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晚清文学之三:魏源、林则徐、张维屏

中国晚清文学之三:魏源、林则徐、张维屏

  

鸦片战争时期的代表作家还有魏源、林则徐、张维屏等。

1. 魏源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51岁中进士,曾任江苏兴化知县、高邮知州等职。他与龚自珍齐名,时称" 龚魏"。在鸦片战争之后,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他主要" 以经济名世" ,但诗、文都有成就,诗尤佳。著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古微堂集》、《古微堂诗集》等。  

魏源诗现存近八百首。他平生" 好游山" ,曾自嘲:" 应笑十诗九山水。"(《戏自题诗集》)他的山水诗在吟诵湖光山色时常常表现出忧时感世的思想情怀。他还写有大量的政治诗,直接抨击时政,描写人民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真实地反映了中国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矛盾和反侵略斗争。如早期" 仿白香山体"《江南吟》十首、《都中吟》十三首,广泛涉及朝野政事,深刻揭露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表现了改革的愿望。《江南吟》之八专写鸦片烟的毒害,结尾说:语君勿咎阿芙蓉,有形无形瘾则同。边臣之瘾曰养痈,权臣之瘾曰中庸。儒臣鹦鹉巧学舌,库臣阳虎能窃弓。中朝但断大官瘾,阿芙蓉烟可立尽。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武官员的腐败,是鸦片无法禁绝的根子;把禁烟和改革时弊结合起来,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性。  

魏源在鸦片战争期间还写了《寰海》、《寰海后》、《秋兴》、《秋兴后》等四组组诗,揭露英国侵略军的罪行和清统治者的无能。如《寰海》之十: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几获雄狐来庆郑,谁开柙兕祸周遗。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早用秦风修甲戟,条支海上哭鲸鲕。诗中热情地歌颂了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同时痛斥了投降派官吏助敌纵寇的卖国行径。  

魏源的诗歌比较通俗,但有些诗也有僻典过多、晦涩难懂的毛病,削弱了艺术感染力。  

魏源的散文表现了经世派的文风,大都与时务政事有关。内容详实,寓意深长,但层次清晰,明白晓畅。他的文章既不受正统的桐城派古文的约束,也与龚自珍的奇诡瑰丽不一样,自成特色,对后来的新文体散文有一定影响。

2.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27岁中进士,曾任河东道总督、江苏巡抚。1838年任湖广总督,继又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后遭投降派打击,1842年被充军伊犁。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等。  

林则徐的诗歌,在1838年之前大都是官场酬唱和题图咏画之作,社会意义不大。1838年后诗歌题材和内容有很大变化,写了许多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诗篇,雄伟悲壮,严正深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他谪戍新疆时留别妻子而作,其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两句,他" 常不去口" ,表达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的高尚情操。再如《出嘉峪关感赋》写于充军途中,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现了豪迈的乐观精神,写得大气磅礴: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削摩肩立,翰海苍茫入望迷。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林则徐的散文多是以奏折、政书形式写成的关于鸦片之害的论说文,说理透辟,文笔犀利。

3. 张维屏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广东番禺(今广州市南部)人。曾任知县、知府等职,后因厌恶官场生活,辞官回家,闭门著书,著有《松心诗集》。早年诗作多咏山水及应酬赠答,晚年在家乡目睹英国侵略者的暴行以及人民的抗敌斗争,写出了《三将军歌》和《三元里》等著名诗篇。  

《三将军歌》是歌颂陈连升、陈化成、葛云飞三位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杀敌、以身殉职的将领。最后写道:承平武备皆具文,勇怯真伪临阵分。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孰谓今无人。呜呼!将才孰谓今无人,君不见二陈一葛三将军! 诗句长短错落,反复吟唱,表现了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元里》生动地描述了广州郊区三元里农民围击英国侵略军的壮烈场面,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格调高昂,很有鼓舞力量,因而广为传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