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故事》:好故事不会延续,噩梦会感染情绪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有时候这个话有着某种折衷的味道,但有的时候,这句话却是在诉说着某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并不是很好。
人们总是喜欢跟自己同类聚集在一起,这其实很正常,人总是需要一些社会属性来获得认同感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这些地方多数时候都是具有一些属性来彼此区分的。
也正是因为人们都喜欢彼此进行区分以及用这样的区分来为自己冠以一种标签属性。因此,太多太多用来区分的社会标签就诞生了。比如说高收入群体,比如说中产阶层以及底层等等。
这些群体不需要社会进行太过于细致的划分,只需要自己用一种标准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己的日常就行。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一个被区分了的故事,这个故事里,主要为我们讲述了一群人被区分后,所展现出来的百态。
这是正常社会中的一部分,然而也是被我们经常性忽视的一部分。忽视不代表不存在,或许仅仅是在说这些人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主流。但究竟什么才是主流呢?这个答案就要问观众了。
《烂故事》本身不是一个烂故事,它只不过是根据一本残缺的日记以及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延伸这本日记的内容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故事很烂,但是现实中的故事却被我们习以为常,并且没有人会觉得这样做很不妥。
究竟在现实中这群人的故事到底怎么样?每一个接触过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本片给出了一种答案。位于罗马的一个底层社区,这里聚集着一些渴望成为中产阶层,但是现实中却不如意的人。他们虽然有着可以让自己稍微轻松一点的生活,然而距离自己所向往的中产阶层始终有着一种距离。
这种距离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无法逾越。本来安定的生活一直在继续,然而当某种情绪不断地袭扰的时候,这种安定就开始酝酿出来了巨大的暗涌。
于是,夏天到了,这里的生活开始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了。大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是与小孩子无关的,然而孩子们却不这么认为。当自己的父母们开始对于生活各种抱怨
的时候,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了。
父母觉得自己的生活看不见未来,孩子虽然没有太多的烦恼,然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这个自己所在的地方的看法。这个看法是不同的,但所有人的看法最终归结到了一点,这个地方需要被毁灭,所有人都要被毁灭。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念头,然而每一个孩子都这样去做了。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当所有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去做同一种事情的背后,其实就是教育出了问题。
孩子们在崇尚自己的老师的年纪,老师却没有给出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指引,最终这些孩子们的行为被家长发现后,孩子们表面上看是平静了许多,然而背后却产生了更加巨大的震动。
最终,所有的孩子在被一个对于生活失去了信心的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了更加广泛的,对于家长伤害更加深的行为上去了。
然而本片中唯一获得幸存的孩子却不得不继续跟着自己的父亲颠沛流离,早早地失去了一个做孩子的乐趣。然而故事发展到这个阶段戛然而止,原来这一起都是源自一本小孩子的残缺不全的日记以及一则社会新闻。
只不过在这个故事里,这本日记被一个大人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最终衍生出了一个故事,一个烂故事。
这并非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不引人入胜,这个故事本身就很具现实意义。因为现实中的我们是不会对低于自己阶层的人们产生多大的兴趣的,同样的,我们只会像片中的人们那样对高于自己的中产阶层发出渴望,然而却最终改变无望。即便是中产阶层,他们的生活亦是如此。
每一种阶层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而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却几乎保持不变了。
人类社会活动以及资产阶级发展这么年,带给大多数人丰盈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所有人的社会属性也被一点点的固化了。在这种坚固的社会属性中,没有人能具备流动的可能,人们最终会往下走,而往上走的路却很窄。
因此,每一个聚集区,基本上聚集的都是一部分属性差不多的人,而异类阶层的人是不愿意居住在非自己阶层的区域内的。
最终,某种情绪或者是生活方式就会传染所有人,并终于形成一种难以消除的烙印。而现实之所以悲剧,原因在于我们即使看到了这些烙印,但是改变却已经不可能。好梦不会延续,然而坏情绪却能传染。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