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境,一次带你看够!
唐以前铜镜是采用陶范铸造的,制作和加工主要在陶范上实施,铜镜铸成后也只是平面打磨,棱角分明,如战国铜镜图案之间有范缝,汉镜表面有范土龟裂痕迹。宋以后采用砂型铸造,没有陶范铸造特征。
我们欣赏铜镜,主要是看铜镜背面的花纹。从史前到春秋时期的铜镜,基本没有花纹,就算有也只是几何纹。然而到了战国时期,铜镜的纹饰一下子出现了十多个变种,各种山字纹、禽兽纹、连弧纹、金银错纹等不一而足。
青铜镜凝结了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理念,是我们的先人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结晶,书法绘画艺术是我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国粹,六千多年前我国彩陶上的刻画符号,便具备了中国书法意味的雏形。
铜镜的大小,也并没有一定规格,大的有直径几十公分的,小的也有三五公分。譬如西晋洛阳仁寿殿前的镜子,竟然高达五尺,站在面前,整个人都能显出人形,这样大的镜子,历史上也不多。大概皇帝为是为了让上朝的官员整装用的。大的有,小的也有,《左传》中记载:“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鞶鉴就是这一类小的镜子,大概不超过三公分。
说起铜镜,很多人都会知道其实跟我们现代生活的镜子一样,是古代使用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品。然而现代已很少看到有铜镜,因为铜镜已成为收藏界一个比较热门的门类。,很多人都开始重视铜镜分类和断代以及价值的研究。实际上,古代铜镜制作技术的研究对于铜镜的辨伪、艺术价值的评价、断代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的伪造者为了让铜镜更逼真,想方设法让器物表面形成与真器一样的锈蚀面,常用硫酸等化学物品腐蚀铜镜表面;或将器物埋在一些特殊的容易生锈的地下环境中,再泼洒一些酸碱类化学药水侵蚀,使其自然生锈;或将一些旧铜器上的锈刮下来用胶水粘贴到铜镜表面等等,使铜镜表面形成古锈色。在辨认这种器物时,可以将铜镜沾水后,通过观察及闻味来辨别,这样仿制铜镜就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有锈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二是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一种是硫酸味;另一种是臭味,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还有一种是铜腥味,就是刚炼出来的铜做成的铜镜,有一种铜腥的味道。而古代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中国铜镜起源较早,被确认最早的三件铜镜属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商代铜镜镜背以几何纹居多,有七角星纹(铜制七角星纹镜)、平行线纹、叶脉纹、多圈凸弦纹等,还有素面镜。这时候的铜镜已加入了审美功能,换言之,铜镜开始作为艺术品登上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