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心,你又被骗了!

亲眼所见?

有目共睹?

眼睛见到的一切真是如此么?

那可不一定!
小印在此给大家带来一种奇妙的视觉体验——视错觉;有趣且富有吸引力,常出没于日常不经意的一瞥。
视错觉,又称错视,意为视觉上的错觉。
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几何学错视、生理错视、认知错视。
神秘的生理错视
赫曼方格(Hermann grid illusion)马赫带(Mach bands)是最常被用来解释生理错视的作品。
(赫曼方格)
赫曼方格的名字来源于德国科学家赫曼,图中是JR Bergen发明的赫曼方格变体。
一种解释是人类视网膜的侧抑制现象。为了聚焦,视网膜里的神经节细胞会增强焦点处接收到的刺激,减弱这一点之外的刺激。
但是看着方格时,会导致细胞误会所收到的刺激。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错觉会让那些视力没有聚焦到的白点隐身。
(马赫带)
而马赫带是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发现的一种明度对比现象
它是一种主观的边缘对比效应。视觉系统会在不同强度区域的边界处出现“下冲”或“上冲”现象。
当观察两块亮度不同的区域时,边界处亮度对比加强,使轮廓表现得特别明显。
生理错视主要来自人体的视觉适应现象,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过久的刺激后会钝化,也就造成了补色及残像的生理错视。欢迎关注印客美学视频号,并点击查看案例。

这种神奇的错觉便是因为补色原理,当视网膜上的细胞受某种色光刺激后会对该色产生疲劳。
在视线离开该色后,该部分的细胞暂无法作用,而未受刺激的另一部分细胞开始活动,因而产生另一种视感,也就是补色的残像。
而另一种生理错视便是因为视觉疲劳而产生的视觉暂留现象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
而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便称为“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现象就是现今动画和电影的原理。

简单的视错觉运用,便能让图片动起来。
我们也可以依靠画笔,做出专属于自己的视错觉动画,大家都可以积极尝试呢!
当我们盯住柴郡猫鼻子上的x看时,耐心等待一会儿。
就会发现猫脸逐渐淡化直至消失,只剩一张露齿的大嘴,这即是另一种更为神奇的生理错视:特克斯勒消逝效应
其为瑞士物理学家特克斯勒于 1804 年发现。
他指出,当一个人的目光聚焦在某个固定点上 20 秒或者更长时间之后,在该固定点周围,也就是在观察者余光中的其他视觉刺激源将会在观察者的视野中慢慢淡化直至最后消失。
是一种神经适应性(adaptation)的表现。
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往往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是经常处于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中来感知和适应客观世界的。
几何学错视是最为常见的视错觉?
几何学错视是指视觉上的:大小、长度、面积、方向、角度等几何构成,和实际上测得的数有明显差别的错视,这称之为几何学错视。
其在生活、游戏、艺术等中随处可见。
看完可别怀疑人生哦,这便是方向错觉(direction illusion),属于几何错觉的一种。由于周围背景的影响,我们所知觉到的图形的位置方向与实际的位置方向不一致造成的知觉现象。
之所以会有如此不协调的感觉,是因为大脑联合眼睛一起欺骗了我们;
当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就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游戏《纪念碑谷》便完全是依靠视错通关,建筑空间错位,玩家需要通过调整角度,让看似不可能相连的道路连接起来,躲避乌鸦以此到达目的地。
艺术家们则通过巧妙的轮廓线和明暗色彩或使用边缘线造成形状错觉,便能让人有极为不同寻的感受。
超现实主义画家埃舍尔[荷],其在画作中运用大量的彭罗斯三角、双曲几何、分形镶嵌等(这是之后会提到的认知错视),不但形成了奇特的艺术风格与悖论空间,更蕴含诸多数学真理。
《纪念碑谷》灵感也原于此处。
不可能图形是怎么在画作中变为可能的呢?
除开其他因素,人类的视觉认知亦有很大关联,其正是利用这一点欺骗了我们的大脑。

达利[西]、玛格利特[比]等超现实主义画家也是熟练运用的个中高手。
欧普艺术家们则更进一步,以此作为自身理念。
“欧普艺术”(Op Art)所指代的是利用人类视觉上的错视所绘制而成的绘画艺术。
主要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和重叠等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骚动,有节奏的或变化不定的活动的感觉,给人以视觉错乱的印象。
答应我,千万不要上下滑动手机屏幕盯着这幅画看!
否则也会像小印一样,些许想吐,唔,不行了……
究其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大多基于人们不正确的感知,因此运用广泛,令几何学错视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最常见视错觉。
认知错视是使用最为久远的错视
认知错觉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知觉恒常性,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讨论范围。
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这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视错觉雕刻,完成于1146年至1170年之间的古印度,巧妙的将大象和牛结合在了一起。
人类不单靠眼睛“看”,大脑更是作用巨大。
而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朱塞佩·阿尔钦博托,便以人物肖像和图案讽喻画而闻名,他常常用花卉鸟鱼构成人物形象。
乌克兰当代艺术家Oleg Shuplyak则惯于绘制著名人物肖像,这些肖像以共同的物体和风景以融合的形式构成其独特面孔。
由于人类对于已知物体的认知来自于特征及主要轮廓的记忆,人脑会自动的将图像和脑中印象相似的形状及物件做比对来判读并赋予其意义。
所以只要该图具有人脑中对该物的主要形象特征便会做出判读,而在不破坏主要认知特征的情况下,再加上另一个特征则会造成大脑的误判。
再来看看出生于19世纪的埃舍尔所作镶嵌画,观察其中不同颜色,便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形象。

因为人的知觉具有组织性,我们的大脑默认把图形分为背景和图形会想办法将视觉对象由背景中独立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图地反转”(Figure-Ground),也被称作图底关系。

艺术家们充分利用我们的知觉,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神奇。
大家仔细观察下身边常见的logo,一定会有很多惊喜呢!
而正是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视错觉,让眼见也不一定为实,造就了充满无限可能的趣味生活。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