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荣: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五)
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遗迹(5)
图文/王小荣
旧时,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民间宗教信仰十分盛行。这是一种流行几千年的信仰,正由于这个原因,除了有如大观的云台山、仙临的红岩山这些的佛、道名胜外,各地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许多庙子道观还有什么什么庵之类的,甚至路边、河道边等等都建有小型的土地庙、观音庙之类的建筑。
2018年11月,本人随徒步队从观斗村到留宾的路上,经过一个山嘴时,看见路旁边就修有一个“牛王寺”。据该寺石壁上的石刻记载,这牛王寺修建于嘉庆六年,是捐资修建的。说是一座寺,其实就是在山嘴的石壁按那个岩腔修了一点建筑,是一个十分简易的庙。
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从几个层面上记载了县境内有名的寺观庵。一是反映在县城全局图上的县城及城郊的寺庙道观,二是反映在南溪县全域图上的,县境内比较大的寺庙道观。三是记载于专门的《祠庙》、《寺观》条中的,四是反映在《艺文志》的诗词、记等作品中记载的寺庙道观。从这几个层面相互印证、补充,南溪县境内有大大小小寺庙道观庵近上百所,如果加上那些名气不大的、山嘴上、河道边和路边供奉的土地庙、观音庙及前面所说的“牛王寺”那样的小庙庙,估计应该有好几百个。
旧时南溪县城有大型寺庙32座,并沿着长江顺江分几排排列着,这一布局在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县城全局图上就看出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虽然庙宫观有些变化,但这一总体布局一直延续到解放。
在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县全域图上,标明的县城及全县寺庙(庵、观)共有49座。江南有石牛寺、毗卢寺、普照寺、皇楚寺、寒莲寺、鹦嘴寺、外毗卢寺、峰顶寺、吴天观、凤鸣寺。江北有川主庙(东门外)、观音阁、龙腾寺、玉皇观、留宾寺、东岩寺、凌云寺、白云寺、仙临寺、开元寺、铁峰寺、永峰寺、天宫庵、云台寺、万松庵、集庆寺、宝宁寺、联云寺。
县城中第一排从东到西有烈女寺、天后宫、南华宫、奎星阁、万寿宫、三皇宫、武侯寺、城隍庙、火神庙、东文昌宫、万寿寺、龙王庙、三清宫、西文昌宫、广福寺、鲁班庙,第三排有从东到西有祖师殿、禹王宫、武庙。最西城外还有镇江庙,在凤翔门外还有一座圣庙(即孔庙就是文庙)。书中还记载,在当时县衙大门外的东边还有一座“衙神祠”,与县衙大门西边的县监狱门外的“申明亭”相对。
在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祠庙》中所列的寺(观、庵)庙中,有些并没有反映在该书县城全图中。“关帝庙”在县城内北,就是“武庙”。老百姓口中说的,武庙供关帝,文庙供孔子。关帝与孔子一文一武,历来都是各朝代供奉祭祀的重要人物。县城的关帝庙,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清康熙六十年县令崔光仪重建,雍正十三年县令李闾权增修。“文昌庙”有二,一在县城桂花街,就是“东文昌宫”,一在县城西大街,是为“西文昌宫”。“奎星阁”是供奉文曲星的地方,原位置在今天的文明门到老一中的第一个十字街口,嘉庆八年重建,现早已经毁。“城隍庙”在县城东大街,清初时修建,康熙十年补修,嘉庆八年县命令张仲芳重建。在城隍庙内的西边,还建有“昭忠祠”一座。“东狱庙”在县城北二里的瑞云山上,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在清朝时多次增修,1965年划给南山厂修建厂房,全毁。
另有一座“東嶽庙”在李庄。“龙王庙”位于县城中大街,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上说“即旧学宫地”,由当时的知县胡之富改建,“增修大厅乐楼山门及后房二层”。“烈女祠”在县城内,始建于明朝,明嘉靖年间重建,后来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乾隆五十六年县令翁霔霖捐廉更修,栽花栽竹,把它搞得更像一个花园式的,供奉汉烈女黄帛及县内孝女节妇共计十五位。“蔡翁庙” 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建,地址在县城南的广福寺内。
“于公庙”修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位置在“县城东南隔江八里”。“陈公庙”在县南六十里,“有上中下三庙,庙内书陈公土主忠立威武大王”。“按《通志》载陈立,临邛人。汉成帝时为牂牁太守,讨平夜郎夷郎王,因立纳贡后僰夷叛,复命立镇之,蛮夷畏服。今马湖府诸处皆立庙祀之。又载,南溪有顺利祠祀牂牁太守陈立,今顺利祠无考,疑陈公庙即此”。“火神庙”在县城东大街,“即古锡禄寺旧址,清初改建,县令德明重修”。“武侯祠”在县城东门外,建于宋庆历年间。清康熙五十七年重修。“真武宫”在县城棕林街,县令廖凤岐建于明崇祯十一年,清朝时多次培修。“川主庙”有二座,一是在县城西五里的铁柱山,就是现在川主庙;一在县城东五里的九龙滩岸边,现在早已不存在。另外还在县城西门外半里有“社稷坛”、二里外有“先农坛”,县东门外一里有“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山川》“凤鸣山”一条中,记载说凤鸣山在县城西七十里,山上有“明建有凤鸣寺”的记载,还说牟志蘷作有记。
在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寺观》里,记载了当时全县的寺观有65座。“万寿寺”位于城中大街,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在明嘉靖中重建。“广福寺”位于城西大街,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在明嘉靖中重建。位于城南顺城街的“天后宫”即是“福建会馆”、“万寿宫”即为“江西会馆”、“南华宫”即为“广东会馆”及位于城北水池街“禹王宫”也就是“湖北会馆”,都是建于清雍正年间。贵州会馆也就是“荣禄宫”建于清乾隆年间,位置在城南锦江门内。桂花街的“三元宫”建于明崇祯年间。县城西大街的“三清殿”建于明崇祯年间。“鲁班庙”在城西门内。在城南广福门内的“三皇宫”,建于清乾隆四十年。“药王庙”在城北街武庙旁边。
县城东三里的 “龙腾寺”,也就是“龙庆寺”,建于唐宋,历元、明多次增修。县东三里还有“玉皇观”,建于明朝。县东五里的“观音阁”,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县东十里有“普惠寺”。在县城西关外有“三教堂”,乾隆四十七年知县楚维荣重建。位于县城东北隅的“观音寺”,建于明隆庆五年。城西五里的“桂溪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县城西十里有一座“万松庵”和一座建于明朝的“旋螺殿”。县西四十里有“罗龙寺”。县城西北方离县四十里的有建于明朝的“积庆寺”(集庆寺)。县城西北四十五里的“龙王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因正殿后有一个丈余宽的石洞,传说洞中有龙,因此得名“龙王寺”。
在县城的北二十里,幞头山有“幞头寺”。“望水寺”位于县城东北二十里。县城东三十里的留宾,有建于明正统元年的“留宾寺”。“凌云寺”和“白云寺”位于县城东北五十里。县城西六十里有“朝阳洞”、六十五里有“朝阳庵”。“仙临寺”位于县城东北三十里,建于明嘉靖元年。县城东北的“圆觉寺”建于明洪武年间。县北三十里的“开元寺”,建于明正德十五年。县城北四十五里的“清香寺”,建于明宏化初。“万佛寺”位于县城北四十五里,建于明宏化初。县城北七十里的铁峰山有“石鼓寺”,而“侯家寺”中原有侯良柱碑记,在嘉庆之前早已失去踪迹。县城北观音铺的“天宫庵”,明万历四十六年由侯良柱重建,当时邑令写有记,嘉庆年前早已经毁。
县城南面,“昊天观”建于明天启二年,位于县城南八十里。县城南六十里的“楚皇寺”,原名是“龙岩寺”,建于明洪武二年。离县城七十里的“龙船寺”,建于明洪武元年,寺内有铁柱一根,相传是仙人留下的。“龙船寺”后面还有一座“峰顶寺”,建于清雍正五年,其山形耸立。县南六十里的“高峰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而“云顶寺”则有两处,一处在县城南六十里,清雍正三年重建;一处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建于明朝。
“普照寺”位于县城南六十里,清康熙十五年重建。建于宋时的“鹦嘴寺”位于县城南三十里。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寒蓬寺”,位于县城南三十里。“洞真观”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位于城南三十五里。县城南四十里的“苏家观”,建于明宏化年间。城南五十里的“万年寺”,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岱宗庙”位于县城南五里,明嘉靖年间重建。 “石牛寺” 位于县南二十里的石牛山。县南十五里的二郎山有“二郎庙”。县南十五里与长宁相界的“水流寺”,建于明嘉靖年间。
县城北三十里有“永峰寺”。“毗卢寺”位于县城南二十五里,建于明洪武二年。“东狱庙”位于县城西李庄镇,始建于明朝,历正德、嘉靖、万历重建。“慧光寺”位于县城西李庄镇,始建于明朝。“土主庙”位于县城西李庄镇,始建于明朝。“白花寺”位于县城北十五里。“地藏寺”在护国山,县南一百二十里,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刘郭二将军征珙戎夷冠驻兵于此”。县城西南八十里有“崇善寺”。县城北八十里的“联云寺”,建于明泰昌元年,康熙六十年知县王硕辅重建。
“资圣院”只见于旧志书上有记载,但无法考证位置、修建的年代。《南溪县志·古迹》还有一条“黄山谷悟轩石刻:旧志有南溪资圣院,今缺考”的记载。
另外,在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艺文志》中,记录于各种诗文碑记中的古寺,除了开元寺、仙临寺、白云寺等外,还有一些除了前面所说的那些寺观以外的如“西林寺”“南岩寺”“正觉寺”等等,这些寺观有可能是后来名称改了,在后来的记录中是新寺观名,也有可能是新建的,没发考证。但寺的所在地是准确,如僧三仁山居诗《梅溪桥铁峰山圆觉寺诗》、《过南岩寺诗》、《西林寺诗》中的圆觉寺位置在梅溪桥铁峰山、南岩寺“西岭南岩南岭东,一溪纡曲小桥通”,西林寺“西郊散玩日迟迟,步寺攀箩拂柳枝”都道明了寺观的位置。还有位于现在仙临镇石公永丰村的龙会寺,该寺处于我县境内海拨最高(592米)的龙会寺山上。林丰乡五条沟景区的四觉寺、云灵寺,这两座寺庙都毁于破四旧时期。总之,旧时,大大小小的、有名的无名的寺观庵及一些家族的祠堂遍布南溪县境内各个角落。
还有一些寺庙随着时代的进步改了,如药王庙,就位于在县招待所位置,就是现在的九龙宾馆位置,药王庙后面是火药局,当时有一个火药仓库(武器库),以前那个巷子名叫药王巷,后来改为迎宾巷。县城东门原石油公司宿舍旁边还有一个“小东门”的城门,旁边有一个老百姓称为“叫化营”的地方,那是以前讨饭的叫花子集中的地方。现在这些地名都不用了。
这些寺观庵及一些家族祠堂,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有许多都被挪用,特别是用来作办学校用。
在清朝后期,废旧学推行新学,政府就将当地的寺庙道观包括一些家族的祠堂都被改为学堂,于是出现了菩萨、三清圣人与学生共处一堂 ,一起读圣贤书的风景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下来。
据我手中现有的资料,旧时的寺庙观及一些家庭的祠堂改作学校的就有许多 。1911年2月,在宋家山观音庙办第十二区区立初级小学,留宾的马村庙设第二区区立初级小学。1913年县立女子小学校设在中城镇的烈女祠,同年2月第十七区区立第一、二初级小学分别
设在李端场的东山寺和流觞寺。1914年四川省立第三中学校设在县城的顺城街广东会馆(即南华宫),后来遭到南溪的前清举人、秀才们的坚决反对,学校被迫迁到了江安。1915年2月第十七区区立第三初级小学设在李端场的颜家庙。1919年1月第三区区立第五初级小学设在长兴场的凌云寺,2月办的第三区区立第四初级小学设在长兴场的天会寺,第三区区立第三初级小学设在长兴场的中华寺,第十四区区立第一初级小学设在李庄镇的伏虎寺。1921年县立女子小学迁到西文昌宫,就是现在的前进小学校本部校址。1929年2月私立两湖小学建在县城三元街的禹王宫。就是原川剧团旁边。
1931年县长叶书麟根据上级要求,在县城境内设置城、镇幼儿园各一所,将三元街的张爷庙改建为中城镇幼儿园。1931年2月创办南溪私立桂圃初级小学时,校址选中了桂溪寺,后来迁到县城西郊的公园旁边,上世纪90年代时扩建学校,桂溪寺才被全面拆除。1935年私立益德小学设在李庄的张爷庙,因为张爷庙是屠帮经办的,因此最初校名是“李庄私立屠帮益德小学”。 1937年私立肖氏小学就设在南溪县城石洞门的肖家祠堂。同时,住在南溪的荣誉军人办的“荣誉军人子弟校”也设在肖家祠堂,但办学经费是由住在南溪的荣誉军人筹办。长兴的第三区王氏私立小学和第三区董氏私立小学都是办在自己的家族祠堂里。
1942年学毅中学迁入县城的紫云宫。同年,私立宪群初级中学建在李庄桓侯宫、私立桂轮中学设在李庄的禹王宫。 1943年在李庄镇设幼儿园一所,园址就设在会光寺的祖师殿。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同济大学迁入李庄,其总部就设在李庄的禹王宫,理学院附设在南华宫,医学院设在祖师殿,工学院设在东狱庙。同时迁到李庄的还有一些研究院,其中中央博物院就设在李庄场西的张家祠堂。1944年2月,为防日本飞机的轰炸,南溪初级中学根据国民政府要求,分散学生,实行男生女生分校办学,把男生部就迁到当时的文庙,原校本址称为女生部,是为南溪女子初级中学。当时把文庙改为学校,是由陈四维带领十四班的学生前去实地测量,并由陈四维老师亲自设计的。
1944年2月南溪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设在县城桂花街的东文昌宫(原桂花街幼儿园位置)。1945年私立培英小学设在南溪县城三元街的桓侯宫,是南溪屠帮办的。1946年9月宜宾师范校由宜宾柏树溪鱼望桥迁到李庄的东狱庙原同济大学工学院所在位置。还有民国时期在县境内创办的民众学校(实际就是扫盲学校,政府要求是各区、乡每保都有一所)共470所,许多都是用当地的庙观庵寺院或祠堂作为办学的校址的。
解放初,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的普及,以前的私塾(就是老百姓称的“鸡婆学”)逐渐被小学校代替。1951年办的桂花街幼儿园,是由原来的文昌宫、慈善宫、三清殿三所庙堂组合而建,占地面积达到5300平方米。南溪县境内的许多寺庙如石鼓解台村的松林庵、长兴岫云村的灵云寺、裴石镇裴丰村的普门寺、龙家坡上面的那个牟家庵、刘家的开元寺等等又一次被征用做了学校。我二姐同队上的几个人就在开元读的小学。我的小学是在本大队熊家院读的,校址就是解放前的熊家祠堂。2003年5月我们到牟家庵,那里已经不是学校了,建筑还保存得完好,并开发成一家农家乐。长兴岫云村的灵云寺直到1975年才被彻底拆除,拆下来的材料用于普子坳新建岫云村小学,庙址由当地农民修建了住房。
在大办半工(农)半读(教)学校时,一些庙观宫又一次被征用,作为半工(农)半读(教)学校的校址。1959年南溪县人委会办的 “南溪农业机械学校”就建在观音阁。1959年南溪师范学校设在县城三元街的帝王宫。汪家镇大坝村的大法寺,解放后也是被政府收回分给当地农民居住,后来又做学校。上世纪80年代时,在集资办学的热潮中,黄沙乡田兴村民办小学校就设在田兴村的山村里的一座古庙里,改建设了五间教室。
除了被作为学校外,还有一些寺庙被政府收回并分给农民作为住家了。南溪第一山的玉皇观本是道家圣地,解放后土地改革时政府把玉皇观收回分给了刘家、杨家和肖家三户农民作住家,直到南溪电视台在此修电视塔时拆毁。
县境内的庙观庵等除被征用作学校使用的公益性、造福地方的情况外,更有被国民政府收归政府进行标卖的情况。在民国十九年,南溪县国民政府除云台山因是川南名寺被留了下来外,把县境内的寺庙的庙产及庙宇全部进行了标卖,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拍卖。云台山的庙产也被收归政府拍卖,只留下无庙产的寺院。
旧县城荷堰塘巷子口原有一个土地祠,在“九一八”事件发生时,东北军执行不抵抗的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落。当时南溪私立两湖小学教师陈润余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这个土地祠上,其上联是“保佑你大小长官都满意”,下联是“欺凌我东北土地不开腔”。 虽然这些庙观庵寺院都被征用征占作它用,但全县境内又在原址或新址修建许多庙观庵,可谓民众对这些的信仰力之根深蒂固,那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传承几千年的信仰不可灭。
王小荣,四川宜宾南溪区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爱好读书、游山玩水、集邮,收集地名邮戳、各类文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