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散文】雷淑芳 ‖ 汉阳古镇的手艺人

青神县歌:青衣恋城

汉阳古镇的手艺人

雷淑芳

岷江,像一名花样滑冰的优雅舞者,在滑过青神,流过中岩寺、德云寺之后,飘逸地回旋出一个斜斜的“U”形,将一座小镇三面环抱。这座小镇就是青神县汉阳镇。

据说远在汉代,一阳姓人家从外地迁移到此,见岷江河泥长年淤积于此而形成一个宽阔的坝子,平坦的地势和肥沃的土质,是落脚安居的理想之地,便落户坝上。随着坝上人家的增多,阳姓人家便开始开店。从此生息繁衍,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集镇。

青神县汉阳古镇全貌(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踏着红条石铺成的水码头,汉阳井字形的街道、尘封的木板门、雕花镂边的吊脚楼,在无声的诉说古镇昨天的繁华。

踏进古镇,迎面扑来的是质朴、沉静的气息。古镇保持着千年不变的建筑风格:青砖、土墙、石板路、青瓦房,这是青神县汉阳古镇千年未变的建筑意象,而岷江水畔摇曳千年的传统手工艺,依然在现代城市的热闹中保持着千年前的古朴。

青神县汉阳古镇(图片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网)

铁匠铺
几经打听,站在杨永明师傅的铁匠铺门口时,真怀疑自己走错了路。院墙里荒草遍地,只有一间无墙的房屋。房屋里传来打铁的叮当声,才让人相信这确确实实是铁匠铺。

炉子里火苗热烈地跳跃着,通红的火苗里是烧红的铁片,杨永明用铁钳子熟练地夹住铁片,从火炉里拽出来,放到铁砧上,杨师傅的妻子抡起手中的大锤砸在铁片上,杨永明手中的小锤锤有节奏地敲打着,两人“叮叮当当”地砸了起来,火花四溅。这叮当之声倒给这冷清而简陋的铁匠铺增添了几分生气。

青神县汉阳古镇铁匠铺(图片来源:夹江在线)

杨永明今年53岁,从他给父亲学会打铁到现在,坚守这份职业已经30多年。杨永明原是汉阳铁器社的一名职工,谈起打铁,言语之间仍有一份自豪。杨永明说,打铁行业最兴旺的时候,铁器社有10个炉子,一个炉子3个打铁师傅,共有30个打铁师傅。铁器社每天从早到晚的叮当声,整个汉阳镇都听得到,那是铁器社最鼎盛的时期。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等待拿铁器的顾客常常排起长队。春夏秋冬,铁匠铺里的叮当声,飘在汉阳镇的上空,似一曲交响曲在古镇萦绕。

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用大锤、小锤反复锻打。在锻打过程中,要根据经验,凭目测不断翻动铁钳,使之能将铁块打成可方,可圆,可扁可尖的各种形状。

青神县汉阳古镇(青神县文联 供图,图片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网)

传统的打铁是门技术活,并非简单的捶打。制造一件工具,包括选料、烧火、捶打、成型、淬火、打磨、制作等十几道工序。杨永明说,就拿烧火来说,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分讲究,里边的学问深着呢。给铁板烧火时,不但掌握火候有窍门,就连什么时候加煤也有很大讲究,火太大,会把铁板烧穿,火太小了,铁片又打不开……其中,贯穿整个工艺中最复杂的是淬火,也是打铁工艺中的精华部分,只有经过特殊淬火工艺,菜刀等工具才会很锋利。

杨永明说,自己最拿手的是做菜刀,但这也要经过七八道工序,这活还特别考铁匠的眼力,要不断翻动铁料打造出理想的铁件,还有淬火,一定得看准时机,早了晚了,铁就废了。尽管现在铁匠铺生意清淡,但他打的菜刀还销往成都,这都缘于汉阳镇外出务工人员对杨永明打铁技术的认可,给杨永明介绍过客。

青神县汉阳古镇铁匠铺(图片来源:清潭游鱼的博客)

打铁的活既苦又累,民间所说打铁,乃是一种劳神、劳气、劳力、辛苦不赚钱的重体力活。不正是应了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哲学?于是,老话说,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何有此说?何谓三苦?民间的老百姓通过实践后得出心得。撑船—船行风浪间,随时都有翻船丧命的危险;打铁——日夜在炼炉旁忍受炎热,活着就如入了地狱;卖豆腐——三更睡五更起,做驴子的工作,得到的是仅能糊口的小钱。

过去当铁匠,杨永明尽管很辛苦,可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日子过得还算富足。2000年以后,他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国家正式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越来越多的拖拉机代替了畜力,给驴马挂掌的人越来越少,而播种机和收获机的推广,让他打的犁头、镰刀一年也卖不了几个。一时间,老杨的生意陷入困境。现在,汉阳纯手工打铁的就只有老杨这孤零零的一家了。

青神县汉阳古镇铁匠铺(图片来源:清潭游鱼的博客)

杨永明先后教过几十个徒弟,可惜没一个坚持下来。杨永明说,现在他的铁匠铺里生意清淡,但他仍要坚持,直到他干不动的那天。因为来找他的都是街坊邻居,父老乡亲。言语之间,对打铁,杨师傅的心里更多的是不舍,难以割舍几十年来心中的那份情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打铁这门古老的手艺,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老杨用自己的行动和执着,诠释着这个古老的职业。

随着岁月流逝,传统打铁的手工技艺正渐渐消失,铁匠铺开始悄悄地远去,慢慢地成了古镇的一种记忆。在什么都变为流水线生产的今天,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变得遥远。这项传承千年的原始锻造工艺,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渐行渐远。

青神县汉阳古镇(图片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网)

手工雕花
汉阳的后正街上,有位专门为木质拐杖手工雕花的手艺人——廖晓勇。

见到廖晓勇时,他左手里握着一根木头,右手拿着一把锋利的铁刀,照着木棒刻了下去,手指娴熟地变换角度,力道时轻时重,木屑便飞了出来。

搬个竹凳坐在门口,木匣子里放着或长或短、或薄或尖的十余把雕花工具,旁边是一地木屑,这就是廖晓勇每天雕刻的画面。廖晓勇说,雕刻前先用笔在木棍上画一个龙的图案,就知道哪里该削哪里该留了。然后就是雕刻,这个最考人的耐心。雕一根拐杖要5个小时左右,雕花的时间要占五分之四,然后是打磨和上漆。

汉阳雕花手杖(图片来自网络)

廖晓勇一天能雕两根拐杖,他最喜欢的,是在拐杖上雕龙的图案。在镇上,卖纯手工雕花拐杖的只有廖晓勇一家。早先,廖晓勇的拐杖一般都是卖给来这里旅游的客人,名声大了之后,不少批发商专程来汉阳找廖师傅订购。一根拐杖,要经过选料、取直、画样、雕刻、油漆等数道工序,方可完成。雕刻,不但要有各式各样的刻刀,而且要有灵巧有力的双手,更要有缜密专注的心思。

廖晓勇对自己的作品很自豪,他说:“在峨眉山景点卖,我的拐杖都是最高级的呢!”

雕刻离不开刀,伤到手是常有的事。廖晓勇的双手疤痕累累。由于雕刻工序繁多,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又是一项细活,加之需要耐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再加上雕刻并没有丰厚的经济收入,廖晓勇的儿子不愿从父辈手中接过雕刻,外出打工去了。廖晓勇说,到他老了,不能雕刻的那一天,他三十多年的雕刻手艺也就失传了,言语间流露出的是份深深的遗憾与惋惜。

手杖艺人正在雕花(图片来自网络)

流光一闪三十年,岁月的积淀,人世的沉浮,这些年来,廖晓勇始终没有放弃过雕刻。雕刻,并没有给廖晓勇带来富足的生活,但廖晓勇对雕刻却情有独钟。他说,我所有的精力都在木头上,看着自己雕刻的一件件作品,享受成就和收获,心里就很愉快。虽是粗茶淡饭的生活,他的精神世界却很快乐。

生命若水,穿尘而过,一路沧桑,一路高歌。对雕刻,廖晓勇更是独有一份深情,他充满激情,恣意的挥洒,惊艳着时光。

青神县汉阳古镇木雕艺人(青神县文联 供图,图片来源:青神县人民政府网)

手工制秤
见到陈燕,是在汉阳古镇盐关口一家木结构小店里。店门前挂着或大或小的杆秤,陈燕就静静地坐在杆秤下专注地继续着未完的工序。

1973年,陈燕与杆秤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年正读小学三年级的陈燕开始边读书,边跟父亲陈明方学做杆秤。陈燕回忆说:“当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家里又有几个孩子,穷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我父亲养育我们几个孩子着实不容易。因此,他准备挑选四个在学做杆秤方面有前途的孩子加以培养,一来让我们多一门手艺,二来以后可以继承他的衣钵。我刚好就被父亲挑中。制作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活路,工序很复杂,需要细心、耐心和悟性。”

青神县汉阳杆秤(图片来自网络)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勤奋,陈燕终于练就了一门好手艺。最初四兄妹学做杆秤,可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坚守着“阵地”。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渐渐地,陈家陈列着小到以克计量、用于中草药铺的等子秤,大到两百公斤、用于称猪的棒棒秤,品种多达数十个。陈燕做秤的手艺声名远扬,获得有关部门的特许经营,也让精通了做杆秤这一门活儿的陈燕充分发挥自身手艺优势,开起了店铺,做起了杆秤生意。陈燕制作杆秤,头脑灵活,敢做敢想,技术精湛,参加原乐山地区杆秤制作大赛,还荣获过第二名。因质量过得硬,精度高,外观好,陈燕做的手工秤往往供不应求,每年有200多把销往乐山、眉山、成都等地。

据陈燕介绍,杆秤制作工艺繁杂。从最初的砍树锯木头,到最后给秤杆上亮光漆,步步都有规矩,丝毫错乱不得。古代,制作一把杆秤需要150多道工序,后来技术改良后加上有些原材料可从市场上买到,工序已经减少为100道多一点。

(0)

相关推荐

  • 查珂|匠人

    匠人 文/查珂 在农村对有精湛手艺的人都这么叫,比如木匠,铁匠,石匠等等. 现在的家具都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又好看又便宜.买来还送货上门,都是打好孔的用螺丝一上就安装好了.只是不会有原来木匠做的榫卯 ...

  • 余承勋

    余承勋,生于明弘治甲寅年(1493年)二月十七日申时,卒于明万历癸酉年(1573年)二月二十一日丑时,字懋功,号芳池,明朝青神县(今属四川眉山市)人,明弘治年间(1516年)中举人,正德十二年(151 ...

  • 乡土散文:秤砣

    秤砣是世间最重且最有正气的东西! 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实际风水师的想法是利用寓意给秤砣的重量压制阴气. 我的父亲及爷爷全是木匠,他们 ...

  • 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落系列合集

    中国四大古城 (一)四川阆中古城 中国四大古城(二)丽江古城 中国四大古城(三)山西平遥古城 中国四大古城(四)安徽徽州古城 中国古镇古村落系列之(1)浙江余姚冠佩村 中国古镇古村落系列之(2)浙江余 ...

  • 【方志四川•散文】刘元兵 ‖ 资水悠悠润古镇

    资水悠悠润古镇 刘元兵 传说盘古开天后,神农皇帝怜惜苍生,心怀仁慈,率北斗七星下凡,让先民由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过上了农耕生活.神农皇帝巡游至御驾山,用手中的玉耙,由北向南一划形成资水河.当时只因一只巨 ...

  • 【方志四川•散文】张静 ‖ 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味道

    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味道 张 静 沈嘉禄说:"所有的美食感受,都离不开情景体验,所有的美食故事,其实都是一个人的成长史." --题记 当小区对面学校大门街边摆满各种路边小吃的摊摊儿时 ...

  •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炊烟是故乡的味道

    炊烟是故乡的味道 王 斌 记忆中,儿时故乡的巷子里,瓦房.炊烟,还有那条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总是那样亲切和生动. 我的小学六年,都在小镇的中心校上学.每天早晨,尚是睡眼朦胧的我总是在阵阵伴着柴 ...

  • 【方志四川•散文】罗学娅 ‖ 一个荡漾在诗词海洋里的清明节

    一个荡漾在诗词海洋里的清明节 罗学娅 每年4月5日前后,清明节都会洒着细雨如期而至.它总是让我平静的心田泛起阵阵涟漪,一层一层地剥开封尘的记忆.这些记忆里,有寄托血缘亲情的哀思,有沉淀历史震撼的怀念, ...

  • 【方志四川·散文】蒋德明 ‖ 写在清明的话

    写在清明的话 蒋德明  2021年的清明,我一个人坐在窗前,听着窗外的雨声,背了两遍<清静经>,便泡了一壶野红茶,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想想过去,想想未来. 从记事起,我的家庭就和别的小伙伴 ...

  • 【方志四川•散文】杨喻尧 ‖ 乡愁

    乡 愁 杨喻尧 有一种平和叫故乡,它唤醒了迷失的众相,有一种岁月叫苍茫,它停留在历史的远方. 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远离故乡雨城,孤身一人到外求学,那种怅然若失,就象浓稠的墨水,将我浸染.然而,最终仍踏 ...

  • 【方志四川•散文】蒋德均 罗红 ‖ 李庄的收获

    李庄的收获 蒋德均  罗 红 李庄之行,我们应该或者到底能够收获什么?这个问题,也许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我们认为,可以也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收获: 一是收获李庄的山川自然之美 宜宾是一座位于具有220 ...

  • 【方志四川•散文】蓝星 ‖ 仰天啸 亮节高风千古传——写在父亲蓝卓卿百岁诞辰之际(下)

    仰天啸,亮节高风千古传 --写在父亲蓝卓卿百岁诞辰之际(下) 蓝  星 五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 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 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 一枕梦黄粱 -- 19 ...

  • 【方志四川•散文】杨钰珍 ‖ 清明祭

    清明 QING MING 祭 杨钰珍 杜牧有首著名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将一个羁旅的行人在细雨纷纷的路上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