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
1928年的井冈山上,每一张表情都是欢天喜地的。毛泽东同志的双手和朱德同志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两股革命力量抱成的团,一个代表着工人阶级,是锤头的化身;一个代表着农民阶级,是镰刀的化身。他们合在一起,就是工农联盟。这样的合作,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中国革命未来胜利的种子。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支队伍会师了,署名:红军。可是敌人呢?还是像那甩不掉的狗尾巴,在井冈山下对红军虎视眈眈。
井冈山缺吃少穿,敌人妄想把红军困死、饿死在山上。粮食和子弹一样重要。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让敌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井冈山需要储备更多的粮食,但粮食不可能从天而降。红军要经常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到茅坪,这一来一回有五六十里地的光景。除了山高,就是路陡。红军不怕山高,路陡又有何妨?因为不容易走,所以红军更要去走一走。这一走,就是量天的尺度。这一走,就是伟大的气魄。
挑粮需要征集志愿者。战士们争先恐后,谁的思想都不愿意低人一头。朱德同志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受母亲的影响,在热爱劳动中不断地历练和成长。这样的挑粮行动,朱德同志当然不会选择靠边站。他身先士卒,让草鞋、斗笠与粮食并肩战斗。战士们下山,他也下山。战士们爬山,他也爬山。在山上和山下,到处都有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身影。但朱德同志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军长,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一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约40斤),他就仿佛年轻了许多,脚下生风,比士兵走得还有劲儿。就这样,朱德同志白天在汗水中挑粮,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研究如何打仗。战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一个叫朱良才的战士,就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朱良才,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军中良才”,后来断臂沙场,是开国上将。
谁曾想,朱德同志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又找来了一根扁担。为了防止扁担丢失,他还特意在扁担上写下了“朱德记”三个字。这次第,就好比是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名字似的。这是朱德的扁担。如此一来,扁担和朱德同志就再也不会玩“捉迷藏”的游戏了。
同志们看到了,都感动不已,情不自禁地在心里为朱德同志竖立起了大拇指。就是这样的大拇指,让红军战天斗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