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薄利加疫情,这家药企却逆势增长82.57%
专栏作者/Felix Yao
日拱一卒,业精于勤。
未来,医药薄利恐怕是一个趋势。
政策主管部门通过规模化的药品带量采购行为,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医药领域主要产品类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专利药、非专利药、中成药及医疗器械。
除了开展四次(三轮)非专利药带量采购之外,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的集采大幕陆续拉开。
年中,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室召开座谈会,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研究完善相关领域采购政策,推进采购方式改革。之后,青海、金华等地就曝出中药集采地方目录,标志着药品集采区域试点启动。
2020年11月5日,主管部门启动冠状动脉支架带量采购,拟中选产品价格范围在469元-798元,曾经的万元支架进入百元时代。
1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发文,启动第二批医用耗材清单集中采购数据的快速上传与价格监测,文件提到第二批高值耗材的产品为: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颤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不出意外,这些医疗器械也将陆续进入集采。
至此,药品集采涵盖专利药企、非专利药企、中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无一幸免,医药企业“躺赢”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那么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来了,营业收入如何保持增长?利润又该如何保证?
营收与利润是企业健康运营的关键指标之一。
从整体营收来看,据同花顺企业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影响,跨国药企营业收入增长疲软,只有武田制药逆势增长达82.57%,诺华、赛诺菲和阿斯利康营业收入只保持个位数增长。
辉瑞营业收入多年未见负增长,今年营业收入下滑7.94%,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九个月营业收入下滑来自于普强产品、疫苗和炎性免疫领域,普强快速下滑成为辉瑞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其中乐瑞卡下滑超过一半,可能与其2019年6月专利到期有关,疫苗领域沛儿和炎性免疫领域的恩利也抑制不住跌势。
从员工数来看,几家跨国药企中赛诺菲员工最多,超过10万人,另一家10万人跨国药企是诺华。从2013年后,跨国药企开始控制人力成本,辉瑞已经从超过10万员工的大公司缩减到8万多员工。
从人均营业收入来看,辉瑞、诺华和赛诺菲均保持在200万-300万之间,阿斯利康接近人均200万,人均产出最好的跨国药企是武田,人均营业收入超过300万。由此看来,日本企业更具有效率,这与其精益管理密不可分。
从财报显示,归母净利润赛诺菲和阿斯利康持续保持增长,赛诺菲成为利润最高的企业达894亿元,诺华、辉瑞和武田归母净利润同比负增长,这一部分股东更为关心。赛诺菲仍然是最能贡献归母净利润的药企,人均达8.9万,辉瑞也达到6.9万。
从财富500强公布2020年排名(2019年数据)看,辉瑞虽然只排名全球215位,落后于强生、罗氏、拜耳等企业,但是辉瑞仍然是利润最高的企业,保持全球药企第一名。
从财报显示,2020年各家跨国药企均较为艰难,增长乏力,更有甚者负增长,而其中也不乏成绩佼佼者,武田以4.7万员工数保持人均产出第一,PK欧美药企。
国内药企生存状况恐怕更加艰难,专利药业务还未成为增长极,仿制药已经在一轮一轮的集采中标,犹如雨雪交加,寻求增长依然是药企领导聚焦的关键。
恒瑞员工数2.4万人与其市值一样,将其他药企远远抛在身后。2020年前三个季度营业收入194亿元,保持同比增长14.57%。在疫情和集采的双重打击下,“一哥”交出漂亮答卷与其抗肿瘤新药增长分不开,肿瘤业务占恒瑞营业收入接近一半。
华东的营业收入竟然超过恒瑞,达255亿,刷新认知营业收入一哥竟然不是恒瑞,华东医药也是营业收入人均产出最高的企业,超过200万,这一数据逼近全球一线制药企业。在调研的五家企业中,华东医药人均产出利润达19万,由此可见,其经营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从营业收入看,恒瑞和步长涨势良好,超过或接近双位数的营业收入,这恐怕与其企业战略相关,注重创新药发展和中药集采未全面铺开,帮助这两家企业避开政策雷区。国内大多数药企与海思科、东阳光业务模式类似,2020年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均超过20%,这也是中国传统药企的真实写照。
从这五家药企看,海思科员工数最少,只有3500多人,人均营业收入超过是其3倍多的东阳光,人力成本控制更好。
从医药薄利时代来看,增长恐不再乐观,既然如此不能增效,唯有降本,那么保持合理的员工数则是企业致胜的选择之一。
日本的企业经营值得中国药企学习,尤其是建立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思想,在营业收入增长乏力之际,应量入为出。
医药薄利,要求药企控制成本,具有成本领先战略优势的企业,在转型中面临挑战和阻力相对较小。
在人力成本控制方面,大多数企业通过裁员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太过“暴力”,不值得提倡。其实在减少人力成本上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裁员方式,比如部分外企对行业发展战略预测,早期进行“柔性裁员”,主要形式就是冻结人头,离职人员岗位剔除,工作分配给现有员工。
这样“柔性裁员”的方式,其优势在于企业不需要伤筋动骨,比起大规模裁员腥风血雨,减少对企业不利影响,但是需要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重塑企业运营模式:
重新设计业务流程。部分企业在面临外部环境变化,选择相对盛行且成本更低的方式,例如进行数字化营销或研发,数字化营销的重要性在今年已经非常突出,未来应该会持续。
业务外包也是控制成本的一种方式。对于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专人定岗却不如外包给专业团队,除了降低成本以外,还可以获取行业前沿的信息和经营思路参考信息。
内部运营数字化。企业一般愿意投资于外部客户,但是在内部运营方面却难于投入,其实不然,内部高效运营往往可以更好支持外部客户需求。
如内部数字化促进成本降低,建立个人成本中心ID,例如酒店、交通、款待甚至内部打印数据都能进行排名,由此通过数据可以得出可优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