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糖路上的辛酸史丨风物简史

丨如果生活太苦,你就加点糖

- 风物君语 -

三月不减肥

四月徒伤悲

五月伴侣没

六月没人追

......

说,有多少人现在在减肥?

为了瘦一点,这不吃,那不吃

甜食更是碰都不敢碰

巧克力?No!

蛋糕?No!

奶糖?No!

古人知道了一定会说:放着我来!

因为他们要想吃点儿甜的,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风物简史”栏目强势回归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

中国人吃糖路上的辛酸史

 1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在到处寻找甜食

甜食不仅好吃

还能够迅速补充体力

是重要的热量来源

所以人们想尽办法搜集所有能找到的甜食

这时候的糖还是纯天然的模样——果实和蜂蜜

哪一样更受欢迎呢?

答案肯定是蜂蜜

因为生活就像吃水果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

相比之下

还是蜂蜜更靠谱

香滑可口,甜过初恋

所以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里面已经有了“蜜”字

但是

蜜好吃,蜂难惹

▲ 正在工作的采蜜人

想吃到蜂蜜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不怕疼

如果有人来强拆你家房子,你不反抗吗?

蜜蜂也是

采蜂蜜必须要冒着被群蜂攻击的风险

第二,不恐高

野蜂蜜主要分两种

崖蜜,在悬崖上

木蜜,在树顶上

采蜜人必须徒手爬到悬崖或树顶上去摘蜂巢

借助的只有一根安全绳,还是手工捻的麻绳

第三,不怕死

这还用我解释吗?

🍬

从采集到养殖

历经千辛万苦

为了能够天天尝到甜味儿

人们开始种植果树,养殖蜜蜂

最积极的就是各路达官显贵了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培育果树

让果实的出镜率越来越高

光是诗经里面,就提到了19种果实

但是

他们把果树都围起来了......

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凡祭祀、宾客,共其果蓏。享,亦如之。

——《周礼·地官·场人》

普通老百姓连见都见不到

想吃也只能等到特殊时期

秦大饥,应侯请曰: 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养殖蜜蜂就更难了

刚才说了,3000年前的甲骨文就提到了蜜

而家蜂蜜的出现要再等1300年

最主要的原因是蜜蜂自带飞行技能

根本不听指挥

抓不到不说,还容易被蛰

南宋的罗愿最先记录下控制蜜蜂的诀窍

擒贼先擒王

只要控制了蜂王,就能控制整个蜂群

掌握养蜂技能之后,蜂蜜的产量就高多啦

河西走廊、秦岭山脉、四川盆地

都是主要的蜂蜜产地

长安出售的蜂蜜

已经能够达到“白如凝酥”的品质了

此时,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个新的问题:

蜂蜜和果实不易储存

 2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饴,糖的乳名

为了吃口甜的,忙活得筋疲力尽的先民们

开始寻找耐储存的糖

这时候他们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谷子发芽后是甜的

农民不舍得丢掉受潮发芽的谷子

就拿来加水煮着吃

结果发现汤汁意外的甘甜

于是,他们开始有意地让谷子发芽

煮熟后滤掉渣滓,曝晒或熬煮浓缩

从此,饴诞生了

山东的高粱饴,就是这种制糖法的“活化石”

▲ 高粱饴口感Q弹,是世界上最早的软糖之一

由于当时的中国人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

粮食以大、小麦为主

这种糖也被叫做麦芽糖

是北方最重要的糖类

🍬

糖王甘蔗,横空出世

在吃这件事上一路开挂的中国人

又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植物——甘蔗

甘蔗的来源说法不一

有人说是进口的,也有人说是本土的

甘蔗这个名字,不带胡、洋、番这些进口标记

可见很大概率是土生土长的

▲ 据说烤过的甘蔗,口感更柔和

国产甘蔗最早只生长在岭南地区

当地人发现

这种像竹子一样的植物

能流出甜的汁液

便把甘蔗砍成段,拿来嚼着吃

想吃甘蔗,牙口必须好

还是榨成汁直接喝比较爽

楚辞里也写过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注:柘,音zhè,通“蔗”。

▲ 刚榨成的蔗汁,是淡黄色的浑浊液体

为了更好地保存蔗浆

大吃国人又开始了不懈的科研攻关

糖匠用做饴糖的方法

把蔗浆放进锅里熬

成品就是蔗饧(xíng)了

从此中国人走上了制蔗糖的不归路

 3 

唐朝?糖朝!

不吃糖,怎么长出这么可爱的圆脸?

🍬

进击的制糖法

唐朝的时候,制糖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一方面

甘蔗种植的面积在南方进一步扩大

制糖的原料有了保证

同时,又有了新的制糖法

在熬好的蔗浆中加入牛奶,让颜色变得更白

再加入米粉,让质地变得更坚固

成品像个饼,邦邦硬,被叫做石蜜

还有一种方法

把熬好的糖浆倒进竹甑,使糖、水分离

室温下慢慢阴干

让糖自然结晶

这样得到的糖

一捏就碎

所以叫沙糖

这时的糖,在形状上已经很接近如今的砂糖了

▲当时的沙糖大概就是这样,只不过颜色还要更深

做个糖而已!似乎听起来很容易

呵呵,人类就是too naive

首先呢

学会这两种制糖法的前提是

必须懂梵文

因为这是从印度引进的方法

▲ 光会一句咒语可不够

其次

制糖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

要出国

必须被朝廷选中才行

所有去学制糖的都是公派留学生

▲ 没有通关文牒,你还想出国?

学个制糖何以这样复杂?

事情还得从唐太宗说起

🍬

两次赴印,一心求糖

唐太宗号称“天可汗”

经常接见外国使团

顺便收点贡品,美滋滋

▲ 此配图并非唐太宗,而是美滋滋

有一天

印度的摩揭陀国使团进京

献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

其中就有印度石蜜

在玄武门连眉头都没皱一下的唐太宗

尝了石蜜以后瞬间绷不住了

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

——《老学庵笔记》陆游

▲ 通过熬煮浓缩蔗浆

摩揭陀的石蜜

味道要比国产蔗糖好吃太多啦

可是

只靠摩揭陀进贡的石蜜,根本不够吃嘛

唐太宗下定决心

一定要把制作方法学回来

于是,“遣糖使”们就浩浩荡荡地跑去印度

学会了石蜜制法

甚至比印度人做得还要好

唐太宗遣使至摩揭陀国,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西域上·摩揭陀》

▲ 熬煮至半固体状的糖浆

然后问题又来了

石蜜食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必须要先砸碎

总不能让皇帝举着一个大糖饼直接啃吧?

“遣糖使”再次出发

这回

直接请了十个印度专家回来

直奔甘蔗产地

为皇帝做沙糖

乃遣匠二人、僧八人俱到东夏。寻敕往越州,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续高僧传·玄奘传》道宣

🍬

“糖”僧本僧

大概是公元8世纪

大吃国人又开挂了

我们发明了冰糖

▲ 冰糖可是制作糖画儿的重要材料

四川遂宁有个叫邹和尚的云游僧

擅长制糖

他把熬好的蔗浆倒进缸里

插上竹枝

趁着春节前的低温

让糖浆慢慢在竹梢上结晶

看着就像冬天结的霜

邹和尚就叫它糖霜

还有些块儿大的,就叫冰糖

▲ 那时候的冰糖大概就是这样

晶莹的冰糖成功吸引了土豪们的注意

吃冰糖迅速成为风尚

号称“碎玲珑于牙齿”

背后的操盘手邹和尚

可以说是“糖僧”本僧了

 4 

中式微整形,了解一下

🍬

任务:白糖,进度:99%

经历了唐朝的大发展

甘蔗成功跻身“糖界头牌”

甘蔗的大产量

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尝到甜头

当时种植甘蔗最多的四川、两广

直到现在还是“糖业大佬”

看到这儿

你是不是觉得古人肯定不再折腾了?

呵呵,人类就是too simple

唐朝的糖还有一个问题:

不够白

苏恭在《唐本草》里是这么写沙糖的:

沙糖,蜀地、西戎、江东亦有之。笮甘蔗汁煎成,紫色。

看到没有?

紫色

糖好吃

但是不好看

黑乎乎的影响食欲

虽然也有苏轼这种文艺青年把糖比作琥珀

人们还是希望给糖美美容

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苏轼

🍬

曲线救糖

宋朝迎来了糖点师的灵感爆棚

糖,开始了在点心中的卧底生涯

麻团、糖叶子、月饼、桃酥、糖糕

这些你们嫌弃高油、高糖的点心

开始走上中国人的餐桌

吃货们可以在看不到糖的情况下

享受糖带来的甜蜜

话说回来

丑媳妇也要见公婆

糖不能就这么一直隐身在糕点里面

眼瞅着制糖这条路就要走不下去了

一间破房子送了糖匠们一个大礼

嘉靖年间

一家糖局的房顶漏了个洞

屋子里的糖浆落满了泥水

想唱一首凉凉的糖匠突然发现

紫色的糖浆

被泥水淋成了白色

这个意外收获

暴露了黄泥水吸附剂的属性

好事传千里

黄泥水淋法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

经过脱色的糖,

变成了真正的“傻白甜”

至此

中国人才终于吃到白砂糖

最高兴的还是糕点师傅们

江苏师傅做出了苏氏软糖

广东师傅做出了糖葱

北京师傅做出了萨其马

现在能吃到这些甜点

必须要感谢那间破房子

中国人在吃这件事上

是绝对的有始有终

不管多难

一定要做到好吃又好看

随着制糖术的不断进步

糖也由享受用的奢侈品

一步一步变成了生活必需品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使糖变得不再稀罕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今天你视如砒霜的

正是老祖宗们求之不得的蜜糖

你有哪些甜蜜的回忆?

在留言区分享给风物君~

想在“风物简史”栏目看到什么内容

也告诉风物君唷⁄(⁄ ⁄ ⁄ω⁄ ⁄ ⁄)⁄

文丨伊森

图编丨砰砰

参考资料丨季羡林《糖史》

李治寰《中国食糖史稿》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本文图片来自 网络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其他历史

🕗

风 物 精 选

在地·城市

蒙自徐州义乌汉中帕米尔呈坎羌塘拉萨

美食·物产

肥肠羊肉生蚝猪油辣椒烩面螃蟹藏面

手艺·工匠

藤编乐高砖雕古建彩绘敦煌壁画紫砂旗袍

地道风物长期招募新媒体作者

(0)

相关推荐

  • 【艺术殿堂】糖画儿,甜甜蜜蜜开新年!

          新春佳节之际, 锐思花雨恭祝各位家人亲朋: 新的一年,生活如蜜,幸福绵长! 糖果,是年货里必不可少的物件儿.若再评选最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食物,"糖糖"更是会榜上有名-- ...

  • ​唐朝三件进口商品,帮古代中国赚足世界的钱

    ​唐朝三件进口商品,帮古代中国赚足世界的钱 .txt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自从海陆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历代王朝,就成了古代国际贸易里的"吸金&q ...

  • 印度都有哪些很厉害的事件?

    在中国的周边"邻居"里,印度显然是"雷"我们次数比较多一家.在好些朋友心中,越是大事,印度越常扮演"荒唐担当",甚至有时到了"多荒 ...

  • 遂宁王灼与《糖霜谱》/徐 正 唯

    王灼,字诲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  1162),绍兴中曾经作过幕僚.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冬,王灼客寄成都碧鸡坊妙胜院时,历经数载,写成了五卷叙述 ...

  • 甜党的快乐源泉

    人的一生,五味俱全似乎应是常态,鲜咸则食指大动,热辣则血脉喷张,苦涩和酸楚的积淀令人成长,但我们还是本能地向往甘甜,毕竟谁不流连于舌尖的幸福呢? 舌尖浓 各民族的味蕾偏好从源头上说,更多体现的还是一种 ...

  • 中国人制墨的开挂史丨风物简史

    丨祖先制墨,一应俱全丨 ▲  墨工为墨描金.摄影师/ 张建平 - 风物君语 - 听到"开学了"的噩耗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花朵们的哭嚎 要不是祖先发明了笔墨 哪有这写不完的<暑 ...

  • 吃糖到底有什么问题丨回形针

    回形针PaperClip 你的当代生活说明书.14小时前 「鲜榨果汁,营养.」 「沙拉是食物本味,当然健康.」 「多喝酸奶,多吃麦片,没什么不好.」 这样的言论,你一天会听到多少次?你每天的伙食,有多 ...

  • 大白兔奶糖丨风物简史

    "大白兔"诞生于1959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 "大白兔"作为建国十年的礼品来到了这个世界 一开始,"大白兔"的形象还不是一只兔 ...

  • 夜猫子的半夜狂欢丨风物简史

    夜市, 即夜间的商业活动. 十点钟,各大商场纷纷关门, 夜行动物深爱的集市, 刚刚开始. 奶茶.面线.蚵仔煎, 烧鸡.羊蹄.小龙虾. 这是吃吃喝喝的夜排档, 常见于南方城市不眠的夜晚. 夜市必备烤羊肉 ...

  • 20排行榜丨NO.12 最不容易得糖尿病的人都有这些特点,不吃糖并不是关键因素

    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作者介绍 罗晓 苏州音昱水中天养生中心营养师/悉尼大学营养学硕士 <中国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 专业擅长:内分泌学,食品科学,公共卫生营养学 营养学是人与食 ...

  • 新刊导读丨OMG!酵母菌吃糖=馒头变胖?

    向各位飞船用户报告:<锋绘>4月刊已经发出去了,相信这周末大家会陆续收到新鲜出炉的杂志.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提前领略4月下刊的精彩内容,找到看绘本故事的新角度.新视野,从细节品味温情的故事, ...

  • 这个调味料吃多了,比吃糖还容易胖!你家厨房也有丨美食课堂

    调味料在我们的厨房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食盐,家家户户做饭都离不开它. 可是,盐超标除了会导致高血压外,还会让你肥胖.心衰.骨质疏松等.....因此,控盐势在必行! 多食盐有风险 使肾脏功能受损 ...

  • 嘴馋吃了几口哈密瓜,升糖速度吓尿小编丨糖人实验室

    <糖人实验室>是春雨医生重磅打造的一档糖尿病科普栏目,由糖尿病小编糖喵喵亲身实测,帮糖尿病患者排查饮食雷区,让糖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享受美食的魅力,还有美女医生专为糖友答疑解惑哦~. 严肃提 ...

  • 中国人吃美国的午餐?拜登反咬一口,好不要脸!

    现在看来,在对华问题上,拜登跟特朗普是一个尿性.而且,只不过,在某些方面,拜登比特朗普更加阴险而已. 当地时间5月6日,拜登在路易斯安那州查尔斯湖市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中国人正在吃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