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起家的他被称为中国最被低估的企业家,将两个行业做到全球领先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封面题图|刘汉元

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发生疫情后,「三文鱼」成了许多人关注的对象。

在 6 月 16 日北京疫情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专家施国庆称,「进入到污染场所之前的三文鱼,并没有检测出新冠肺炎病毒。」也就是说,「三文鱼感染新冠肺炎」是个伪命题。

虽然,鱼身上背的这口锅可以暂时卸下来了,但是,据水产养殖网的报道,这一波疫情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水产品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

在观察相关行业的过程中,我们想到了一位企业家。他以养鱼起家,今天中国的水产行业与他密不可分,他就是通威集团的创始人刘汉元。

刘汉元被媒体称为「中国最被低估的企业家」,他创办的通威集团有两个领域位列全球领先,一个是水产饲料,一个是太阳能电池片。冯叔曾评价说,「好奇心、价值观、平衡性,是我心目中的汉元和通威,它寓于无形之中。汉元不是用气势压倒人,用暴力征服人,用金钱收买人,而是用平衡、温润、润物细无声这样点滴的渗透和感染,以及对身边人的帮助,让你感觉到他无时不存在,他存在就是价值。」

创造财富的路径有许多,刘汉元和通威的发展之路不仅印证了专注与执着是成功的必备条件,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内生出来的商业道德的生命力。正如刘汉元在《财富之上:刘汉元和他的商业哲学》一书中所讲到的一样,「财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做企业就是做未来。拿走我的一切,给我 5000 元,甚至没有一分钱,我还会成功。」

1

1964 年,刘汉元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幼聪慧过人, 4 年读完小学, 2 年读完初中,曾经一次拿了 7 张奖状。

尽管刘汉元是块上学的料,但刘家有更现实的想法,觉得初中毕业去读中专就行,早工作好为家里减轻负担。

就这样,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刘汉元鬼使神差地报考了中专。当时,他对无线电技术如痴如醉,所填志愿全是电子类,压根儿就没有水产学校。但为什么莫名其妙地上了他根本不喜欢的水产学校?刘汉元从来没有解释过。

1981 年, 17 岁的刘汉元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淡水养殖专业毕业,被分配到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渔场当技术员。工作期间,刘汉元对养鱼科研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德国和日本,有两种养鱼装置,自动化的程度非常高,有的可以达到 1 立方米水体每年 500 公斤到 1 吨的产量。于是,刘汉元在心里迸发出自己搞网箱养鱼的想法。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中国什么都缺。当时四川是中国水产品最少的省份之一,全国大概只有 400 多万吨的水产品总产量,而四川每年人均鱼的消费量不到一斤。刘汉元清楚地记得, 1983 年春节期间,成都市场上猪肉 0.99 元一斤,鲤鱼却卖到了 12~13 块一斤,可见人们对鱼的消费紧俏到何种地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刺激的刘汉元按捺不住了。1983 年,他决定自己创业,搞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那时候,刘汉元怎么都借不到钱创业,在外人眼里,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完全是乱七八糟、天方夜谭的概念,钱一投下去,肯定打水漂。尽管备受打击,但刘汉元的创业激情并没有被浇灭。无奈之下,父亲将家里的猪和仅有的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凑了 500 块钱给刘汉元创业。当时,父亲用颤抖着的声音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娃儿哪,再要钱,家里可就没得啥子东西可以卖了。

通威智能化养殖基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4 年,刘汉元第一次收网时竟创造了奇迹。面积 64 平方米的网箱里,共捕捞出 2781 斤鱼,折合亩产达 2.53 万斤。整个网箱里的鱼,按当时市场价计算,除去养殖成本 3075 元,净利润 1930 元。那时候,全四川养鱼最高产量一亩不到 2 万斤。刘汉元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创造了四川养鱼史上前所未有的高产纪录。当时,《四川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项发明。四川省水产局副局长、南下干部杨全成兴奋得大叫,「要将这个技术像老母鸡孵小鸡儿那样,在全省推广,带出一窝,带出一片来!」

网箱养鱼一举成功后,刘汉元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养鱼试验,让当地的农户也参与进来,最终全部都获得了成功。1986 年和 1987 年,国家科委、农业部分别将他的这一养鱼技术列为「星火计划」项目和「丰收计划」项目在全国推广。

「要赚钱,学汉元!」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养鱼网箱遍布河湖沟渠,沉寂了上千年的中国水产行业,迅速变得热闹起来。

然而,最红火的时候,刘汉元并没有选择成为一个养鱼大户,他瞄准了所有养鱼户都离不开的鱼饲料。当时,市场上还没有专门的鱼饲料,养鱼的农户也不懂得饲料的科学营养配方,他们都是采取传统的养殖办法,而仅靠传统的养殖办法来获得快速发展是根本不现实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从网箱养鱼技术中初尝甜头的刘汉元,接下来又马不停蹄地进行鱼饲料的技术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刘汉元拿出自己几年来养鱼、卖自制的鱼饲料所积累的资金,在四川眉山租下了一家破旧的磨房,将其改造成全新的「饲料厂」。从工厂建筑设计到生产研发,刘汉元边学边干,几乎揽下了全部的活儿。回忆起当年的艰辛,刘汉元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心中有了目标,不怕苦不怕累、踏踏实实地干,总有一天会成功。

刘汉元的饲料厂投产不久,就供不应求。不仅附近的养鱼户蜂拥而至,几十上百公里外的农户在听说了刘汉元饲料的神奇效果后,也络绎不绝地赶来购买。由于人多饲料少,为了能买到刘汉元的饲料,有些农户甚至排了几天的队。

通威饲料成品库

如果说市场是河流的话,企业和产品就是船,刘汉元的小船扬起了风帆,开始了他走向市场经济的首航。

在通威的扩张过程中,刘汉元契合了政府要让农民脱贫致富的仁政,推出了一系列农业经济合作模式,进而也得到了许多政策支持。刘汉元曾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过此种论述:谁引导农民致富,谁和农民一同致富;谁和农民抢饭碗,谁没有饭碗。所以谁做的事情是为农民的饭碗里添肉加油,谁就会获得成功。

2

刘汉元经常说自己是小跑步前进,不像有的企业是盲目去求大求强。在通威内部,他始终强调平常心,一定要把事情扎扎实实做好,这样目标就变成了一种必然的结果、体现和回报。

90 年代末期,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刘汉元开始全力延伸和完善水产及畜禽产业链条,打造集品种改良、研发、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食品加工、销售、品牌打造和服务为一体的世界级健康安全食品供应商。

在刘汉元看来,苏丹红、三聚氰氨、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肆虐全国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产业链的生产机制是互相脱节、缺乏流程监管的。如果某个环节的供应商只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肆意添加违禁品,必然由此延及下游产品的质量。整个产业链的打通或许是中国食品安全的一个破解之道。

刘汉元说,「一个企业应该把自己最擅长的商业机会做精、做专,只有在行业里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后,才能真正支撑未来公司长治久安的发展。」通威在农业的成绩无疑是刘汉元这段话的绝佳注脚。

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

2006 年,通威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已经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水产饲料领域更是全球领先。这时候,刘汉元突然大举进军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产业,走「农业、新能源」双主业路线。

关于这一选择,刘汉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整整用了一年多时间,对整个多晶硅乃至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进军到新能源领域。在可预期的未来,新能源必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不过,新能源并不好做, 2013 年,随着龙头老大无锡尚德的破产,整个国内光伏行业开始陷入低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行业剧变中,唯独通威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参与者和主要推动力量。据官网介绍:目前,通威太阳能已连续 4 年成为全球电池行业产能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大、盈利最多、成本最低、开工率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六个最」企业。

通威安徽怀宁「渔光一体」项目

3

关于通威的成功,刘汉元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始终保持认真、清醒的意识。刘汉元说:通威一直坚持积极稳健的发展战略,专注主业,做强、做大自己所擅长的行业。我们认为,发展得不好宁愿不发展,拓展得太快未必好。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防范失败、规避和化解风险。在经营管理中,通威人常常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从理论上、从其它方面反复推敲,反复考量,尽量让企业不要出现操作失误。我认为企业家的精神也好、管理也好,关键在于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让企业持续、健康和良性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走过了一个十分稳健、顺风顺水的发展过程。

二、坚持科技兴企战略。从决定用网箱养鱼那天起,刘汉元就一直通过科技手段创业。刘汉元说:有科学技术引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通威将科技进步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而重视科技带给通威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它直接推动通威走向今天的成功。

三、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通威的经营理念是「诚、信、正、一」,即以「诚」相待、信义为本、正当合法经营、事事争创一流。刘汉元表示:企业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从平常的每件事、每句话、每种行为中得以体现,是员工不经意的思考与行为,并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它真正赋予了企业持久发展的方向、奋勇前行的目标、待人行事的作风和创造财富的意义。企业老板不要为了所谓的企业文化去做秀。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去表述你真实的行为,并且用每一个行为去维护你所倡导的企业文化。

对于年轻人创业,刘汉元告诫道:要真正找到一个切入点,不嫌它小,然后持之以恒,找准目标,一直坚持下去,热爱下去,最后才有可能成功。我们很多人就是没有这种耐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