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莫雷!三无一有让心理学全国前三,努力直到无能为力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华师莫雷教授
以“尽人事以观天命”精神
40年来从不停止前行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今年11月初,在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华师心理学院莫雷教授荣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该奖项是中国心理学会授予心理学家的最高荣誉,也是对莫雷数十年教学科研生涯的肯定。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心理学科在莫雷与众师生的努力下成为排名前10%的一级学科(A )。“排名只是在特定时空,特定评估体系下的产物,要客观地看待它。”莫雷对此保持着“居安思危”的态度,他在纸上描了一个“赢”字——最上面是“亡”字:“赢,就是不被灭亡嘛。”
40年来,莫雷从来没有停下前行的步伐,以“尽人事以观天命”作座右铭,在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中调整自己,始终做不懈努力的奋斗者。
“尽人事以观天命”
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作为“老三届”学生,莫雷重新得到读大学的机会。这是第一年恢复高考,十年间被迫辍学的学生都来参加考试,入学竞争极大。
放榜那天,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华师录取名单时,莫雷觉得“整个人的身子都好像浮在天空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路是怎么走到家门的都感觉不到。”
后排右五为莫雷
入学后,身边同学的学习风气给莫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大家在食堂排队打饭时,都拿着单词本背诵,学校组织看电影,还要先看看其他同学去不去,总生怕别人比自己学多了一点点。回想起当时,莫雷总不由得感叹,“我们整个1977级的学习风气都很好,现在也看不到这样的了。”
前排左四为莫雷
莫雷在教育系读本科,原本准备考研的方向是“中国古代教育史”。然而,就在距离考试只有半年时,他被告知教育系名额压缩,硕士生要到明年才进行招生。
当时,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观念:心理学是一门很新的学科,年轻的学生才比较容易学习。莫雷已经二十七岁了,为了考研,他只能改变兴趣,改考心理学。那一年只有四个人考上心理学研究生,莫雷以超越第二名20多分的成绩被录取。后来,他又成为华师心理学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莫雷接受博士答辩
回顾与心理学结缘的这一段经历,莫雷坦言自己“大学的时候不是太喜欢心理学”,但一学心理学,就开始努力喜欢心理学。他说:“一个人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兴趣,要瞄准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说我要做、学那一科的目标,而是说无论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要在这个领域做好。我努力把目前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不一定是客观最好,而是以我的能力做到最好,就是‘尽人事’。我尽了努力,但是我能不能够做得最出色,客观阐释得最好的,那得是‘观天命’。”
他也时常拿自己的这一段经历来教育一些难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学生:“你看我转了好多转,这么大调整,从教育学跳到心理学,也没见我完了。人一旦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他要改变自己。”
从莫雷知道华师心理学
从做研究生到指导研究生,莫雷有自己的科学研究 “三个一”:读懂一篇文章,构思一个研究,发表一篇文章。这就是要知道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的研究前沿在做什么。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个前沿研究中没有做好的,或者还可以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完成。这样,才可以保持一个人的研究处在国际前沿上。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研究思路,莫雷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在他博士论文写作期间,他从能力研究的方法入手,探讨语文阅读能力的结构问题。为了采集关于“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样本数据,他走遍了全广州的中小学,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早上煮上一锅粥,从早吃到晚。
凭借着毕业论文中研究的创新点,莫雷在1990年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他把博士论文的成果进行延伸,形成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专著。于是在1999年他获得了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一等奖。
后来,莫雷继续深入研究,把作为更靠近文科的阅读能力培养转为用于加工的观点和认知心理学观点,把过程整合成系列研究和系列论文,由此再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奖的一等奖。
此后,莫雷又把整个阅读过程和机制,包括西方的整个阅读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阅读过程的双加工理论,写成由一百多篇论文、几十篇研究报告构成的专著。这一研究成果使他获得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也是华师第一次在此奖项中获得一等奖。
当时,国内心理学界隐隐有北强南弱的趋势。莫雷的研究逐渐引起关注和称赞,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心理学学者也戏称:“是从知道莫雷,再知道华师心理学的。”
除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的理念,这些辉煌的成绩背后,是他为科研牺牲的无数休息时间,也是他自己总结的“三无一有”名言:无周末、无节日、无假期,则有所成就。
莫雷把一年之中包括周末在内的所有节假日计算了一遍,约176天。如果一个人把一年内超过一半的时间都用于休闲,除了天才,哪里还能指望在研究上有所成就呢?“要做成功的事情,都要有一定的代价。所以,当要做学术时,我就可能要牺牲一些悠闲的时间。”莫雷说。
对于后辈如何做科研,莫雷也有着期待。今年9月,在新教师入职仪式上,莫雷也用四句话与大家共勉:“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农民工那样劳作。努力到无能为力,奋斗到感动自己。”
“散步教学法”
杨同学从研一开始接触莫雷老师,一开始以为像莫雷老师这种学术大咖,会很难相处,然而在接触后她发现莫雷老师十分平易近人,虽然对学术要求高,但并不会苛刻,在为人处世上给了她很多启发。有时候实验结果不好,杨同学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路了,这时,莫雷都会尽量给她排忧解难,“散步时会聊很多,学术上生活上的都有,那个时候感到老师人真的很好。”
杨同学提到的“散步”,是莫雷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在莫雷的办公室门口贴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17:30后散步锻炼,所有公事暂停,请谅解。
从五点半开始去学校操场散步是莫雷长期养成的习惯,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放松身心。他总是带着学生一起散步,被大家戏称为“散步教学法”。在散步时,学生向他汇报文献,畅谈日常,莫雷会根据学生目前的研究进度给予提示和指导,学生也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思路。
研三学生王圣说:“莫老师其实是个很幽默的人,有时候也有几分孩子气,每天下午差不多时间,老师就会说,‘我五分钟后要散步,谁要散步的话就快下来。’走到门口还会走回来说,‘我不是说一定要你们跟我散步,我不用你们陪我,我一个人散得很快乐。’在散步时,如果有个球过来,老师就不理我们了,立马飞奔过去,一脚踹回去。”
莫雷和学生一起散步
王圣刚开始与老师一起散步时也很忐忑,第一次自己看文献,王圣不敢脱稿,拿着做满笔记的文稿就去了,同老师交谈时磕磕巴巴的,问题也回答得不好。“老师就跟我说,你没看文献吗?我把笔记给老师看,老师就说你没看懂文献。”王圣回忆道,“后来开会老师又勉励我,当时蛮感动的。”
在学术研究上,莫雷是他们的引路人;在生活中,他却如同一位可爱的长辈。博一学生刘同学说,莫老师还很关心学生们是否有对象,“有对象才能安心做研究嘛!”杨同学也说:“莫老师十分时髦,喜欢接受新事物。他会用一些支付宝、淘宝之类的app,并且学习能力超强,微信安装两三天,就已经6得飞起。莫老师还喜欢看一些历史、武侠类的电视剧。”
团队里的崔同学觉得莫老师很“宠”他们:“有一次一位北方的同学问老师黄皮是什么,第二天莫老师就带来一大袋黄皮给我们吃。每次过节,莫老师都会带好吃的给我们。虽然莫老师有‘三无一有’的提议,但当我们放假不回家时,莫老师还是希望给我们家的感觉。”
心理学:从基础走向运用
从入学华师至今,已有四十个年头。在这四十年中,莫雷见证了华师心理学的一路发展。
莫雷和同事们在讨论问题
莫雷将华师心理学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的博士生导师阮镜清争取到了第一个教育学心理学博士点;第二个阶段是心理学院在2000年获批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这是华师第一个具有博士点的学院;第三个阶段是心理学科被列入了国家重点学科,这时心理学科建设已接近一级水平;第四个阶段就是2010年以后,心理学科发展建设逐渐进入了国家的前列,2018年正式进入了国家的第一层次。
莫雷回忆道,当时我们是全国第五个建心理学系的,我们很自豪。现在看来,那并不值得骄傲。当时中国就只有五个心理学,证明这个学科是非常弱的弱势学科,是可有可无的。九十年代以来,心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教育部1999年正式发文,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心理学通向社会应用的大门,这时研究心理学的人数以几何级数增加。心理学的研究水平、被试服务水平都不断提高,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已成为国家的重大需求,社会上下都意识到维护国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发展心理学成为社会的共识。
莫雷的研究也慢慢从理论心理学走向应用心理学,真正实现心理学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心理学科迅速组织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在莫雷的带领下,前往汶川一线灾区,连续建立4个工作站,派出23批300多人次参与援助工作,这一坚持就是5年。在艰难困苦下摸索,对一批又一批灾后青少年进行心理援助辅导,帮扶天灾面前的脆弱心灵,产生重大社会反响,团队发表的不少研究报告和系列丛书影响深远。
一切源于家国情怀
莫雷其实是心理学院教师团队的一个缩影。“三无一有”由莫雷提出,逐渐被整个团队所追随,由此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心理学院上下一心,勤恳钻研,在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心理学科跻身第二,排在北京大学之前北京师范大学之后。
从数据上看,华师心理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没有的资源和平台优势,也有像莫雷老师这样的顶尖学者带头,国内论文发表众多,但相对于其他顶尖高校,华师心理学的高端人才基数小,国际论文发表方面较弱,在整体评估中能名列第二实属不易,这也要归功于心理学院优秀的教师团队。
去年,以莫雷为负责人的“心理学科教师团队”获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这也是目前全国心理学界唯一一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莫雷说:“作为一个团队整体,我们只是华师心理学科的代表,但我们代表的是心理学科所有老师。”这支优秀教师队伍的团队精神是爱国、勤奋、合作、创新,家国情怀是团队的基础。
“我们是大方向的团队,一定要有一种精神力量和目标,这个目标不仅仅是个人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我发表文章的目标。要为国家、为民族、为科学事业做一些贡献,这才是我们真正强有力的目标。”在这种动力和良好氛围下,这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在学术、科研、教学及社会服务上均取得不俗成就,获得一致好评。
“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却是一个奋斗者,沿着自己的理想始终做不懈努力的奋斗者。”莫雷说,“我愿意一辈子从事心理学研究。”
团队成员介绍
张卫教授,1993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现为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外省来川抗震救灾服务优秀志愿者。
郑希付教授,2000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现为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国家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何先友教授,1999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现为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特聘教授。
范方教授,2008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现为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特聘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王穗苹教授,2000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现为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特聘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
王瑞明教授,2006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现为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广东省首届青年文化英才,广东省首批青年珠江学者。
陈骐教授,2009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现为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特聘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
陈琦教授,2013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任教,现为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首批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
刘学兰教授,1994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现为心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华南师大第三届、第四届“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
攸佳宁副教授,2012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任教,现为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南非第30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新兴心理学家”称号。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莫雷教授让人肃然起敬
他的精神影响着
一代代华师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