺,又有大宋官窑的开片浸渗技艺,同时还具有汴京官窑冰裂纹的釉层叠加技艺,三种技艺集中在一款器物身上,这无疑是宋徽宗皇朝宣和庚子纪年的创新瓷器,也是北宋最后的官窑口烧造的最后一款瓷器,可以堪称是北宋瓷器的完美句号!
有关这件铭文款识器物的人文历史内涵,三、五千文字解读不完;如需进一了解,可参阅@头条号@古瓷探史《宋代瓷器铭文款识解读(六)》之详情内容。
6),汴京官窑
汴京官窑的通俗解读是:
在汴京管辖的区域范围内,由朝廷或官家置办的窑口,故称之为《汴京官窑》。
汴京官窑在北宋官窑体系里是一个相对独立,庞大,持续连贯,层出不穷,并有自己特征及风格的官窑口或官窑群,它的复杂、纠结程度甚过汝、哥及官窑本身;可以结论地说,汴京官窑是北宋官窑体系里的官窑体系,是北宋官窑群里的官窑群。
正因为如此,笔者拟对《汴京官窑》另呈'社会文物考古考证'专述文章进行溯源。请读者关注@头条号@古瓷探史的更新文章。
五,南宋代可考证的官窑口
1),修内司窑
南宋《修内司窑》的来历是个简单的历史过程,高宗南渡后,划拨了杭州凤凰山老虎洞一带一块5平方公里的地皮给内府,用于建造皇家御玩场所,内府就又划拔给了修造宫殿的职能部门修内司,后来由于经费迟迟不到位,修造之事便被搁浅了下来,当时由于(南)宋金战事频繁,北宋官窑口大部停烧,即便不停烧,器物也输送不过去;原南边官窑口仅剩白浒孤官窑,远远不够满足新立皇朝的瓷器需求,于是高宗帝便谕旨修内司置窑烧器,因为地盘是划拨修内司所有,故为《修内司窑》。这与现代国家划拨土地给中央企业相同,企业有专属使用、命名地上建设物的权力。
修内司窑是皇朝的财产,《修内司窑》铭文款识器物不能做祭祀礼器与赏赐礼器,《修内司窑》与《修内司》使用属性与《官》款铭文器物相同,《官》是所有衙门通用,《修内司窑》只能是修内司衙门独享。
此器属于南宋中晚期器物。
2),南宋郊坛下官窑
南宋郊坛下系'沿袭北宋遗制置窑'而来,那么'郊坛下'窑口名称是不是也是由北宋移置过去的呢?这需要宋朝杭州府地方史志予以印证。
叶窴《坦斋笔衡》记述: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后郊坛下别立新窑…
文中'袭徽宗遗制置窑'一句不准确,应该为'袭北宋遗制置窑'更符合历史史实。
南宋置'修内司内窑'在前,'郊坛下官窑'在后,以此推断,内窑为御制窑,郊坛下为官窑。
南宋郊坛下官窑疑似由内府督瓷官邵成章于高宗绍兴纪年'袭北宋遗制'置建而来,该窑同时囊括 汝、官、哥三种烧造技艺于一窑,这些都是有史物可以直接印证的。
上面是南宋郊坛下官窑集汝、官、哥于一窑的史物图例直证。
六,北宋官窑的其它历史史实
1),南方白瓷(景德镇窑系)
北宋167年里,有许多应入围官窑范畴的瓷器还不被人们认识,它们是:
上面瓷器铭文纪年夸度近100年,它们真实存在于北宋的岁月中。从铭文文字内容及器物釉下、釉上描绘,烧造等级上解读,它们无疑具有'官窑'的特质。要知道'大宋'铭文,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铭文一样,是严格受律法限制使用的,可以直言,没有皇帝谕旨或朝廷授权,是不敢铭文'大宋'的。
起码,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它们不是官窑器。
值得肯定的是,上述铭文'大宋'+纪年的器物,均为官家主导的市场流通器物,它们的存在事实凸显出北宋代瓷器市场繁荣昌盛的脉络,并互为印证了《清明上河图》生动的画面史实,以及《東京梦华录》里真实生活的文字记述。
景德镇的名称是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赐予的,为什么赐予?传说宋真宗景德年得到了一件湖田窑的影青白瓷,爱不择手,逐谕旨将景德年号赐予瓷器烧造之地。北宋代各皇朝大量的订烧景德镇白瓷史实,说明景德镇不枉然帝王赐名。
2),官监民烧窑口之《大宋官窑》
后三图疑似《鲁山段家窑》烧造;从铭文制式,圈足表现上看,以上三款瓷器系不同纪年,不同皇帝时期的订烧器。
笔者断义的'官监民烧'器,不是信口而出,是有史传依据的。《宋瓷轶事》上说,凡无铁足紫口形制的'官窑铭文'器,均为'官监民烧'器。形成铁足紫口的材料,是一种暗红色的矿物粉末,是汝官哥专用之材料(汝官窑器偶有铁足表现),此种材料民间限制买卖。这就是除'官哥'之外,钧、定、越、磁、耀、龙泉等窑系瓷器无铁足的原因。
在北宋官窑体系及官窑口不断完备和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官监民烧'器呢?这应该是与不同皇朝统治者的审美差异有关?或因'汝官哥'烧造成本太高有关?仰或是二者都有关系?毕竟,像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等帝王,还是比较节俭的皇帝。
七,本文结论
①宋代官窑是一个体系或是一种称谓,不是历史记载或定论的某种特征或几种特征的窑口及器物;
②宋代官窑的历史进程,是由狭窄走向宽泛的历史演进过程,它代表着所有自置或订烧窑口的器物及器物特征;
③宋代官窑较之于汝、哥、钧、定等窑口或窑系,是最复杂,最具人文历史内涵的'窑口';
④宋代官窑器物的定性,在窑口不确定的情况下,要以铭文文字内涵及理化数据匹配为导向标准而认定;
⑤宋代官窑还有许多谜面或谜语,敬畏、敬重历史遗存史物,是解开其谜面、谜语的唯一途径;
⑥宋代官窑烧造历史,与宋代的存在历史同步,即319年。
特别说明:
本结论仅代表笔者之观点。
全文完。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