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代上海,闵行博物馆
上海万年以来,渐次形成一片陆地。六千多年来,上海先民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福泉山古国文明,繁华的华亭和青龙老镇,马桥式的普通村落。
上海的马桥文化,代表了距今3900-320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早期青铜文化,其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马桥文化反映了夏商时期上海地区多元文化的特色,它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源头。
上海在唐时建华亭县,北宋设上海务,南宋建镇,元(1292年)正式建上海县。上海县以地大、民安、物丰之优势,日益兴旺起来。
走进马桥村落,感悟马桥先民创造的辉煌多元文化。走进地大物丰,兴旺日益的上海县七百年,感悟上海历史的一页页。
闵行博物馆,新镇路1538号。
走进闵行博物馆
马桥文化,是第一个以上海考古遗址发现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代表了距今3900-320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早期青铜文化,其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到了马桥文化时期,南北方文化对上海的影响发生了倒置,来自南方的印纹陶传统成为马桥文化的主流,同时它融入本地传统因素、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和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马桥文化反映了夏商时期上海地区多元文化的特色,它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源头。
上海万年以来,渐次形成一片陆地。六千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上海先民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开拓发展,既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福泉山古国文明,孕育繁华兴盛的华亭和青龙老镇,马桥式的普通村落。
马桥人辛勤耕耘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源,开创以农业、畜牧、渔猎、采集并重的生业经济。马桥村落绵延千年,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平衡发展的上海人唇之本。
马桥文化兴起,各方人群南来与北往,先进技术输送和吸纳,黄河流域夏与商带来先进的青铜文明,东南百越的陶瓷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以瓷业繁荣为动力,环太湖地区重新崛起,再创辉煌。
走进马桥文化展厅
马桥遗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遗址坐落在一道被称为“竹冈”的贝壳砂堤之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状分布。宽带走向330度左右,与砂堤走向基本一致。遗址南北至少1000米,东西大约150米,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
坐落在贝壳砂堤上的《马桥遗址》
1994年马桥遗址发掘全景
马桥遗址形成和马桥文化的发展:依海而生
马桥遗址的发现体现了早期人类活动随着海岸线的变迁不断扩张的过程。3000多年前的东海之滨,有较大范围的水域、沼泽地带、灌木丛、草原和树林分布。梅花鹿、野猪、蟑等在丛中生活,鳖、鱼、蛤等在水中栖息。怀着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定居在这方水土,他们选择向阳的坡地,或近海的砂提,用竹竿、芦苇和茅草等搭建房屋,挖掘水井、窖穴和养殖坑开始对生存进行探索
古代马桥村落,坐落在贝壳砂堤上。
在马桥文化时期,竹冈沙堤东面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水域缩小、干地面积扩大,并且分布着较大范围的灌木丛、草原以及树林,因此马桥先民将自己定居在这方水土上。
马桥周围有广阔的沼泽地带,是鹿科动物的家园。
麋鹿角
马桥文化时期的房屋有干栏式和浅穴式两种。干栏式房屋柱洞基本呈直线排列,因此房屋的形状大致为方形,推测有单间房屋,也有双开间房屋。在房屋一面立柱架设木梯以供上下出入居室。
马桥文化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始生之物
石镰
房屋的建筑材料可能为有机物质,如木板、树干、树枝、竹竿、芦苇、茅草等。这类材质不易保存,有的只在房址废墟上残留了一层黑灰。房屋的附属设施一般分布在房屋周围。
工具:石斧、石钺
陶器是马桥文化时期主要生活器具
炊具
1993~1997年马桥遗址出土
绳纹舌形足陶鼎
1993~1997年马桥遗址出土
绳纹舌形足陶甗
1993~1997年马桥遗址出土
叶脉纹陶罐
1993~1997年马桥遗址出土
方格纹叶脉纹高领陶罐
1993~1997年马桥遗址出土
弦纹陶簋(左下图)
云雷纹陶簋(右下图)
1993~1997年马桥遗址出土
鸭形壶,是马桥文化特有的器形。
席纹叶脉纹鸭形陶壶
1993~1997年马桥文化遗址出土
马桥文化时期的艺术和技术:造物以术
叶脉纹陶罐
马桥文化(距今3900年~3200年)
口径21.4厘米,高27.1厘米
1994年马桥遗址297灰坑出土
云雷纹鸭形陶壶
马桥文化(距今3900年~3200年)
口径8.2厘米,厘径7.4厘米,高10.6厘米
1994年马桥遗址出土
马桥文化原始瓷
瓷豆,灰色胎,局部紫褐色,质硬。豆盘内施青黄色釉,釉面较多剥落。敛口,口沿旁有3个贴耳,浅弧腹,喇叭形高豆柄,豆柄上部与盘相接处贴环耳。沿面饰弦纹,圈足饰凸棱纹。器形与福建黄土伦文化的硬陶豆相似,说明马桥文化与南方文化有交往。
经测试,马桥文化的原始瓷胎体氧化硅(Si02)含量比较高,超过了70%,这一特点同商周原始瓷胎特征相近。原始瓷的发明,增强了器物的光洁度,降低吸水率。这一技术发明得到迅速推广,为东汉以后成熟青瓷的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原始瓷豆
马桥文化(距今3900年~3200年)
口径17.4厘米,厘径16.5厘米,高15厘米
1994年马桥遗址149号灰坑出土
上海县七百年——前言
上海旧名华亭海,又称上洋或海上,北宋时已有上海务。南宋以后生齿日繁,蕃商云集,始设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立县。自此以后,承江海之利,人烟万井,商贾辐辏,民物繁庶,号称东南壮县。
1843年上海开埠,国门初开,西风东渐,科技、制度、思想、文化陆续传来;工厂、银行、学校、书局纷纷涌现,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繁华与绚烂,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
元朝(1292年)上海开始立县,到1992年撤县,历经七百年。
走进上海县七百年展厅。
展厅以上海县各时期的300余件文物为依托通过全息投影、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手段,由古及今,追根溯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七百年历史长河中,上海县的兴衰浮沉,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历史文化成就。
历史遗珍
曲折纹硬陶罐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米字纹直口硬陶罐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陶盒
汉(公元前202~220年)
左:长沙窑青釉双系瓷执壶
唐代(618年~907年)
闵行马桥遗址出土
右:褐釉瓷执壶
唐代(618年~907年)
闵行诸翟陈琳墓出土
专家称此壶是“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长沙窑褐斑贴花对鸟椰枣纹瓷执壶
口径8厘米,底径15.8厘米,高21.5厘米
唐代(618年~907年)
闵行马桥遗址出土
青釉折沿高颈瓷瓶
唐代(618年~907年)
闵行诸翟陈琳墓出土
左:越窑青釉瓜棱形瓷罐
五代(公元907~960年)
闵行马桥遗址出土
右:越窑青釉刻花瓷粉盒
五代(公元907~960年)
闵行马桥遗址出土
越窑青釉瓜棱瓷执罐
五代(公元907~960年)
沪上立县
唐天宝十年(751年) ,建华亭县,地广物丰。至迟于北宋中叶,在“上海浦'畔已经设有'上海务'专理酒税。南宋末年,上海建镇。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享府(翌年改为松江府)。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闰六月,正式设立上海县,与华亭县共属松江府。
元(1292年)正式建上海县,县治设在上海镇。上海县以地大、民安、物丰之优势,日益兴旺起来。
水乡沃野
吴淞江在唐宋以前是太湖泄洪的主脉,其下游入海的河道,古人称“沪渎”。所谓滬,即“立足于海澨”,是当时遍布松江水域的一种渔具,上海的简称“沪”即由此而来。黄浦,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因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曾封地于此,后人便附黄浦为其开凿,上海别称“申”也因此得名。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华亭知县丘崈提及华亭县东北又有黄浦塘,初见黄浦之名。
明朝吴淞江改道与黄浦江相接(江浦合流),以黄浦江为主,吴淞江为辅的上海水系稳定至今,上海襟江带海的地理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水闸基础剖面示意
衣被天下
上海建县初,黄道婆从海南岛带回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指导乡人改革纺织工具、改良植棉品种,本地棉纺织及印染业随之兴盛。至明代中叶(16世纪),上海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有'木棉文绩,衣被天下'之称。
黄道婆传艺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人,著名棉纺织革新家,早年流落崖洲,元代元贞年间(1295年~1297年)遇海舶以归。她将从崖洲学到的先进植棉、纺棉技术传授给当地妇女,并大力改进了当地落后的纺织工具,黄道婆因此受到百姓的敬仰,被尊奉为先棉之神。
织布机
织布机
下 右:布刷;中:棕扣
上 右:三绽纺车;中:发纱架
上海棉布
据明正德《松江府志》载,明代松江有四类布最为出名:其一为三纱木棉,出自沙网、车墩一带,幅阔3尺有余,细紧纯厚。宣德年间,巡抚传即周坑奏以布折税,准以一匹布折粮二石。布匹两端有红纱标志,称红纱官布。其二为番布,有象眼、续纹、云朵、胸背等样。番布质优价昂。其三为药斑布,俗呼浇花布,印花布,蓝花布。其四为兼丝布,以白苎或黄草兼丝为之。
蓝印花布夹被
明(1368~1644年),闵行马桥出土。
明代蓝印花布棉夹被出土于1965年3月16日发现的闵行区马桥镇三友大队明墓。蓝印花布是明代松江府最著名的四种棉布之一。其蓝白相间搭配的风格和谐自然,深受时人喜爱,成为松江著名物产。
该夹被的四周饰以花草纹饰和狮子滚绣球图案,中间的图案描绘了一幅人物故事画面。画面中鲜花盛开、春光明媚,身着华丽服装的贵妇人眺望官人回来,左右各立一仆人伺候,枝头上的喜鹊唧唧喳喳报喜,这时,官人骑着马,身后跟着两个挑行李的侍童,朝庭院飞驰而来。
秦裕伯生平
秦裕伯(1296-1373年) ,元末明初上海县长寿里(今浦江镇)人。原籍维扬(今江苏扬州) ,北宋龙图阁学士、著名词人秦观(少游)的八世孙。在乡间且耕且读四十年,至正四年(1344年)中进士,元末弃官返乡。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征召,不得已入朝。历官侍读学士、待制、治书侍御史。后出知陇州,以病辞官归里。明洪武六年七月病逝于家中。殁后,追封显佑伯,为上海县城隍正堂。
上海县城隍
城隍是中国民间的城市保护神。明洪武年间,上海县人秦裕伯被追封显佑伯,为上海县城隍正堂,历明清两代不变。
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及夫人
沙船之乡
上海在宋元时期已形成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明中叶以后,沙船业的兴起与发展,更是对上海、江南乃至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起到了推进作用。
清代开海以后,沿海贸易和对外贸易进入繁盛时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往返于北洋航线的沙船已有3000余艘,城东门外 “舳舻相接、帆樯比栉”。
明朝上海筑城。宋元时期东南沿海欣欣向荣的对外贸易随着明朝的建立戛然而止,洪武四年,明太祖颁布诏令开始实行海禁政策,自此海外贸易受阻、倭寇不止、走私不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倭寇五次从海上入侵上海县境,吴会、乌泥泾等名镇被毁。次年九月,上海县筑起城墙自卫,县治地从此被称为'老城厢”。
清康熙年间设江海关,雍正年间开放海禁,上海迅速发展。至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全国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57年的江海关
海纳百川
晚清上海开埠后,人口剧增,城区扩容。浮华璀璨,风云跌宕,中西文化猛烈碰撞、互相融汇。新生事物逐渐转变着人们的生活,自由贸易带来巨大商机,租界的繁荣带动着华界快速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本土居民和中外移民在这里联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共同绘就出一幅'东方大都会”的生活长卷。
1843年前上海会馆公所情况
徜徉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上海街道,本土居民和中外移民在这里联手创造了前所未有繁华的街景,一幅'东方大都会”的生活长卷。
街上商店麟次栉比,货架琳琅满目。
《京广杂货铺》
《万福酒莊》
风气之先
通商开埠和租界的辟设,促使上海成为西学传播的中心,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并向国内传播西方的知识文化和改良主义思潮,一批国内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主动向西方寻求先进知识。
1843年上海开埠
“公正和平”银爵
上海工部局徽章银盘
上海,多元化的服饰着装。
民族服装旗袍,不断改良更摩登时尚。
《结婚证书》、《结婚仪式程序》
上海城市,多元融合的建筑形态。
1、资讯堂。2、彭家花园洋房。3、马桥天主堂。4、西河桥天主堂。5、奚世瑜住宅。6、项家宅院。
《资讯堂》照片
走进资讯堂,一幢多元融入的建筑。
如欧式街头
上海街上红绿灯
红绿灯设在马路中间小亭边
叮当,叮当,叮当响的有轨电车。
有100年历史的沪闵长途汽车
穿越了上海历史长河中的时空,你还想回味吗?点击……
一切又让你回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