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娘用麦秸做这种生活用具,样子不好看,城里人想要却买不到
农村有很多看似没什么用的东西,在老百姓的巧手运作下,都能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麦秸秆,以前手工割麦后会被当做牲畜冬天的饲料或者生火做饭的柴火处理,现在更是被收割机直接打碎在田间化作肥料。在晋南农村,有一些勤快、节俭的大娘,却把看似无用的麦秸秆做成蒸馍用的篦子。据说,用这种篦子铺在笼屉上,蒸出的馍馍麦香味浓郁,所以一些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进城后,想用这种篦子却很难买到。
近日正是山西芮城麦收的繁忙时节,摄影师在采风途中恰好遇到一位姓姚的62岁大娘,正坐在农家小院内,用从麦田中挑选出的秸秆制作蒸馍篦子。大娘说,现在收麦子都用收割机了,找这些麦秸秆可是费了劲了。
“以前麦子都用镰刀割,麦秸秆保留比较完整,找些硬实的出来很方便,现在必须提前跑到麦田里去找,然后一把把的割回来,要是找晚了,收割机一进地,想找都没了。”姚大娘熟练地用针穿过一根根秸秆,用线将它们串起来。
姚大娘说,做篦子的麦秸秆要求粗细均匀、硬实,不能有折断和压扁的痕迹,这样才能经久耐用。制作前,需要剪掉麦穗和麦根,晾晒一两天后把秸秆外面的一层包衣剥掉,露出黄白色的内芯。图为大娘从麦地里挑选回家后正在晾晒的麦秸秆。
“做这个东西也不费劲,没啥技巧,只要有时间就行。现在家里就我和老汉俩人,孩子们成家的成家,上班的上班,都交待了,加上现在收麦又省劲,所以我闲着的时候多,做这个也是没事找点事干。”姚大娘说。
图为姚大娘将串起来的秸秆拿起来准备铺到一个笼屉金属篦子上。她介绍,现在家里人少,锅也小,做的篦子都不大,直接比划着做省事,以前的大锅,需要先画个样才行。
姚大娘将一个基本缝制好的篦子在笼屉上比划好,用剪刀把周边多余的麦秸秆全部剪掉,一个圆形的篦子就基本做成了。
“做这样的一个篦子大约半个小时就能做好。”姚大娘介绍,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会干农活的都不多了,像这种做篦子的老手艺更没人愿意学,“年轻人都向往新鲜的、时尚的东西,这种土得掉渣、又不好看的东西,他们都不喜欢用。”
“别看这种篦子样子不好,却是纯天然的,蒸出的馍不粘锅,香味还浓得很,比城里卖的馍好吃多了,你们城里人想用还不一定买得到呢。”姚大娘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