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自1980年Caplan[1]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相继均有病例报道。我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共收治1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现对其总结、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病史9例,高血脂7例,房颤2例。
临床表现:起病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14例;意识障碍9例,嗜睡4例,昏迷2例,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改变10例,垂直注视麻痹3例,分离性斜视2例,水平眼震6例,垂直眼震3例,旋转眼震3例,眼球浮动1例,瞳孔不等大8例,视觉障碍3例,同向偏盲3例;运动及感觉障碍10例,其中不同程度偏瘫8例,四肢瘫2例;共济失调5例;病理征阳性12例,双侧阳性4例,单侧阳性8例;感觉障碍9例;球麻痹8例;应激性溃疡3例。
影像学表现:16例均经头颅CT扫描,其中12例行头颅MRI+弥散成像检查证实。双侧病变12例,单侧病变4例。病变累积的部位小脑12例,双侧小脑梗死9例,单侧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0例;丘脑梗死8例;枕叶梗死5例;颞叶梗死4例。
诊断标准:急性起病,CT或MRI见基底动脉尖所属的5条血管供血区中有2个或2个以上区域同时出现梗死病灶即可确诊。
治疗方法
均按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改善循环、脑保护剂、预防各种并发症等治疗。
治疗结果
死亡4例,病情严重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1周后随访死亡,病死率37.5%。2例呈植物人状态,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指病变累计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内的5条血管,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的“干”字形区域,任何原因造成该部位两条以上血管闭塞所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病因主要为脑栓塞,其次为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瘤、动脉炎等[2]。文献报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首发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其次为糖尿病和心脏病。本组病例以中老年男性多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组病例主要以头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球麻痹为主。CT特别是MRI检查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临床上有脑卒中危险因素、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时,如CT检查阴性,及时复查MRI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差,SatoM等报道[2]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死率达25%。本组病死率38%,分析其原因如下:(1)就诊不及时:当出现头晕、视野缺损、反应迟钝等症状时未予重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窗。(2)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本组死亡病例中1例患有严重的心衰,另一例自动出院后死亡的患者合并尿毒症,影响脱水降颅压治疗效果。(3)观察例数少。总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往往较其他脑血管病重,预后差,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起容易误诊、漏诊,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