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分析式临帖”!
围绕书法“入门”教学,从基础临摹入手进行“精确临摹”、“分析临摹”、“印象临摹”训练'分析临摹'——为什么?如何进行?
一、《兰亭序》分析临摹
主讲教师:林 如
【提示】为什么?讲出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理由依据
分析性的临摹是在精确临摹的前提要求下,将一些精确临摹的要素进行分析性地归类、组合理解,是对普通精确临摹的一种深化。
比如《兰亭序》中的线条技法的变化:
1、以七个“一”字为例,第一个“一”字起笔收笔都带有勾顿笔,线条最提处在四分之三处,第二个“一”字起笔是斜尖顿笔,收笔为圆顿笔。
第四个完全以尖笔入笔,起笔没有顿,只在收笔处加一个顿笔,第六个比较短,但是线条非常粗和饱满。
这七个“一”字无论在用笔和线形、姿态上都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充分体现了《兰亭序》技法的丰富性。
2、线条的粗细提按对比,字与字之间的对比
如“少长”两字;一字之间的局部对比,
如“视”之左重右轻、“陈”之左轻右重
“尤”之上下轻中间重、
“为”之上重下轻。
《兰亭序》的造型要素,我们可以进行归类和组合式的练习。
1、字的外形,“有清流”三字由长到方再到扁形,是从纵势到横势间的对比。
2、结构原理中的疏密开合,
举“诸怀抱”三个字为例,同样左右结构,“诸”字左右关系最为紧密,“怀”字次之,“抱”字左右关系最开,体现了一个从合到开、从紧密到舒朗的渐变过程。
3、上下的开合关系,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化”和“终”两字,化字上合下开,而终字有上开,中间合,下又开的关系。
4、字势上,
“信可乐也”四字,“信”字字势往右下角,“可乐”两字呈左低右高的侧势,与“信”字相呼应,“也”字的姿势则又往右下方压,使整体的行气在变化摆动中归于平稳。
类似这样的抓技法要素进行分组的分析临摹可以有很多,通过分析性的临摹,能够对经典原作的印象和理解更为深刻。
二、《米芾手札》分析临摹
主讲教师:周振
1、选取《致伯充台座帖》第一行,注意与《张都大帖》的差别。
同:提按变化都很大、露锋、尖入尖出、(重点)笔势的翻转(绞转)都是逆势。
异:《伯充》的字组表现明显,章法上开篇就有连接贯通。
2、《伯充》“廿五日”、“顿首启”两个字组。
分析:两个字组用笔关系、连带特征都有差别。与魏晋式连带相类似,如《得示帖》中“吾亦劣”。力的挤压、字组连接、牵丝粗细少变化。
3、《伯充》倒数后二行“区区思仰”至“芾顿首”,笔势盘旋。把有“柳叶刀”的字挑出单写。
4、帖尾“伯充台座”
要求:省去牵丝,铺毫作单线条形态练习。纯牵丝连带,强调势的贯通。允许用描画的手法。
总结:这一阶段,属于解剖式教学。相较上一阶段,着重内在关系与脉络,在注重点画形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控笔、笔法、形式来源等更为本质的观念。
三、《自叙帖》分析临摹
主讲教师:王佑贵
1、深入细部的体察。第一列字中弧线的运笔动作分解练习,枯笔的表达,夸张顿挫、角度、锋面动作。
2、提炼、概括直线的特征,分析中轴线的位置,整理归纳第二行的直线的横扫轻提极速飞奔的挥洒动作。
3、拆散练习——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相融合的分析和练习,“心草圣”、“著故吏”的衔接方式是内外空间融合,“著”字最后一笔不连着字而是“故、吏”的笔画,“心、草、圣”心和草字头连,而早部件分离,与圣字交融。
四、《峄山碑》分析临摹
主讲教师:周峰
分析临摹,主要从字的两方面展开:空间关系、用笔要素。这样,慢慢就会从简单的以“像不像”为标准,转变到“对不对”为标准。
以“讨”、“伐”、“逆”、“威”四字为例。
1、空间关系
小篆空间关系,布白匀称,大部分字形对称平衡。通过学习空间关系,深入理解空间的秩序感。转变常规观察习惯,学会从空间上看关系,每个字的偏旁部首通过合理的空间关系而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从而营造出书法的诗境。
仔细分析这四个字,会发现,由于布白匀称之后,原本看上去不相关有些点画之间的空间,其实都是一个整体,或者相互之间有关联有呼应。
字内的大小空间,自然形成和谐的对比。具体见图例。
2、用笔要素
练习用笔,思路一定要清晰,要讲究下笔的准确性。下笔的准确性,不仅在于落笔的位置,同时也在于笔画本身内在的基本要素是否体现到位。
用笔核心要求就是要有力量,力量的聚合,就是分析用笔的量化思路。
用笔的基本要素可以量化为以下若干:
(1)筋骨,(2)弹性,(3)弧度,(4)使转,(5)节奏,(6)方圆,(7)速度感,等。
以上若干用笔要素,要体现得清晰而又充分,可以梯次分步渐进练习。其中,筋骨、弧度、使转、方圆等用笔要素,在平面的图形中就可以看到,而弹性、节奏和速度感一定要在示范过程中体现。
假以时日,告别看一笔写一笔依样画葫芦的学习方法,告别只知道与字帖像不像作为优劣评判标准。
从空间关系和用笔要素入手学习,就会有写对和写准的要求,这就是书法学习的专业性所在,而非似是而非的像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