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脑梗死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是由于胚胎发育期左侧心房静脉皱襞(即冠状窦间隔)部分或完全性缺损,冠状静脉窦(CS)与左心房直接交通导致的一组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
由于UCSS存在心房水平间歇性左向右分流,因此常引起右心前负荷增加,严重时可导致右心扩大、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衰竭。UCSS患者可有心慌、胸闷、活动后乏力、活动耐力减退等表现。若长期存在异常分流,可能引起脑脓肿、脑卒中等,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一旦发病,将导致认知、言语、精神、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
及早识别与诊治能够为UCSS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降低疾病致残率及病死率。现将本科室收治的1例USCC患者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患者,男,19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2年,加重伴四肢无力1+月”于2018年7月19日入院。
患者2年前于活动后出现胸闷,伴呼吸困难、头昏,无晕厥及视物旋转。先后就诊于本院及其他医院,行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房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永存左上腔静脉”。因经济原因,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但以上症状反复于活动后,甚至上楼梯时出现。
1个月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四肢无力,以右上肢、双下肢明显,无二便失禁,无呕吐、抽搐及意识丧失,于医院就诊,诊断结论同上;
心脏彩超: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窦无顶(Ⅰa型),房间隔缺损(Ⅱ孔型),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永存左上腔静脉,二尖瓣前、后叶脱垂,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右心、左房扩大,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增宽,肺动脉高压(重度),心包积液(少量);于全身麻醉下行部分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PECD),术后予以抗凝治疗(华法林3.75mg,每日2次)。
后再次转诊于其他医院;头颅CT:双侧额顶叶低密度区;行康复治疗等其他治疗。为进一步诊治再于本院就诊,并以“脑栓塞,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收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4/68mmhg,发育正常,全身皮肤苍白,睑结膜、甲床苍白,颈软、无抵抗感,气管居中,气管切开并带管中,插管在位、稳妥、通畅,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胸廓呼吸动度对称,术区敷料干燥、清洁,打开敷料见切口无红肿、窦道;双肺部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界扩大,心率8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四肢不肿,但肌肉萎缩明显。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因气管插管无法言语,高级神经活动查体不合作,脑膜刺激征阴性,粗测听力、视力正常;双瞳孔正圆等大,直径约3mm,光敏,双眼球各向活动自如,双侧鼻唇沟对称,双软腭上抬不受限,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左上肢肌力约4级,右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1级,双下肢肌力2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存在,双侧肢体痛觉对称存在,共济运动不能配合,双侧病理征阳性。
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脂、心肌酶、C反应蛋白、脑钠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男性肿瘤相关抗原、抗核抗体谱、凝血功能、乙肝五项、人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实验室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细胞沉降率31mm/h,促甲状腺素(第三代检查方法)5.58μIU/mL。
心脏彩超:房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二尖瓣机械瓣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少量瓣周漏;房水平未见明显分流;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三尖瓣微少量反流;心包微少量积液;永存左上腔静脉。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改变。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左顶叶低密度病变。胸部CT:胸骨、心脏前缘及二尖瓣区术后;心脏增大,心包增厚及少量积液;左肺下叶及右肺中叶肺炎;左侧轻度胸膜增厚。
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CTA):右侧椎动脉椎管外段重复畸形,扫及双上腔静脉畸形;双侧顶叶脑血流明显减弱。
入院后予以一级护理、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持续吸氧;抗凝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3.75mg,随后根据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INR维持2~3,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健脑: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2mL静滴,每天1次;改善脑循环:丹参川穹注射液10mL静滴,每天1次;抗感染:头孢他啶2g静滴,每天1次,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静滴,每天1次;止咳化痰: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每天1次;舒张支气管: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mg雾化吸入,每天1次;营养支持,针灸,高压氧疗;渐进性进行功能锻炼及康复训练,包括电动起立床、平衡功能训练、肌力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肺部感染控制,气管插管拔出后呼吸平稳,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改善,肢体肌力逐渐改善,能站立,行走出院。
UCSS也称冠状静脉窦间隔缺损,是一组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由RAGHIB等于1965年首次报道。
UCSS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左侧心房静脉皱襞形成不完全,造成CS与左心房间的共同壁部分或完全缺损,左心房与CS直接交通,形成一系列心脏畸形。
多数UCSS患者合并静脉回流异常,且75%的患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其他心脏畸形以部分型或完全型房室通道最为常见,其次为不同类型的房间隔缺损、单心房、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右心室双出口、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房室连接异常和心脏转位等。各类心脏畸形均可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红细胞增多和血液粘滞度增高。10%~25%的UCSS患者可并发脑脓肿、脑栓塞。
由于国内外缺乏UCSS大样本量病例研究报道,加之其临床表现、症状、体征不典型及心脏畸形复杂,因此其漏诊率高达72.7%。UCSS合并脑梗死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中的病例心脏畸形严重,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严重肺动脉高压,因此其脑梗死风险大大增加。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主要致残、致死性疾病。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青年脑梗死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损伤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心房粘液瘤等,都可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与脑梗死更是密切相关。
在各种脑卒中病因中,脑梗死约占一半以上,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近年来,脑卒中发病逐渐年轻化,青年脑梗死发病病因中,以高粘血症最为常见。多数高粘血症患者有心脏基础性疾病病史,心脏血流缓慢、淤滞,血液凝固、附壁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脑梗死。
就其发病机制而言,心源性栓塞是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原因在于心内膜或心瓣膜产生的栓子会随着脑动脉血液流动,阻塞直径较小的动脉管腔,引起水肿及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等,随着病情进展,脑缺血区域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被阻塞的动脉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或停滞,从而引发血栓,加重血管阻塞,导致梗死区域随之增加。因此,在患者存在明确的心脏疾病时,需对其进行更为精确的类型或畸形分型,并高度警惕继发脑血管意外的可能,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意外(脑梗死),做好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此外,在诊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状态、言语、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变化,及时识别和判断,抓紧时机、尽早干预,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残存脑细胞,并为减少残障及功能障碍做好相关临床治疗及康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