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必然性
如果给拿破仑的平生事迹提取一个关键词,恐怕非“滑铁卢”三个字莫属。
作为欧洲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拿破仑金戈铁马、纵横捭阖、气吞万里如虎,他是继承法国大革命的希望曙光,又是令反法盟军闻风丧胆的战场狂魔。
回顾拿破仑的戎马一生,虽然他的骁勇善战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却也因滑铁卢的兵败而饱受诟病,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拿破仑在这场战役中彻底沦为阶下囚,仿若丧家之犬,最终在圣赫勒拿岛草草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至于拿破仑缘何兵败滑铁卢,总有史学研究者前仆后继去寻找各种理由,从政治、军队、策略,到天气、地缘、人事等诸多方面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小编作为金融从业者,今天就结合经济学知识,从较宏观的角度来简要分析导致拿破仑兵败的相关因素。
一、“大炮与黄油”的取舍所激化的内部矛盾
众所周知拿破仑保护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得到法兰西人民的拥戴,在发动雾月政变之后,他持续发挥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其雄才韬略陆续征战欧洲多国,建立起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
但侵略扩张行为并未一刻消停,拿破仑的目标是实现欧洲的大一统,也就是这样的勃勃野心,氤氲了法国民众的不满情绪。
克莱顿曾在其著作《滑铁卢》一书中记载“他们对这位年轻、英俊、杰出的共和国英雄的狂热逐渐转化为恐惧和仇恨,尽管他曾经维护了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一代人伴随着持续的征战成长起来,而拿破仑慢慢地开始代表四处屠戮与破坏:在他的战争中,约100万法国人死亡,当然敌人的伤亡更大。”
在大炮与黄油之间,拿破仑果断选择了前者。
著名的经济学权衡取舍原理中提到,“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将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当一个国家的支出更多地用于国防时,用在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上就相应减少,拿破仑以牺牲国民的物质生活为代价来实现其政治抱负。
面对这般取舍,我们还需进一步论证其是否做出了良好的决策。
首先,在成本方面,法兰西在波旁王朝统治期间已经陷入了经济困局,路易十六时期仅应付财政债务的支出就占用了税务总收入的60%,同时为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借入了大量贷款,却未在该战争中获得明显好处,新账旧债共同施压,法国的经济其实在拿破仑称帝之前就已是强弩之末。
拿破仑夺取政权后并未大力发展经济,而是一味实施扩张政策,这一举措无疑榨干了法国人民的最后一滴血汗。这里所耗费的成本不仅是庞大的军费支出,还有国民向心力。
其次,在回报方面,杀敌一千必自损八百,滑铁卢一战的敌对方为反法联盟,盟军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撒丁王国以及荷兰、比利时、德意志等多国组成,法国以寡敌众且兵力悬殊,纵使拿破仑凭借天纵奇才赢到最后,但一将功成万骨枯,法兰西的军力也将所剩无几了,穷兵黩武的后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因此拿破仑高成本低回报的决策不但不能称之为好的决策,反而加速激化了民族内部矛盾。
二、阻断自由贸易,实则作茧自缚
18世纪以来,英法两国为争夺全球贸易支配权而一直水火不相容,拿破仑为了对抗英国采用了封锁海岸线的政策,欲在通过阻断英欧贸易的手段来达到对英国的经济制裁。
拿破仑显然低估了英国的实力,早在波旁王朝与邻国征战不休时,隔海相望的大不列颠已悄悄展开了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能力方面,法国其实与英国差了一大截。
且英军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牢牢地控制着海上霸权,并且拥有着广袤的殖民地,就算被切断了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英国也完全可以通过各殖民地和海外国家进行贸易补给。
让我们再来看看,自由贸易被阻断之后,法国失去了什么?
- 规模经济效应减弱:一些物品只有大量生产时,才能以低成本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规模经济。只有通过自由贸易,才能让产品进入更广阔的市场,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如法国实行大陆贸易封锁,则无法实现规模经济,间接提高了物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本就摇摇欲坠的经济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 切断了思想交流: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革命进程已进入中后期,欧洲各国乃至法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皆难以望其项背,如果各国之间经济能实现交流融合,那么先进技术和生产力便会随着贸易的流转而借鉴、扩散。贸易封锁则反之;
- 邻国关系恶化:欧陆各国大多停留在封建和农奴制,生产力低下,贸易封锁后工业基本处于停滞,欧陆各地经济也因此一片萧条,激起了各国强烈的反抗。
因此拿破仑这一举措非但没有拖垮英国,反而让法国元气大伤,多种因素的叠加,为后期法兰西帝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三、法兰西“卖官鬻爵”的后遗症
当拿破仑还任职军官时期,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六为了应付财政困难,大量出售官职和爵位。
这些职位通常价格很高,只有那些名门贵族或包税官才能买得起,包税官是剥削阶级统治下的产物,他有权决定当地纳税人的征收税率,于是政治就转化成了一门生意,官员购买官职所花费的成本势必会通过税收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卖官鬻爵”的盛行,实际上违背了税收的“受益原则”,该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法国的税收制度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置法国广大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人民对于波旁家族的憎恨是根深蒂固的。
拿破仑称帝后,虽在军政、教育、行政、立法等多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依然难以肃清“卖官鬻爵”的毒瘤。
大部分军官来自乡绅阶层或贵族,通过浴血奋战脱颖而出的军官少之又少,导致拿破仑难以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十足的精良队伍,为后来的滑铁卢一役埋下隐患。
拿破仑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这一点毋庸置疑,《拿破仑法典》对欧洲民主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被历史铭记。
滑铁卢战役的失败为拿破仑非凡的军事生涯画上了句号,种种因素表明拿破仑战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即使侥幸赢了这场滑铁卢之战,但在反法同盟的车轮战面前,终究有被拖垮的一天,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滑铁卢”。
这种无休止的扩张已严重阻碍了当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终究不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果战略方向错了,越努力只能将自身置于越危险的境地。
现在看来,“滑铁卢”不仅仅是失败、落魄的代名词,历史赋予了它更加深远的意义,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另一个时代的到来,而通往未来的必定是一个更加和平、民主、文明的新时代。
参考书籍:
蒂姆·克莱顿——《滑铁卢》
曼昆——《经济学原理》
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