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兵:带毒苗种怎么养?很多问题是吃出来的,不正确调水可能是在破坏水环境
----- 广告 -----
文/ 水产前沿
日前,水产前沿特养项目组一行走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曾令兵研究员,向他了解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的病害防治现状及痛点所在,以下内容整理自曾令兵研究员口述,且已经他本人确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曾令兵研究员(中)
特色淡水鱼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最近这几年,无论是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方面,还是从效益方面,特色淡水鱼养殖发展得非常之快。我们国家大宗淡水鱼养殖普遍,产量高,是淡水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特色淡水鱼在经济效益方面有明显优势,目前,大家对特种淡水鱼投入精力和热情都比较大,市场感兴趣,企业感兴趣,科研人员也很关注,所以在这一方面就干得“轰轰烈烈”。
特色淡水鱼病害研究较之其产业发展速度比较滞后
水产养殖业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农(渔)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特色淡水鱼当然也做出了贡献。目前,特色淡水鱼的发展局面也有危机。随着特色淡水鱼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以最近几年非常红火的加州鲈为例,虽然这条鱼引进了三十多年,但前期研究特别是病害研究比较滞后或比较欠缺,那么现在如此快速的发展的话,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当然有些问题可能好解决一点,有些问题可能解决起来就比较难了。
最近几年,加州鲈在内陆省份成功进行推广,主要还是得益于配合饲料的成功,据说配合饲料养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这条鱼的品质,那就说明饲料它跟上了产业发展的节奏,在水产养殖当中比较滞后的环节,一般是指病害。所以今年特色淡水鱼的病害,都普遍引起了一些关注。
再比如说今年春季的黄颡鱼病害,损失也是比较大的。坦率的说,有一些新入的养殖户,准备不充分,技术和知识积累不够,对这些鱼也没有什么了解,匆匆忙忙就上了,结果有的也造成了损失,这些是我们做病害研究的人是不愿意看到的。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已经开始关注特色淡水鱼病害
目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病害研究团队已经开始关注特色淡水鱼的病害问题。像我们这种农业农村部的科研单位,产业当中有问题,我们都在关注以及寻求解决方案。特别是今年,疫情过后,我们就盯得更紧了,也投入了相当的力量,国家主管部门也给了很大支持,说明我们的领导和决策部门已经看到了问题。
加州鲈苗种生产的主要问题出在从鱼卵到规格苗这个环节
2020年,我们团队跟踪了一年加州鲈全周期生产过程中的病害问题,对加州鲈这条鱼的病害问题有了较好的认识,而且我们最近在生产当中也在不断地实践防控方法,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从源头做的,具体来讲就是从亲本就开始做,就是亲本有什么病,亲本携带什么病原,亲本病原通过什么途径往下面传播,环境当中是怎么传的,鱼卵是怎么传的,传哪些病原,我们都建立了非常精准的检测方法,同时也建立控制方法。加州鲈这条鱼,亲鱼很重要,亲鱼培育环境与亲鱼的健康很重要,苗种孵化的环境非常重要。目前加州鲈苗种生产的主要问题出在亲鱼产的卵到规格苗这个环节,很多人都会养亲鱼、催产繁殖,很多人都会把规格苗拿去养成鱼,但是从鱼卵到规格苗这个环节他们疏忽了,他们不知道这个环节里面有问题。我们在各个环节包括池塘里面亲鱼产的卵,包括棕片上面的鱼卵,包括棕片在孵化环道里面孵化的鱼卵或者缸里面孵化的鱼卵,包括出来的还没开口的小苗,包括开了口的小苗,我们一直跟踪检测,就盯着几个主要的病原,而且我们采取的措施,在生产当中也体现出来了效果,这里面有一些有趣的新发现。
加州鲈对诺卡氏菌特别敏感,体表受伤都可能导致感染与疾病暴发
加州鲈这条鱼与别的鱼有些不同。它摄食特别凶猛,它在摄食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受伤,特别是身体两侧与尾柄处,它的鳃盖末端和背鳍比较锋利,所以抢食饲料时特别容易导致鱼体表受伤,鱼体表受伤之后很容易被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加州鲈的诺卡氏菌感染非常普遍,体表和体内出现大量白色结节,几无商品价值,危害极大。我们不建议这条鱼特别高密度养殖,投喂区域可以适当扩大,池塘中央旋转风投是比较可取的,尽量分散投喂,少量多次,避免因为抢食而受伤。
水产苗种带毒比较普遍,带毒苗种怎么养?
再一个就是苗种带病毒的问题。很多科研人员都从加州鲈体内检查出来了病毒,包括蛙虹彩病毒、肿大虹彩病毒、神经坏死病毒、弹状病毒等等。目前,加州鲈苗种带毒的问题已经比较普遍,苗种带毒也包括一些其他苗种,如鳜鱼、小龙虾等。苗种带毒不能说带毒的苗就不能养。不带毒的苗种怎么养?带毒的苗种怎么养?如果我们了解清楚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这个问题或许就比较好解决了。养殖对象受水环境的影响最大。水环境变化与恶化可导致鱼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显著下降,鱼体抵抗力下降就会给病原提供机会,病原感染与增殖就会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形成疾病。动物机体与传染性病原作斗争主要依靠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健康,正常工作,病原被压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疾病发生率就比较低。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就会复制增殖就会导致病理损伤而暴发发病。所以现在养殖最重要的就是给鱼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它有一个良好的状况,保持良好的免疫系统活力与抵抗力。
苗种带毒早期需要很灵敏的检测方法才能测出来,不然早期病毒很少的时候检测不出来,鱼的活动是正常的,你以为不带毒,实际上不是,环境也是如此,可以认为环境中病原已经无处不在。环境当中有了病原之后,在养殖环境中要把它杀死就很难了,因为环境太复杂。控制环境中的病原生物,主要是要通过检验检疫不让病原进入到系统中来,将其拒之门外,水产苗种的检验检疫就是这个目的,从源头就将病原排除在门外。毫无疑问,健康的苗种对于成功的养殖十分重要,无毒的苗种就把环境搞好,消毒措施搞好,有毒的苗种则更应该加强管理,尽可能保持鱼在一个比较好的健康状况,让病原处在良好免疫系统的控制之下,不让它在养殖过程当中暴发出来。因为抵抗力下降,就会给病原提供机会,无论是体外的还是体内的。
不正确调水可能是在破坏水环境
好的苗种肯定是重要的,但是水环境对于成功的养殖更加重要。很多人都知道要调水,水环境调控,要首先弄懂水环境里有什么。水环境里面除了养殖对象以外,主要是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如果采用生物的方式,适当调节浮游植物与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这是可取的。目前,有很多养殖户热衷于消毒、改底、解毒,以为这些操作只会有好处,实则不然。很多消毒、改底的措施都会或多或少破坏水体中浮游生物与有益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反而破坏水环境的稳定。尽力维持一塘好水,可能是许多养殖户需要做的功课。近几年有些养殖户通过专业设备实时监控养殖水环境理化指标的变化,然后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给出水质调控的建议,很多养殖户颇有心得,做的很不错,这是很大的进步。
控制投喂,很多问题是吃出来的
水产养殖有一个很重要的点,绝大多数搞养殖的人是在追求产量,追求效益,这个虽然没有错,但风险会很大。过去水产品供给不充分的时候,可以把产量放在第一位。现在这个时代仍然拼命地追求产量,很可能路就走错了。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长远来看,社会需要的是好的水产品,安全的水产品。如果只把产量放在第一位,一味地追求产量可能很难生产出质量高的产品。水产养殖产量与饲料投喂有关,过度追求产量难免不过度投喂。过度投喂会增加水环境压力,会给养殖动物的消化吸收代谢带来压力,很容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给病原生物提供机会,导致疾病暴发。
鱼病不是“病了就用药”这么简单
另外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鱼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现在有很多人已经知道了用多糖类物质刺激鱼体免疫力增强,也包括使用环境和肠道益生微生物制剂等,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很有益处。关于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问题,这在人类医学上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肠道微生物和人的长寿有关很多研究都是CNS级别的高水平论文。在养殖过程当中“疾病”确实最让人头疼,因为它和损失直接相关。鱼生病死了,没了,不是养的鱼长不大或者长得慢的问题,而是“有”和“无”的问题,所以这才被人重视。如果我是一个养殖者的话,我肯定会更多地关注环境,关注养殖过程当中的健康管理,多做一些预防工作,一定要了解鱼病发生的原因,不能认为“鱼病了就用药”这么简单,要认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是一个从头到尾的系统过程,贯穿整个养殖过程,从种苗开始,注重环境调控与维护,注重科学投喂与健康养殖,把鱼病“防重于治”的观念建立起来。
鱼病防治用药要以诊断结果为依据
当鱼病发生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诊断”,如果鱼病防治的问题不建立在诊断的基础之上,其科学性会受到质疑。人病了看病要诊断,动物病了看病要诊断,显然鱼病了也要先进行诊断。鱼病诊断准了,才涉及到治疗方法与选药的问题,什么病用什么药,按国家公布的药物名录去选不会出大错。把药选好了之后,再就是一个用的问题。水产用药跟人和动物的用药不一样,水产用药主要是群体用药,很难用准,那么就要学会掌握用它的技巧,要知道是泼洒还是内服,是涂抹还是注射。本人认为,基层水产专业技术人员或一线水产病害防治技术服务人员如果能用好一台显微镜,这样可以解决很多寄生虫病的诊断问题,如果能开展简单的细菌性疾病病原分离培养与药物敏感性试验,这样对于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就能发挥很重要指导作用。基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人才队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要,此外,水产病害的诊疗与用药还隐藏着很多法律责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聚焦 |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