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中的酒礼
在中国文化中,酒是最富神性与灵性的物质,它既是物态文化,又是情态文化,与信仰崇拜、伦理道德、文化心理、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紧密相连,并衍生出蕴含丰富、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经历了人们对酒的认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饮酒无度到有度以及酒与“礼”、“德”逐渐相联系的过程。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证明,最迟在殷周时期,中国酒文化已形成了一套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中国酒文化中的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反映。因此,制定饮酒礼节十分重要。尤其在如祭祀等场合,严肃的酒礼可以有效规范大家言行举止,同时加强个人道德约束。
而随着酿酒技术发展,饮酒的场所不断扩展,饮酒礼仪逐渐演变成为宴饮时的道德规范。酒礼又成为伦理秩序的表现,它把尊卑长幼这一套伦常礼教制度贯彻在饮酒行为上,最终成为中国酒文化的明显特征之一。
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这首诗中,就通过描写宴饮的场面,讽刺了人们酒后失仪、失言、失德的种种醉态,提出反对滥饮的主张。这应该是我国比较早地倡导理性饮酒的记载,反映了古人较早地就意识到了滥饮的危害,劝导人们要适度饮酒。同时,始终详细描述了周王在宴饮时,陈设、仪式、射礼、奏乐和席间气氛,反映了早在那个时期的中国酒文化就已经十分发达以及酒礼的完备。
在《礼记·玉藻》中记载:“君若赐之爵,则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饮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坐左纳右,坐右纳左。凡尊必上玄酒,唯君面尊,唯飨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棜,士侧尊用禁”。
这段历史记载表明君主与臣子宴饮时,酒器的摆放、喝酒的品种、君主赐酒和臣子敬酒的礼仪规范严谨有序。这揭示了酒礼的本质最初是反应社会政治制度。
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至礼毕,尽伏,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汉初,刘邦即位后,为显示皇权威仪,神圣不可侵犯,叔孙通制定了一套严格君臣尊卑、上下观念的饮酒制度,成为汉代饮酒最高标准。刘邦高兴地感叹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这项制度不仅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也是酒礼反应社会政治制度的生动案例。
酒礼反应社会政治制度还突出地表现在酒器上。比如,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酒礼器——青铜酒礼器,经常用以贵族统治阶级宴饮和祭祀等场合。其种类、数量、组合及酒器的材质、工艺、造型、功用等,是衡量使用者社会身份和贵族等级的重要标准。
当然,最为人熟悉的宴饮社交场所,酒礼在其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就以古代饮酒的礼仪为例,分为拜、祭、啐、卒爵四步。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特别要注意的是,敬酒时讲究长幼之分,晚辈必须起立对长者行拜礼,才能被授予酒。长者所赐的酒晚辈不可推辞不受。
可以说,中国传统酒桌上的礼节,使得尊卑长幼中国传统伦常礼教制度得到很好贯彻。
综上所述,酒礼不仅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酒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酒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文稿转自酒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