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热播的《隐秘的角落》,浅谈中国(区域)未成年犯罪情况

山川网:日前,悬疑犯罪题材网剧《隐秘的角落》正在热播,我想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能够从各个渠道听到一些关于这部剧的声音。

截至最新,豆瓣电影上已有超过29万网友对该剧进行了打分,其中选择4分和5分的网友占比,合计超过92%。目前该剧的整体评分依旧保持在9.0分的高位,这在国产悬疑犯罪题材剧集(网剧)中堪称表现极为突出。

在观看该剧中,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去年的一部大热过的电影《少年的你》。同样是犯罪题材,犯罪的主体同样是最发人深省的未成年人。截至最新,《少年的你》在豆瓣电影上共有超过百万人参与打分,目前整体评分停留在8.3分,这同样在国产电影中处于较高水平。

悬疑犯罪剧或许好看,但犯罪本身惨不忍睹

近些年来,悬疑犯罪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口碑佳作。而在这一领域之中,进一步镜头聚焦到未成年犯罪这一更为敏感的区域的作品,事实上很容易获得全社会的热议。

纵观全世界,未成年犯罪一直以来都是高度被关注的一个领域。这背后牵扯的问题众多,从学校到家庭,从教育到司法,从经济到文化,任何一个引发全民关注的未成年犯罪典型案例,背后值得反思的点都绝非一二。

哪怕我们单单是从中抽出“原生家庭”这么一个话题,就足以引发出千万种不同的讨论与争辩。从事实来看,这世上没有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绝对幸福美满的,每个人长达二十年的成长史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原生家庭一定程度的伤害。而这些伤害,毫无疑问都将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深刻影响其做人做事的方式。

而进一步向下推演,一个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也绝不仅限于其个人。伴随其长大成人,再次组建新的家庭后,他/她如何对待其婚姻、家庭及子女,还是极大程度上受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也正是由于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每每在讨论未成年犯罪案例时,几乎必然会谈到原生家庭。

而在各类反应未成年犯罪的相关影视作品中,之所以会屡屡出现作品热议程度和得分情况明显超过作品本身实际水平的情况,恰恰是因为青少年犯罪及原生家庭问题,直击了我们人性当中最为柔软的一个部分——青少年时期受到的伤害,会被埋藏在内心最深的地方永不消失。

悬疑犯罪题材影视作品好看吗?的确好看,无论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转折,还是抽丝剥茧的侦破过程,又或者是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影视内容,悬疑类影视作品都有先天的优势。

但是犯罪题材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犯罪案件之间,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在绝大多数的犯罪题材影视作品中,高智商罪犯,高颜值警察(法医),生死与共的爱情,两肋插刀的友情等情节几乎随处可见。

但是,如果你能仔细查阅一百个甚至更多的中国大案纪实资料,那么你能够得出的结论大致只有一个:人性之恶,无边无际。

绝大多数的连环杀人犯,与受害人之间没有任何的深仇大恨,甚至他们之间从不认识,案发之时是两者之间人生中唯一的交集。罪犯基本出于获取钱财或发泄淫欲的极原始需求,多次作案,流窜作案。且在犯罪的过程中,犯罪手法会不断升级,残忍程度令人发指。以至于非常多轰动一时的大案要案,由于犯罪情节过于残暴,我们可以从公开资料中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十分有限。

犯罪本身同样是高度复杂的事件,会影响社会整体犯罪率走高或走低虽然在宏观上有比较公认的时代大背景,但是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人群身上,又会有诸多的变化。

在此前的一篇关于中国犯罪率趋势的推文中,我曾和大家分享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次犯罪率的相对高峰期。整体来看,这些阶段性犯罪率高峰期,与社会秩序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动荡,都呈现于较高的关联性。

当然,如果我们研究中国社会的犯罪史,那么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是,相关的数据,特别是参考性较高的官方数据,是极度匮乏的。出于种种大家可以联想到或无法联想到的原因,目前普通人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取到的中国犯罪相关数据极为有限,且基本无法构成体系,难以进行有效的、深入的研究与对比。

但即使从这些零星的犯罪相关数据中,我们也能够看到犯罪行为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影响之深刻。无论是我们观看悬疑犯罪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是研究犯罪案例与相关数据,其动机事实上指向的都是同一点——提高社会公平与公正,减少犯罪土壤与行为。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各省案件量及发案比例

由于世界各国法律的不同,所以关于未成年人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定义也不尽相同。在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不认为是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实施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品的行为,才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未成年人在14岁以前和14至16岁期间都实施了上述行为,那么只对14至16岁期间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14岁以前的行为不是犯罪,不能一并作为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都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未成年人在年满16周岁前后都实施了上一个问题所说的犯罪行为以外的其他犯罪行为,那么只追究未成年人在年满16岁以后的行为的刑事责任,对16岁以前的行为不作为犯罪一并追究。

在本身的标题中,我使用的是“浅谈”一词。这一词事实上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由于相关数据的匮乏,我们只能根据相对有限且滞后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思考与分享;其二是这一话题本身的敏感性,决定了其想要深谈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

2015~2016年中国各省未成年犯罪案件量分布(最高法)

根据最高法司法大数据的相关统计,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两年间(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官方最新数据时间区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发生在云南、河南、贵州。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是在一个绝对平均化的数学模型中,那么一个区域的犯罪数量应该与所在区域的对应人群数量成正比。

而由于中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定义是年龄区间在14~18周岁,而全国及各地的相关人口统计报告中,并没有单独的上述年轻区间人口数据,所以我们只能使用更为宽泛的全省人口数量进行对比。

2016年末,云南、河南、贵州三省的常住人口总量分别为4770.5万人,9532.42万人,3555.00万人。按照人口数据排名,三省分别位列全国同期省级行政区的第12,第3和第19位。

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河南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与其全省常住人口规模呈现较高对应关系外。云南和贵州两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数,显著高于其常住人口规模。

2015-2106年各省百万人口未成年人犯罪发案情况(最高法)

发案数量之外,发案比例数据参考性更高。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百万人口发案数量较多的省份分别为贵州、新疆、云南、宁夏和青海。

可以看到,上文之中发案量全国前三中的云南、贵州两省,仍旧位于发案比例全国前五的阵营之中,而河南省的发案比例则基本与其人口规模相对应。同时,我们也发现,西南板块之外,西北板块的新疆、宁夏、青海三省,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同样较高。由于以上省份人口规模均整体较小,所以在上面的发案量数据中,就会出现被“遮掩”的情况。

2015-2016年各省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最高法)

众所周知,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同样在世界范围内高度突出。所以事实上一个区域内的未成年犯罪情况,同样要考虑到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构成。

同样是在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这一区间内,在国内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较多的省份分别为浙江、福建、江苏。

这事实上就说明了,以上区域的相关部门,对于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随外来人口一并到来的未成年人,他们的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犯罪行为的预防高度集中针对成年人群体,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与防范还十分薄弱。但根据最高法近些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整体来讲上升趋势依旧明显。这不断鞭策着相关部门加速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涉及的各个领域,不可掉以轻心,总行亡羊补牢之法。

未成年犯罪案件主要特征及犯罪手段

在热播网剧《隐秘的角落》之中,我不知道大家在观剧的过程中,对于其中三个主要的未成年人角色朱朝阳、颜良、普普一系列行为,是否有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

在犯罪学的相关研究之中,为什么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极为重要呢?因为犯罪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加重的。

如果你去研究中国建国以来的大案要案(以连环杀人案为主),这些连环杀人犯,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第一次犯罪行为就是杀人的。他们人生的第一次犯罪,多半都是偷盗、斗殴等情节较轻的行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为数不少的罪犯,第一次犯罪时都还是未成年人。

换而言之,这些人在一步步走上重大犯罪道路上,是完全有迹可循的。如果他们在人生前几次犯错时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及疏导,他们有较高的可能性是可以避免未来走上不归之路的。

社会上长期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这些“边缘型”的未成年人进行早期教育成本过高。但是如果结合从这些人后来造成的巨大犯罪后果来看,通过早期教育与预防犯罪的方式降低犯罪率,显然才是社会整体成本更低的方式。

但当下的一大问题是,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相当数量的父母本身就不知法,不懂法,自然也就枉谈教育子女遵纪守法。

在《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颜良、普普三名未成年人涉嫌的违法犯罪行为至少包括寻衅滋事、盗窃、故意伤害、敲诈勒索等,甚至还涉及意外致人死亡案件(比如朱晶晶坠楼案)。

这里我们不过多讨论三人的多项违法罪名是否成立,我这里只是想提出一个问题: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为人父母的是你,当你的子女犯错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清楚分辨他们的错误性质,比如究竟有没有触犯法律。又或者说,你对他们的关心与关注,是否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举止与状态?

大家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因为在相当比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一直到案发,犯罪者父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成年子女竟然犯下了如此严重的罪行。而他们的理由,甚至只是平时孩子很乖很听话,以及那句早已被网络上喷得“体无完肤”的苍白辩解——他还是个孩子啊。

2015-2016年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情况(最高法)

根据最高法相关数据,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手段多样,其中暴力和窃取为作案常见手段。所以在日常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斗殴与盗窃是最值得高度警惕与注意的。

大家不要小瞧暴力与盗窃,在大量的真实案件中,因为暴力与盗窃造成惨重后果的案件数不胜数。暴力本身就是极难准确控制的行为,尤其是对于情绪及行为自控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下手时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被害人重伤甚至死亡的后果。

而盗窃的潜在隐患是,一旦在盗窃过程中,盗窃者的行为被所有者发现,很有可能引发肢体冲突。而在为数不少的案件中,盗窃者由于过度紧张或担心事情败露,会进一步演变为故意伤害和意外致死。

而如果我们将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区间进一步细化为14-15周岁和16-17周岁两部分,事实上我们还能够看到两者之间的不同所在——

2015-2016年未成年人犯罪中14-15周岁被告人涉诉罪名情况(最高法)

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14-15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罪名主要为抢劫罪,其次为故意伤害罪和强奸罪。

2015-2016年未成年人犯罪中16-17周岁被告人涉诉罪名情况(最高法)

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16-17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罪名主要为盗窃罪,其次为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

对比过后我们发现,虽然随着年龄增长,整体犯案数量随之上升。但普通人认为的年龄区间更小的14-15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中,罪名严重性丝毫不弱于年龄稍长的16-17周岁未成年人。

虽然抢劫罪与盗窃罪其主要目的均为获取钱财,但是两罪对于被害人的伤害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却大不相同,这也是抢劫罪在量刑上一般远高于盗窃罪的原因。

而从案件性质比例来看,14-15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中,犯抢劫重罪的比例极高。从这一维度来看,年少与罪轻之间,毫无必然关系。

校园暴力:未成年犯罪的冰山一角

在现实生活中,有为数众多的父母,习惯于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着重防御来自于校外的“负面因素”。而人为地将校园内视为是干净的“圣土”,这无疑是十分一厢情愿的想法。

近些年来,关于校园暴力,校园霸凌以及更为严峻的校园性侵相关案件的屡屡刷屏网络,使得不少的父母开始意识到,原来校园并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恰恰相反,社会上有什么,校园里往往也无法免俗。

2015-2017年中国校园暴力案件各省分布情况(最高法)

根据最高法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一审审结的校园暴力案件审理法院主要集中在河南、贵州、山东等地。

与之相对的是,北京、上海等人口密集地区校园暴力案件量占比不高,案件量占比分别为2.35%和0.48%。

大家应该仔细关注上面的这幅图表,可以清楚看到,校园暴力是在全国各省普遍高发的,案件数量最少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原本人口规模就较少,这并不意味着对应区域的校园暴力情况就十分乐观。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多个省份的校园暴力情况数据极为触目惊心。北方上榜的是人口规模最多的山东和河南两省,特别是北方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河南,由于极大的留守儿童的规模,使得许多校园暴力案件在初始时期不能得到有效的家长干预,最终愈演愈烈。

而南方方面,在本文中多次被重点提及的云南与贵州两省,又一次出现在校园暴力案件高发的名单之上。在上文中我们有所提及,犯罪不仅仅与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同时也与区域的历史与文化因素相关。同时,还与当地的司法部门与执法能力相关。

2015-2017年中国校园暴力案件案发地点分布情况(最高法)

校园暴力行为,多发生在校园中的哪个角落呢?根据最高法的数据显示,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施暴者想,那么校园里的任何地方,几乎都可以成为校园暴力的发生地。

从休息的宿舍到上课的教室,从方便的厕所到走路的楼道,从运动的操场到校园的角角落落,几乎都有校园暴力发生的影子。怎么办?自然是要教育、监督、惩戒三并重。校园公共区域全面监控,校园安保全面对接辖区公安,暴力案件事发规定时间内司法快速介入,这些都是接下来应该补齐的校园安全短板。

同时,立法部门也应该及时更新相关法律法规,让未成年人成长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惩戒能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然案发了,犯罪者抓了,却屡屡因为年龄问题无从惩戒,这无异于纵容犯罪,助长不良风气。

也有相当的一部分不知情人群认为,校园里的学生们之间的矛盾能够造成多大的后果,对此全面加强监督与惩戒是不是过重了呢?我们不妨看看校园暴力所造成后果的相关数据——

2015-2017年校园暴力案件造成受害者后果情况(最高法)

数据显示,在2015年至2017年之间,88.74%的校园暴力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伤亡情况。

具体来看,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重伤;38.54%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轻伤;27.94%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轻微伤。

换而言之,每十起校园暴力案件中,九起都会造成受害者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其中,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的案件占比甚至超过了四成。

每十起校园暴力案件,就会有至少一起受害者死于暴力。这样的犯罪惨烈程度,事实上即使是对比社会上成年人的暴力犯罪数据统计中,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根据最高法相关数据,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家庭多存在各种不同因素,留守家庭、离异家庭、流动式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出现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排名前五。

当中国老龄化社会全面来临,各路“专家学者”纷纷振臂高呼中国年青一代父母应该把孩子多生一些,再多生一些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关注过,这些孩子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陪伴、教育和培养,确保其拥有幸福成长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所以我希望伴随着每一部类似《隐秘的角落》这样悬疑犯罪影视作品的热播,观众们都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关于预防违法犯罪与提升防范教育的思考,而不仅仅只是将其当作一部情节跌宕的悬疑“爽剧”。

提升社会公平公众,全面预防违法犯罪,是和谐社会最最前置的基础。

2019全年: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广东篇 丨山东篇 丨 安徽篇 丨 重庆篇 丨 江西篇 丨 各大区GDP对比 丨 城市三十强 丨 城市二十强 丨长江经济带 丨 各省人均收入 丨 各省GDP增速 丨 各省GDP总量 丨 各省GDP实现情况 丨 29省市GDP增速目标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魔幻2020 丨 新型城镇化县城 丨 儿童人口占比 丨 西部大开发20年 丨 一季度河北各市收入 丨 一季度各省财政收入 丨 一季度广东各市GDP 丨 贫困农民月入1073元 丨 一季度城市GDP 丨 长三角机场群 丨 一季度各省GDP 丨 一季度各省收入 丨 杭州地铁补短板 丨 疫情人口管理 丨 合肥徐州地铁建设 丨 北方人迁居长三角 丨 31省市粮食产量 丨 中国城轨城市 丨 佛山GDP过万亿 丨 浏阳花炮 丨 劳动力人年龄37.8岁 丨 徐宿淮盐/连淮高铁

人文:齐鲁区域与山东艺术 丨 南方车站的聚会 丨 广州站 丨 天下九州 丨 最宠游客城市 丨 瑞丽缉毒门户 丨 城镇化犯罪 丨 易错地名 丨 国人离婚率 丨 长江断流 丨 长安十二时辰 丨 宏颜获水 丨 广州红专厂 丨 中国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丨 中学地理课 丨 罪案片石家庄 丨 破冰行动 丨 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