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墓
阿炳墓
来无锡之前,就知道无锡有个大名人就是阿炳,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名闻遐迩。前面所发介绍惠山的博文,有博友水原老兄的回复还询问我去了阿炳墓没有?因此,到了惠山的锡惠公园,肯定要瞻仰一下这位大名人的墓。否则,会留下遗憾。
从惠山古镇出来,就这样一路问着,进了锡惠胜境的景区。起先我们几乎找不到它,按照路牌所指的墓址,还是一头的雾水,找了半天还是找不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公园看到几位无锡当地人在锡惠公园锻炼,见有一位老人坐在路边歇息,便向他问路。老人看了我一眼,回首指了指,说,这不就是,原来墓就在这里不远。踏着阶梯通道,拾级而上数十米,就来到阿炳墓前。一进来感觉这个墓与后来在无锡中央公园看到的阿炳纪念馆(故居)就差的远了。只有一个阿炳的演奏雕塑,感觉比较简陋,甚至我觉得和在上海松江的天体雕塑园的阿炳塑像相比,都列略显寒酸。在松江的天体园,游人走近就有《二泉映月》的旋律响起,我觉得,锡惠公园应该学习上海松江的天体园,装一个感应音乐播放设备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情景和氛围就上了一个档次了,毕竟是有声了。要说介绍阿炳的故居,当然这只是后话,我随后也会专门撰写博文来说参观阿炳纪念馆之后的体会的。
据记载,阿炳于1950年12月病逝,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墙为黄石砌筑,状如音乐台。墙正中嵌有一通高约一人的深色花岗岩碑,镌刻“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之墓”12个字,竖排阴文。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碑文是当年为阿炳录音者、已故著名音乐史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先生所书。这位杨荫浏先生是钱钟书夫人杨绛的叔父。
墓左前方有阿炳青铜雕像,高1.9米,重1吨,由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创作。原安放在附近树林中,现被草草移置于墓前。令人痛心的是铜像上伴随阿炳一生的二胡的琴弓和琴弦不知被谁弄断,不知所踪,有好心的游客在原位置放了根树枝代替。
钱绍武曾与阿炳有过一段特殊机缘。钱绍武幼年与阿炳同住在一个大院——无锡图书馆路37号。钱家住二层楼,阿炳住在另一端的灶壁间。钱绍武的祖母是眼科大夫,阿炳是穷叫花子,好心的祖母经常免费给他治眼睛。钱绍武看见过阿炳的眼睛。正因为见过,塑造起来就很难。阿炳方方的脸特别瘦,因为他又得了花柳病,那眼睛完全腐烂了。
据钱绍武介绍:“那么他一般都是戴个墨镜,所以人家也看不见他的眼睛。他戴着墨镜特别像特务,戴个礼帽。所以我在开始做的时候,我就想这种都是次要的,把他塑一个比较好看一点的形象,一个音乐家的感觉,受折磨的音乐家的感觉,就干脆就没戴眼镜,把眼睛做得感觉上是瞎子,但是也有眼睛的。就是第一稿的这个样子。但是后来感觉到,你说了是阿炳人家都相信是阿炳,但实际上这都是美化了,大大的美化。后来作了修改,干脆就不刻画脸,就用他的姿态,他的那个受尽折磨那种凄风苦雨、沿着无锡的大街小巷在拉琴。现在这个阿炳像的背影成为塑像的正面,阿炳的面部也变得非常模糊。”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名闻天下,这首二胡名曲也有很多传奇。据说曾有日本游人来此,跪在阿炳的墓前,非常虔诚的播放《二泉》,留着眼泪用现在的话说,是阿炳的铁杆粉丝。说明了音乐是无国界的,好的音乐全世界的人都爱听。《二泉》这首曲子还曾被灌注唱片,代表地球人用飞船发往外星。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美妙旋律,就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阿炳是典型的惠山人,在人杰地灵的无锡,出一个这样的音乐家应该是不足为奇的。正因为山青水秀的无锡有了阿炳,惠山才诞生了著名的《二泉映月》。阿炳平生创作了700多首作品,留存于世仅6首(二胡曲、琵琶曲各3首)。阿炳的原始录音现在不容易听到了,我们听到的多是闵慧芬等名家的演奏,还有改编的民乐合奏或管弦乐曲。我很喜欢合奏的。合奏和声丰满、层次清晰、音色多样,过分的精致、繁复的修饰,像景泰蓝,或者晚清妇女服饰上的镶边,显得非常大气。还好,当年小泽征尔聆听《二泉》,是中央音乐学院年轻的姜建华用一件二胡演奏的,没有任何伴奏和乐队,人即是琴,琴即是人,人琴合一。不像现在,用现代乐队演奏,场面大气恢弘,让人感到震撼。
图1
图3
图4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