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厚教授治湿疹十法

​徐宜厚教授治湿疹十法

湿疹论治十法

湿疹是一种以瘙痒、多形性皮肤损害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皮肤病。其治法不外乎清热利湿、清脾泻火、清心导湿、散风祛湿、滋阴除湿、温阳抑湿、清肝化湿、散寒燥湿、化瘀渗湿、滋肾柔肝等十法,兹分述如下。

(一)清热利湿法

阳盛体质感受外湿,易化热,酿成湿热之症。诸如发病急,病程短,皮肤焮红,状如云片涂丹,略有肿胀,继而发生红色丘疹、丘疱疹、小水疱,呈密集分布,渗液流津,毒染湿烂;自觉瘙痒,或搔破后有轻微疼痛;伴有口渴思饮,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弦、数、洪、大,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脓疱性湿疹、间擦部湿疹等)。治宜清热利湿。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炒龙胆草15g、黄连、柴胡、焦山栀各6g,泽泻、赤茯苓、连翘、生地各12g,炒槐花、银花各10g,绿豆衣、木通各3g、车前草、白茅根各15g。

(二)清脾泻火法

若恣食甘肥,外溢则流窜肤表,湿困中焦,郁而化热。湿热浊邪上犯则害五官;故症见在口周、眼周、耳廓、鼻窍以及头皮、外阴等处,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出津水,糜烂,结有桔黄色痂皮;自觉痒痛相兼,伴有口干且苦,或者口臭烦渴,小便短赤。脉浮、数、大,舌质红,苔少或薄黄(头部湿疹、脂溢性湿疹、耳部湿疹、眼周湿疹等)。治宜清脾泻火,代表方剂:泻黄散加减。处方:藿香、佩兰、茯苓皮各12g,焦山栀、甘草、黄芩、柴胡各6g,生石膏15~30g,防风、炒白芍、麦冬、炒丹皮、虎杖、茵陈各10g。

(三)清心导湿法

孕妇恣食辛辣炙煿热物,导致心火偏亢,胞中血热移于胎儿,胎儿娩出后复遭风湿之邪,遂成胎蔹疮。在婴儿的头顶、眉端、躯干、四肢,发生红斑、白色鳞屑,形如癣疥(干胎蔹),或生丘疹、丘疱疹,黄水浸淫,糜烂,结痂(湿胎蔹),瘙痒无度,溺黄短少(婴儿湿疹)。治宜清心导湿。代表方:三心导赤散。处方:连翘心、玄参各6g,山栀心3g,莲子心3~6g,生地4.5g,车前草、车前子各10g,灯芯三扎,甘草梢、蝉衣各3g。

(四)散风祛湿法

湿阻上焦,郁于肺卫,肺失宣降,致使湿邪流于肤腠。皮疹可发生于身体各处,但以面颊、四肢常见;其皮疹为疏散或密集性丘疹,干燥脱皮,状如糠秕,在寒冷、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下,可使症状明显加重或诱发;自觉燥痒不适,伴有口干唇燥,咽痒,目赤,大便秘结。脉洪、数、浮,舌质红,苔少或苔微干(干燥性湿疹、痒疹性湿疹等)。治宜散风祛湿。代表方剂:消风散加减。处方:荆芥、苦参、知母、苍术、羌活、蝉衣各6g,防风、炒牛蒡子、生地、胡麻、茯苓、生石膏各10g,威灵仙4.5g,当归12g。

(五)滋阴除湿法

凡脾湿肺燥之人,不论是湿从外感,或者是湿从内生,均能致使机体内的阴中之火,易于外达肌肤。古人将此症归纳为燥极似湿,湿极似燥,即燥湿同形同病。表现在皮肤上有的是原患湿疹,日久不愈,利湿药用之越多,渗出糜烂越重;或者原患疮疡溃烂,在其边缘皮肤上发生红色丘疹,渗出并结脓性痂皮,严重时还会遍布全身,浸淫流水,迁延日久难愈,自觉剧痒,伴有低热,烦渴,手足心热,小便短少,午后病情加重。脉细数,舌质红,苔少或无苔(传染性湿疹样皮炎、自身敏感性湿疹等)。治宜滋阴除湿。代表方剂:滋阴除湿汤加减。处方:生地15~30g,炒白芍、当归、玉竹、炒丹皮各10g,茯苓皮、贝母、泽泻、地骨皮各12g,苦参、蝉衣、柴胡、黄芩、川芎各6g。

(六)温阳抑湿法

脾阳不运,湿滞中焦,外达皮表而生湿疡,表现在皮肤上皮疹局限某一区域,外观肥厚;手足掌跖皮肤干燥,脱屑,甚则角化过度,发生皲裂。伴有面色白,小便清白,食少,气短乏力;偶见顽固性口腔溃疡或者女性患者阴道的干皱,脉沉、细、微,舌质淡红,苔少或光滑(营养缺乏性湿疹、手部湿疹等)。治宜温阳抑湿。代表方剂:十味人参散加减。处方:党(人)参、土炒白术、茯苓、姜半夏、炒白芍各10g,柴胡、甘草各6g,厚朴、陈皮、桂枝各4.5g,干姜3g,大枣7枚。

(七)清肝化湿法

肝火偏亢必侮脾土,致肝经阴虚湿热,故在肝、脾两经循行的区域,如乳头、脐窝、阴囊、女阴等处,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结有橘黄色痂皮;自觉瘙痒;伴有口苦咽干,头昏目眩,小便短黄,烦躁易怒,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或干黄(乳头湿疹、脐窝湿疹、女阴湿疹、阴囊湿疹)。治宜清肝化湿。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醋柴胡、炒丹皮、焦山栀、甘草、黄芩各6g,当归、赤白芍、生地、茯苓、连翘、土炒白术、党参各10g。

(八)散寒燥湿法

湿之为病,感之于寒,为寒所郁,寒湿伤及皮肉则为顽湿,症见病程日久不愈,皮疹增厚、浸润,色棕红或灰褐色,表面粗糙,覆盖少许糠状鳞屑;或因搔破而结痂,部分呈苔藓样变。脉濡、沉、细,舌质淡红、苔白或白微腻(钱币状湿疹、股部湿疹、肛门湿疹、阴囊湿疹)。治宜散寒燥湿。代表方剂:升阳除湿防风汤加减。处方:苍术、乌药、防风各12g,茯苓、土炒白术、当归、炒白芍、姜半夏、小茴香各10g,吴萸、川芍、青皮各6g。

(九)化瘀渗湿法

湿伤气血则经血不畅,积于体表、经络,则为疮。通常是原患下肢静脉曲张处,发生瘀滞性紫斑,日久引起湿疹样改变;伴有下肢溃疡,皮肤乌黑、肥厚、苔癣状外观,病情时好时坏,缠绵数年、数十年难以痊愈,脉沉涩,舌质暗红,苔薄白或少苔(小腿湿疹、瘀滞性湿疹—皮炎)。治宜化瘀渗湿。代表方剂:桃仁承气饮子加减。处方:桃仁、炒枳实、苏木、柴胡、桂枝各6g,青皮、赤白芍、当归、酒大黄各10g,汉防己、泽泻、丹参各12g,赤小豆15~30g。

(十)滋肾柔肝法

《折肱漫录》说:“脾胃湿热盛,则克肾水”。在皮肤病中,湿邪化燥,耗精伤液可致肝肾阴虚。症见皮疹泛发全身,其中以肘窝、腋窝最为明显;有的呈局限性肥厚与轻度糜烂渗出,交替出现;有的扁平丘疹,高出皮表,常因剧烈发痒而搔抓,使之皮肤干燥而似皮革,纹理加深,肤色暗红,舌质红或微绛,苔少或无苔(遗传过敏性皮炎—成人期、播散型神经性皮炎)。治宜滋肾柔肝。代表方剂:十六味地黄饮子加减。处方:首乌、熟地、钩藤(后下)各12g、当归、炒白芍、茯苓、炒丹皮、枸杞子、泽泻、炒杜仲、川续断、枣仁各10g,山药、生薏仁各15g。

(0)

相关推荐

  • 讲座回顾|浅谈中医治法在临证处方的重要性及皮内针浅谈

    10月22日周四晚6:30--8:30,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教学信息中心邀请郭炜老师在32JT2教室举办了以"浅谈中医治法在临证处方的重要性"为主题的讲座. 本场讲座郭炜老师以详实的 ...

  • 中医治疗阴囊湿疹1例:31岁,阴囊部散在丘疹,伴瘙痒,反复难愈

    关某,男,31岁,阴囊部散在丘疹,瘙痒1年半. 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症,多地就诊,用药即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 平素体健,食欲尚可,睡眠正常,大便偏稀,小便可,舌淡,苔白厚腻,脉可.查体:阴囊潮湿 ...

  • 验方十痒十法 名老中医 徐宜厚

    痒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感觉.剧烈瘙痒而影响劳作的事例,屡见不鲜,为此,综合医籍,参合一管之见,分述十痒十法如次. 风痒:痒感偏于头部的居多,重则遍布全身.宜宣散法.偏热则皮肤搔破,血痕点点,用浮萍,蝉 ...

  • 徐宜厚治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 (sicca syndrome,SS) 或称sjogren综合征,是一种以淋巴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侵犯泪腺和大小唾液腺,导致腺体的破坏和分泌减少或缺乏.临床表现以眼 ...

  • 医圣仲景治妇科病十法(附刘茂甫教授应用经验)

    仲景对妇科病的治疗,在<疗妇人方>二卷.<金匮要略>及<伤寒论>有关条文中,有不少著述.可见仲景不仅是研究内科病的大师,同时也是祖国医学治疗妇科病的鼻祖. 遗憾的是 ...

  • 老医心得:叶天士治肾十法

    中医书友会第137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老中医俞岳真先生,于叶天士先生之理法方药,研求有年,切磋琢磨,用之临床,而沉疴立起.俞先生采集叶氏之医案,筛选整理,成为诸法,后人不明叶氏之理 ...

  • 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滨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赵秀玲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 ...

  • 刘渡舟论治心脏病十法

    胸痹心痛是指由于正气亏虚.气滞.瘀血.寒凝.痰浊,心脉痹阻不畅,以膻中或左胸部憋闷疼痛病证.轻者胸部沉闷或隐痛,或膻中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绞痛,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 ...

  • 【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鲜佩兰10克(后下),大 ...

  • 赵绍琴老辨治湿热证十法

    赵绍琴 老先生生于三代御医之家,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湿热证 一般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 ...

  • 名老中医徐宜厚治疗皮肤病(下) 脏腑辨证...

    名老中医徐宜厚治疗皮肤病(下) 脏腑辨证中,尤重脾胃.徐宜厚这一思想来源于李杲"治 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徐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