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恺:子宫肌瘤-气滞血瘀、痰湿结聚】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30~45岁的中年妇女,如肌瘤的体积细小,生长于子宫浆膜下或肌壁间,可暂时没有什么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若肿瘤增大或生长于官腔黏膜下,可出现月经过多、月经延长、下腹部压迫感、疼痛、带下增多、不孕症等。若长期经血过多,可有继发性贫血,而见头晕、疲乏、心悸、面色苍黄、四肢不温、怕冷等症状。
一、病因病机
本病由于子宫内存在实质性病变,其病机中医认为与气滞血瘀或痰湿壅聚有关。妇女因经期后,血气运行不畅,余血未净,瘀结胞宫,形成肿块;或素体气弱,不能正常运化痰湿,痰湿有形之邪,壅阻冲任,结于胞宫而成肿块。瘀血与痰湿均属有形之实邪,所以导致这种邪气之凝聚,往往由于素体不健,或肿瘤生长后而致月经过多,皆可致气血虚衰。故本病的机理,每呈虚实夹杂,治法上既要行气化瘀,以消肿块,或用祛痰燥湿散结等攻法以治其标,也要用益气养血,健脾化湿等补法以固其本。总宜攻补兼施,适当运用。但应先攻后补,还是先补后攻,或峻攻少补,还是重补缓攻,抑或攻补齐施,则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及虚实孰轻孰重,由医者临证时加以权衡决定。
二、辨证论治
中医诊治疾病,均以辨证施治为主。对子宫肌瘤亦应按患者气血之虚实,瘀血痰湿壅聚的情况进行分型辨治,可收到较好之效果。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分型论治如下:
1.气滞血瘀证
本证型以邪气盛实为主。若由于患者每次月经出血过多,迁延日久,可导致贫血。在经前或行经期可见下腹胀坠或疼痛,腰骶或肛门呈压迫重坠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痛经症状相似,但不以痛经为主,而以月经过多为重点,经色紫暗而夹有血块,或月经延长,但仍有一定之周期,此与崩漏之没有周期者有别。若不及时治疗,往往由于长期月经过多,可伴有头晕、心悸、短气、面黄肌瘦或虚浮等血虚证候。舌色暗红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沉弦细弱。在出血期间,治宜化瘀止血,佐以酸收软坚。非月经期则以化瘀消癥为主,佐以益气养血。分别列方如下:
(1)化瘀止血软坚汤(自拟方):适用于子宫肌瘤之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
药物组成:益母草30~40克、岗稔根(桃金娘科桃金娘属,地方草药)40克、桃仁12克、海藻20克、川断15克、乌梅10克、荆芥炭10克、生牡蛎20克、珍珠母20克、制首乌30克、橘核15克。
(2)化瘀消癥汤(自拟方):适用于子宫肌瘤之非行经期。
药物组成:桃仁15克、橘核15克、乌药15克、海藻2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生牡蛎20克、珍珠母20克、党参20克、桑寄生30克、制首乌30克、山楂子15克。
2.痰湿结聚证
本证型多由素体脾虚气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湿聚成痰,痰湿结聚胞宫,与血相搏,形成肿块。患者多呈形体虚胖,疲倦乏力,腰酸,纳呆,口淡,呕恶。经色淡红,质黏,或夹有小血块,月经可淋沥延长,下腹重坠。舌淡胖,苔白润或厚腻,脉沉细缓滑,治宜健脾益气,温化痰湿为主,佐以软坚。
燥湿化痰散结汤(自拟方):苍术9克、白术15克、橘核15克、乌药15克、桃仁15克、法夏15克、陈皮6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生牡蛎20克、珍珠母20克、胆南星9克。
本病乃慢性器质性病变,如采用药物非手术疗法,一般以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3个疗程才可收到一定疗效。若仅以控制经量为主,则收效较捷。若要缩小肿瘤,往往要坚持2~3个疗程,才可收效。辨证用汤药调治,患者多感不便,每不能坚持服药,因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方便患者,曾拟制“橘荔散结丸”用于门诊,近年来无选择性地应用于150例患者(均于药前、药后进行过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等取证),痊愈者18例(经量及周期正常,子宫明显缩小近正常,无肌瘤结节),有效者111例(经量减少30%以上,子宫缩小或无继续增大),无效者21例(症状无改善,子宫继续增大)。总有效率为80%。该丸在医院门诊使用,颇受患者欢迎。方药组成如下:橘核、荔枝核、续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岗稔根、莪术、生牡蛎、益母草、党参、制首乌。
制法和服法:水泛为小丸,每次服6克,日3次,温开水或淡盐水送下。
上方虽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尚不够理想,仍继续研究加以改进,以期取得更好疗效。
摘自张煜、王国辰主编《现代中医名家妇科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