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井店的“井”
竟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原创 爱旅游的寒江 涉县周边游2020-12
我亲眼见过的古井中水量最大的井,数河岸边上三爷爷家堂屋地下的那眼井。上世纪八十年代,三爷爷家拆了土坯的五间主房,盖水泥砖木结构的楼房。拆房子时为图省事,就将五间房的土坯、房土及废弃砖石,一鼓脑儿全填在房子中的古井里,反正这眼井上百年没人用了。我压根儿就不知道原来三爷爷炕沿儿根下有这么深的一口井。古井填平了,塌实几天,就能在上边盖楼房了。但第二天早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酷暑难耐的夏天,姥姥家门口的大桃树把井台遮了个严严实实。深井中升腾上来的水蒸气,从石缝中透出来阵阵凉意。这里就是我和姥爷祖孙俩的天然空调房。躺在光滑的石板上,听着井里哗啦啦的水流声,我说:“姥爷,水桶掉井里,水会冲走吗?”姥爷肯定地说:“会的,没拴牢丢井里的水桶,从没捞上来过!”姥爷告诉我,因为这个井里的水特别大,所以就把它建成了特殊的大口井,在特别干旱的灾荒年才能用到。在饿死人的大旱之年,周边十里八乡的人家都断了水源,都要到这里来担水,就连三十里外的王金庄,也赶着毛驴,排队来这里驮水。打水的人多,在大井口上,十几个水桶同时拔水,人挤人的,几乎是在抢救命水呀!井绳磨井沿也就成了常事。估计汉语学家们也不会料到,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这口井真是个救命的井,不管多少人打水,都会让你满载而归,从来没有干涸过。天啊!这还是一个人工挖凿的土井吗?简直就是一条地下河,真比得上现代机井了!后来,三线建设的时候,401、402厂正是在大口井的边上,钻出了我们村的第一眼机井。
三
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