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山旮旯中的小城景美人美,还拥有7项国家级非遗,最适合慢游


丹寨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多民族聚居,有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等21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苗族居多,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等七个项目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丹寨,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在这里,它的四季是彩色的,无论春夏秋冬。特别是进入春天后,水墨色的丹寨,色彩就更加的丰富起来。3月末,摄影师有幸进入丹寨,不但感受了“云上丹寨”的多彩和人文魅力,还深刻体会到游览丹寨,千万不能急,一定要慢慢地游,慢慢地去感受这里的美。

首先进入的是“新晋网红”丹寨万达小镇。这个由万达集团出资建设的扶贫项目,位于丹寨东湖旁,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色调古朴,浓缩了少数民族的建筑和各种非遗文化,是一个可以满足你N个愿望的小镇。

据了解,万达小镇于2016年5月1日开工建设,2017年7月3日正式运营,在1年的时间里游客量就突破了550万大关,在中国特色小镇影响力排名中异军突起。图为小镇上富有特色的建筑和悠闲的游客。

离开万达小镇,我们驱车来到丹寨县南皋乡。南皋乡的石桥村和大簸箕苗寨近年来受到游客欢迎,因为石桥村的手工造纸传统工艺保存完好,被称为我国现存的“活化石”,而大簸箕苗寨则景色秀丽、民风淳朴、苗族风情浓郁。两地相距不远,从一地到另一地,几分钟车程就可达到。图为山水秀美的石桥村。

石桥村居住着250户苗族人家,以造纸为生的就高达40余户,是个名副其实的造纸村。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后汉书·蔡伦传》已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然而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却记载很少,但在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 图为在一个山洞旁的白皮纸作坊里,一名小伙子正在抄纸。

石桥村古法造纸以构树皮为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有10多道工序,成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两种。其中彩色纸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产品。你可以使用它进行创作,也可以单独把它当成艺术品。图为石桥村一家造纸作坊内摆放的待售彩色纸。

大簸箕苗寨因为村寨的形状像半边的簸箕而得名。寨门前有一条河,叫南皋河,据说簸箕寨的先民们最早就是顺着这条河来到簸箕寨的,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目前,寨子里还居住着92户人家。图为寨子里一座栏杆式的吊脚楼。

吊脚楼里居住着一户苗族人家,经过同意后,我们进入楼内。只见这家的儿媳妇和两个姐妹正在整理传统服装,准备外出去亲戚家参加一个婚礼。据了解,苗族人对节日、婚礼十分重视,参加时都要穿上盛装,以示隆重。

苗族蜡染作为国家级非遗,不探访一下必定会留下遗憾。第三天,我们一行来到了丹寨蜡染的发源地之一排莫村。苗族蜡染历史久远,早在秦汉时代,苗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他们与世隔绝,乡民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延续着生命的意义,古老的蜡染技艺也随之完整的保留下来,被海内外公认的“东方第一染”。图为一家蜡染作坊内展示的蜡染作品。

在排莫村的蜡染第一家作坊中,73岁的王奶奶正在用蜡汁在一块布料上作画。若非亲眼所见,恐怕很难相信,画布上精美的花鸟动物,竟然是这些老艺人们在没有草稿、没有圆规尺子的辅助下,以铜刀作笔,以蜂蜡为墨,在素色的手织布上信手拈来。

苗族人以鸟为图腾之一,养鸟也是苗族人最普及的生活方式。与万达小镇毗邻的卡拉村就以制作鸟笼而闻名,有着“中国鸟笼艺术之乡”的美誉,编制鸟笼的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卡拉村只有百来户人家,原本是个贫困村,因为制作鸟笼和开办农家乐,村民户均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一跃成为当地知名的富裕村。图为村民在编织鸟笼。

因为村寨多居深山,初来此地的苗族先民们为繁衍生息,在山坡斜地开垦出来一片片的梯田来种植庄稼。高要梯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高要梯田位于龙泉镇高要村,一千多亩梯田顺着山势,层层叠叠,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山脚,如同一条条美丽的苗家腰带,装点着雄浑的大山。

除了美景和非遗文化,丹寨的茶叶也很有名,目前被命名为“丹红”和“丹绿”。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4月,丹寨创新推出了一个扶贫茶园,这个广受好评的精准扶贫项目,是通过全国民众的自愿在线认领,可以一对一地帮助丹寨贫困户直接实现脱贫。认领者除了帮助当地茶农,还能亲临管理并得到相应的绿色环保茶叶,可谓一举多得。图为当地茶农在扶贫茶园采摘明前新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