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科技企业3.0进化论,如何跨越创新鸿沟

在今天这个时代里,科技出现了井喷,各个行业领域里都出现了高科技,为什么?

这个时代里,中国企业如何做到科技创新?

全球后贸易战的经济形势下,中国在全球创新的价值在哪里?

在今年的4月20日,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王煜全在第三届“前哨大会“上提出了“科技企业3.0“的概念,并对中国当下所处的后贸易时代的科技创新机会做了的全面解读。

科技企业3.0会是一个汹涌澎湃的浪潮

王煜全将科技企业的发展定义成了3个阶段:科技企业1.0、科技企业2.0和科技企业3.0的时代。

早在瓦特蒸汽机时代,科技企业就出现了。瓦特和一个叫博尔特的资本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科技企业“博尔特与瓦特公司”。但那时候的科技企业谈不上1.0时代,因为不能实现大规模量产,科技如果不能量产,不能造福于社会,它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

科技企业1.0的出现解决了量产问题,让科技产品能够覆盖所有人。出现了以福特为代表的科技企业。

科技企业的2.0进入到IT时代。这个时代涌现了大量像微软、Oracle等软件企业,这样的企业在量产之后相对来说边际成本较低。这个时代科技企业的特点是在量产的基础上加入了研发,科技一定要有研发做支持,而企业的作用是将研发和产业化对接起来了。但是因为研发的时间比较久,这个时代也就同时出现了风险投资(VC)。

现在我们进入了科技企业3.0的阶段,将研发+量产+科学这几个环节全部打通了。今天的先进科技无疑例外都来自于高校科研的结果,然后做产业化,然后去量产,所以实际上真正要把一个科研成果送上市其实是三个环节必不可少。在这三个环节后,甚至还要延伸到用户侧,加以用户体验应用的完善。

今天的科技创新是端到端的,源头从高校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来,然后技术根据原理做出可用的产品,然后再由产业实现大规模量产,送到市场送到社会,它才能够带来社会的进步。

就是因为科技被流水线化,才出现科技推动社会的优势,所以出现今天科技的井喷。端到端的科技创新会提供科技创新的效率,科技的水平实力,科技创新的壁垒,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科技企业3.0,中国企业如何做到科技创新?

首先要解决好四个现代化:

第一个要企业化:高校要和企业合作来做产品。

第二个要产品化:要能够实现把科技最后转化成产品。

第三个要规模化:光有产品不够,还要大批量的生产。

第四个要资本化:这样你才有退出的机制,才能实现一个良性循环,才能实现自我在再生和造血。

但在这其中,王煜全认为现在企业创新其实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存在两个鸿沟:

第一个是在企业化这一环,大量的科技产品还不能转化为企业。即使现在转化效率比以前高很多,还是做不到好科技变成好企业,因为科学家和企业家信息不对称。

第二个是在规模化上,大量的科技企业不是死在研发的路上,而是死在研发完成了以后,不能量产的规模化的前夜。

因为量产需要的钱是巨大的,其实这个问题在国外很难解决,因为建厂是一个巨大的投入,国外缺乏人员对量产进行评估。但这个事情是中国的优势,因为我们有能力评估能不能量产,甚至凭借技术能力便宜地完成量产。中国应该更好利用这个优势。

创新是个生态问题

王煜全在“前哨大会“一开始就剖析了目前全球后贸易战的经济形势,他提出了目前全球化面临的核心问题:科技红利分配不均。他认为科技创新3.0带来的井喷,是能够解决科技红利分配不均的问题的答案。

用端到端的创新解决科技红利的重新分配,科技红利不应该只属于大规模制造者,也不应该属于创新者,应该是全产业链分配,人人参与创新,人人参与分配。

在今天,任何做科技的企业一定要明白,在科技企业3.0时代,要这样端到端的创新,整体来讲要有创新生态。一个创新根本不够用,如何持续高效地产生创新,是对企业的新需求,也是对一个经济体,产业的新需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