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惯的循序培养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郑老师这一讲给大家介绍的主题是“阅读习惯的循序培养”。
有同学可能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初中掉下的成绩,可能都是小学欠下的阅读账”。也就是说,可能你现在还在上小学,成绩也不错,门门可以考到90分以上,甚至是100分。但是到了初中,成绩可能就掉下去了,就是因为小学没有积累足够的阅读量。
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所以这一讲,我们就着重看看怎么循序渐进地培养起自己的阅读习惯。当然,我们要有这种意识,那就是光靠我们自己是不行的,这中间离不开我们父母的配合。具体怎么办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第一,读书可以任性一点。
现在的父母普遍都很重视培养我们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不少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老师问一问你们,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我相信答案十有八九会让人失望吧!还是有不少同学,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藏书多,读书少?你家有这种情况吗?
如果有的话,也就是说,我们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是不成比例,就是说,光买书,却不读书。造成这种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在给我们选择图书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往往他们认为好的书,我们不感兴趣;而我们喜欢的书,父母认为不值得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我们可以去跟父母沟通,让他们把选择权交给我们,我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有同学要说了,这个方法行不通。因为父母一定会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你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我们自己。
这个时候,你要学着告诉他们,不管他们选择的图书多么优秀,如果我们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很多时候他们为我们挑选的图书都是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的,未必就真的适合我们。
而且读书最主要的目的,其实是培养我们的专注和耐心。只有我们感兴趣的书,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我们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
第二,“量”比“质”重要。
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就好像爱去健身房健身的人,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练出肌肉,同样的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
我们年龄越小,越喜欢看有趣的书,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让我们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我们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真正的阅读习惯就更难培养了。
怎么办呢?去书店或图书馆,自己随便选,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我们也一定会发现自己对什么类型的书感兴趣,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
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
第三,小学的重点不在成绩,而在阅读。
刚开始我们就说,自己明明小学成绩挺好的,常常考100分,为什么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突然就被落下了?那是因为小学成绩是具有一定“欺骗性”的,而初中成绩不好,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没有培养起自己的阅读能力。
总的来说,阅读能力,需要两种条件才能发展起来:
第一是持续性和连贯性,就是说我们要每天固定有阅读时间,而不可以喜欢就读读,不喜欢就不读了,这样不会有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是阅读量的累计,没有量的累积,就没有质的提升。举个例子,一年级我们要读够2万字,二年级3万字,三年级20万字,四年级25万字,五年级45万字,六年级55万字才算合格。看看阅读有多重要!你问问自己,我达标了嘛?
第四,小学欠下的阅读账,早晚会暴露
海量阅读,玩些动手动脑的游戏,才能不断地让我们变得聪明起来。如果你从没有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而是把大量时间都用来只学学校课本和做作业里去了,那么你的天赋聪明就被饿死了。
小学阶段的同学是绝对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的。因为即便你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却没花时间读书,对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智慧才能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
当然,我们觉得光把书上的知识学会了,就够了,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因为他们在我们一上学就很看重我们的成绩,不舍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玩,认为是浪费时间。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像小苗一般营养不良而缺乏成长力量,到了中学阶段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还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自己的“短命高分”和“智慧营养不良”。
因此,小学阶段一定要从容一些,不要追求分数的高低。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基础发展和能力培养上,在父母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在学习上不断提高,让我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