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的掘墓人,二代帝师翁同龢,他为何要借慈禧死整李鸿章?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7期:
慈禧皇太后执意要过六十大寿,还放出话来,谁要让她这个生日过得不舒坦,她就让谁一辈子不舒坦。
果然,第一个让她不舒坦的人出现了,他就是户部尚书阎敬铭,他明确告诉慈禧太后,户部没银子,颐和园工程必须得停,气得慈禧大喊:
“你给我滚!”
阎敬铭也很有骨气,甩甩袖子:
“臣不滚,臣自会走!”
就这样,阎敬铭当场被撸了职,随后慈禧换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兼户部尚书,这下子换李鸿章着急了……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系列7:身为二代帝师的翁同龢,为什么处处跟李鸿章作对,坑死北洋水师?
一、
慈禧一发怒,光绪帝也吓得跪倒在地,他的道行还是太浅,拿着请停修园子的奏折,嘴上说支持修园子,以为能影响慈禧皇太后,他想得太简单了。
而这个阎敬铭,想必也是光绪帝指使他进谏的,希望能让慈禧太后迷途知返,可惜,他还是失策了。所以看到阎敬铭被赶走,他想求情,又不敢的表情,着实可怜。
李莲英还是相当聪明的,一看气氛僵住了,马上喊了一句:
“太后有旨,李鸿章觐见!”
见到李鸿章,慈禧太后的模样才稍微好了一点,互相寒暄之后,李鸿章刻意把话题往养生上提,还讲了自己的三个心得:
第一是,孔圣人说的食不厌精,自己最爱吃清蒸鲈鱼,人送外号李鲈。
第二是,每天清晨要散步,还专门提到是恩师曾国藩给定的早课。
第三是,由于脾气暴躁,所以常做怡情的事,平时浇浇花,弄弄草,养养鸟
李鸿章说这三个心得是有目的的:
先是讲了个自己的笑话,以此阐述别人给自己起外号是无心之举:
“他们也没什么恶意,我也懒得生气。”
以此来劝慈禧,阎敬铭并没有恶意,没有必要生气。
第二条心得,则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是曾国藩的人,这样就避免了自己暗中替阎敬铭说好话,并被打成同党的可能,毕竟曾国藩跟翁同龢有嫌隙。
第三条则是引出本次前来的主要目的,一是把自己的得力部下盛宣怀推荐给慈禧太后,同时通过一只鸟来哄太后欢心,以达到自己要银子的目的。
二、
不过他那点小九九怎么逃得过慈禧太后的眼睛,当然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夸奖他这点事还放在心上。
李鸿章一句:
“太后之事无小事!”
慈禧夸他是忠臣,李鸿章讲翁同龢和阎敬铭都是忠臣,慈禧也就不再跟李鸿章打哑谜了:
“行了,你别拐弯抹角替阎敬铭说话了。”
不管李鸿章怎么陈述北洋水师需要银子,慈禧都不为所动,最后让他找新任户部尚书想办法,而这个新任户部尚书便是翁同龢。
一出门,这俩人就掐起来了,翁同龢先进攻:
你李鸿章经营北洋水师,六年就花了三千多万两银子,号称远东第一水师,既然已经成了最强水师了,为什么还总是要钱?
李鸿章反击:
“翁师傅文章做得好,可于兵事,确实需要历练啊!”
翁师傅满腹经纶,就算是不吃,十年八年的也没事,北洋水师不吃饭可不行啊,翁同龢反问一句:
“中堂上马杀贼,下马也杀贼呀……可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堂这千古之论,那也是章句小楷写成的文章啊!”
李鸿章宣传了二十年的日本威胁论,翁同龢早就听腻了,根本不屑一顾,同时说了一句话:
“那是你北洋的事,你找我干嘛?”
气得李鸿章直骂娘,那么翁同龢为什么要处处跟李鸿章作对呢?
三、
其实他们是有渊源的:
刚才翁同龢提到“中堂上马杀贼,下马也杀贼呀”,这句话是有典故的。这还是很久以前了,洪秀全起义后,攻城略地,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当时是安徽巡抚。是决策接连失误,最后在太平军兵临城下时,丢盔弃甲,竟然弃城逃跑。
曾国藩实在看不下去了,忍无可忍,参了这个翁同书一本,而这份奏折,就是出自李鸿章之手。当时朝廷给翁同书判的是斩立决,消息传到他老爹翁心存耳中,竟然把老头子给活活气死了。
而翁心存此时是同治帝的老师,帝师都被气死了,慈禧太后也就心软了一下,把斩立决改成了流放,翁同书被流放不久就死了,这让翁同龢怀恨在心。
毕竟曾国藩势大,翁同龢无可奈何,但对这个代笔的李鸿章可就不那么客气了。所以,他在剧中说的这句话,就是暗指这件事,不光我翁同龢会做文章,你李鸿章更会做文章,还会杀人呢!
虽然俩人不对付,但毕竟都是朝廷大员,表面上的客气还是得保留的,但操纵舆论,还是很在行的,不要以为现在的人会操纵舆论,那时候的人也会。
翁同龢说李鸿章是:
“宰相合肥天下瘦!”
李鸿章说翁同龢是:
“司农常熟世间芜!”
这两句话也成了晚清有名的对联,说的是李鸿章,李合肥吃肥了,但天下瘦了,翁同龢,瓮常熟吃熟了,而天下荒了。
四、
虽说俩人是个人恩怨,但背后却是两大势力在争斗,可以说李鸿章的背后,是曾国藩那一派,湘军(淮军)派。翁同龢属于保皇派,也是顽固派,虽说在戊戌变法过程中跟慈禧有争斗,但他是慈禧这一边的。
因为两次鸦片战争,让清政府意识到了军事实力的差距,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揭开了大清朝的遮羞布。这种情况下,是曾国藩为首的地方汉族武装,拼命捂住了大清朝的光身,维护了脸面。
但等到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主要矛盾就转移了,慈禧皇太后必然不会容忍眼皮底下有这么一支力量的存在。
李鸿章一手创建北洋水师,当然有清朝廷威慑邻邦的作用,同时也让清朝廷对李鸿章有所忌惮。
这就是翁同龢为什么讲,那是你北洋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因为他们潜意识中就把北洋水师当成了李鸿章的私人部队,一旦被视为了私人部队,朝廷怎么可能还会无限制的投入军费?
清朝廷一方面也指望这些汉人武装维护统治,一方面也要时刻压制他们。所以,动不动就克扣点军费,挪用点军资,要么就打打大将屁股,总之,不让你那么舒服。
实际上,李鸿章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势,也能自己去筹钱,剧中就有他要找外国银行借款的事,但事实上他不能这样做。
如果他这样做了,那就更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北洋水师究竟是你的,还是朝廷的?
所以,面对军舰落后,武器陈旧,弹药不足的情况,他也只能找朝廷要,找慈禧要,而慈禧任命翁同龢任户部尚书,就是告诉他,没钱!
五、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只能尽可能的消减军费,甚至连烧的煤,都用劣质的,导致发动机损害严重,速度更加缓慢。
弹药也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两艘铁甲舰镇远和定远,主炮炮弹仅有3发,打完就没了。甲午海战中,济远号管代方伯谦“临阵脱逃”,后来被斩首了,实际上,事后回想一下,是他主炮打光了。没办法,能伤敌舰的只剩尾炮,他调转船头,是为了用尾炮攻击。
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情况已经不得知了。
这种军费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参战,必然会失败,翁同龢还在火上浇油。你李鸿章建北洋水师,耗费了几千万两银子,号称远东第一的舰队,就这么不堪一击,银子是不是都被你贪污了?
李鸿章也没办法,出战是死,不出战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把剩下的军舰龟缩到威海卫,期待英法来调停战争,于是被日本一锅端了。
翁同龢继续在光绪帝耳边吹风,你李鸿章就是避战,就是怕死,最终逼得李鸿章把陆军也派上去了,同样是惨败。
于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其所率领的淮军也在陆战中被打得七零八落,受了重创,退出了舞台。
大清国内能威胁朝廷的军事力量就此消亡,虽说割地赔款,但慈禧皇太后,想必睡得更香了,毕竟苦的是老百姓,苦不到他皇太后。
而翁同龢不仅没有被怪罪,还成了维新派的领头人物,深受慈禧和光绪帝信任。
当然,也不是给李鸿章洗白,他也有私心在里面,但大清朝腐败至此,各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兵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只是苦了那支北洋舰队,2018年,在大连湾黄海海战旧址附近,打捞上来一艘军舰,它就是“经远号”,在上面还出水了很多步枪子弹壳。这是军舰啊,弹尽粮绝之下,士兵用步枪对射,足可见他们的英勇。
也从侧面说明,北洋水师,确实缺大炮的弹药,呜呼哀哉……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走向共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