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在大,只须磨心
小时候,经常听到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总感到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寓言。
在乡村,不同的人对于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小时候,我经常和表哥围在正月的炉火旁夸夸其谈,闷着头吃旱烟的舅舅半天插一句:有多大脚穿多大鞋。那是还是个少年,总想着世界再大,努力奔跑就是了,脚怎么会变不大呢,难就难在找不到一双又大又华丽的鞋。庸碌半生,才蓦然发现,在这个空旷的世上,倒是留下一串串杂沓散乱的脚印,脚还真的很小很小,而心中那双华丽的鞋,也早已不知变成了什么模样。
中年时,大多都会去读读老庄,看看佛学,其实大多数也并不指望成仙成佛,只想着在传统文化的尘灰中摘几句以资安慰的句子,然后再给前半生的庸碌寄托些可供安身的文化躺椅,就此躺倒在安乐窝里,享受油腻,继而衰微的余生。
人这一辈子,用小沈阳的话说,就是眼一睁一闭,一闭一睁,旦夕之间,淼若微尘。但在罗胖这些人口中,又变成了时间的朋友,而到了吴晓波这些财经作家手里,又成了要坚持长期主义。也的确,人活一世,草木一春,在无数个眼一睁一闭,草木一枯一荣之间,有的人长出了大树,成了气候,而更多的人则成了小草,随风而逝,还有一部分则在大树下乘凉,直到活成了寸草不生的土壤。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最后就各自都活成各自的样子。
但就在这些年少时不屑一顾的儒家经典里,蓦然读到了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此一句便让人羞愧半生,这些古时候垂髫小儿郎朗上口入心的话语,让我顿感大半辈子庸碌无光,至此,诚心正意,修身养性这些老掉牙的话竟然开始在心里闪闪发光。可见人与人的区别,影响因素最大的并不是所谓的智商与情商,而是内心坚守的诚与信,赤诚而坚信自己的道路,最终就会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由此回忆起铁棒磨成针的寓言,可见李白所见到的老婆婆,磨的并不是手中的铁棒,而是日复一日的磨砺着自己的心智。粗粝的铁棒,在磨刀石面前,每天磨下去或许仅几厘米几微米,更具考验的不是铁棒,而是磨砺铁棒的石头。一世一业,总需寻找一个磨炼的支点,这些支点就如同这些磨刀石一样,并不引人注目,甚至粗粝得让人生厌添烦,可见需耐烦,更需耐得凡,才能看到铁棒变成绣花针的那一天。
人过中年,事若倒悬入镜。就比如前多年的一个同事,很多次告诫需耐烦,需磨性子,甚至还多次教我很多磨心炼性的法子,但我总不为意。今日想起,真让人感慨万分,心生万分愧疚。
忙忙忙,乱乱乱,烦烦烦,可人活在世上,一样的吃饭穿衣,但你总能在身边找到大江大河,高树巨擘,蓦然出现时,我们会惊其阔其深,讶其高其壮。但万物初期时,哪个不是起于青萍之末,发于料峭之春。
事不在大,只须磨在心上。不图功不图名,只为提升日渐衰微的修养,免得老来活成让人讨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