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吴求《十饮图》册欣赏

中国人物画的题材以帝王、释道、仕女、风俗、历史故事为主。较早的人物画多为伦理人物画。东汉至六朝时期,因佛教的传入,宗教人物画逐渐兴起。宋朝至明清,人物画开始向赏玩的方向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题材和表现方式。而吴求的人物画像是对以往人物画的一种总结。

吴求,初名俅,字彦侣,清代安徽休宁人。他能诗善画,尤善画人物。他师法仇英,作品用笔精细、设色淡雅。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的吴求《十饮图》册为绢本设色,共九开,每开纵26.3厘米、横23厘米。册页题识:“吴求。”钤“求印”白文长方印。画家又在每开右上角分别为画作命名。现就其中《山水饮》《娉婷饮》《沙场饮》《文学饮》四幅进行赏析。

图一

《山水饮》(见图一)描绘的是几名文人欲前往某地畅饮的情景。此画共绘有五人。其中四人围绕在一人周围,亦步亦趋。位于画面中心的人物褒衣博带、神态安然,双手背在身后,正缓步慢行。位于左上方的人物身体向后倾斜,举手遥指前方,目视中心人物,似正在描述前方的景色。位于画面最左侧的人物手执拐杖,背身而立,面向指路之人。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画家会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来设置画面人物的大小比例。如此画中,左手提熏炉、右手执羽扇的小童和肩挑酒壶、食盒的侍从,身体尺寸明显小于其他人。此画线条流畅、设色淡雅。画家以细腻严谨的笔墨对人物进行刻画,通过对身形姿态和服饰衣纹的描绘来展现人物的飘然之态。

图二

《娉婷饮》(见图二)描绘的是三美围坐对饮的情景。明清仕女画中的人物形象结合了理想化和观赏性,展现出世俗性、柔弱气和书卷气。此画具有明清仕女画的典型特征。画面中的仕女眉眼细小、云鬓高髻,均为鹅蛋长脸。她们围炉煮酒,对坐而饮。画面左侧的仕女身子微斜,右手执酒杯,左手伸出,似在拒绝旁人的劝酒,呈现出一副不胜酒力的微醺之态。中间的仕女盘腿坐于炉前,将手中的酒杯示以左侧的仕女,似在劝酒。右侧的仕女身披云肩,呈卧坐之姿,面前摆放着已空的酒杯与食盘。画中另有一侍女双手执酒壶立于一旁。此画笔法活泼、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画面中的线条随人物形体动态的变化展现出增减、疏密的变化。画家对人物手部和面部的刻画十分精细,使仕女展现出一种“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的娇俏。画家对人物服装的细腻刻画也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精致之感。

图三

《沙场饮》(见图三)描绘的是两名将军对坐饮酒的情景。画面中,身穿便服的将军左手撑地,右手执杯,坐于毛毯之上。从其身侧的兜鍪以及腰间的佩剑可知其武将身份。他身着青色袍衫,腰系玉扣、带饰,悬长剑,手捧酒碗,姿态豪放自若,而面相又具儒将之色。与其对坐者身披靛蓝甲胄,身后放有弓箭和长斧。两人面前放置着食盘,行军酒壶则立于旁侧。此画展现出一派挥斥方遒的威武之气。

图四

文学饮》(见图四)表现了文人雅士们喝酒吟诗、切磋交流的场面。此作似是对杜甫《春日忆李白》一诗中“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一句的情景再现。当时,李白与杜甫相遇,一见如故,二人同行,后又与诗人高适相逢。在与李白分别后,杜甫写下多首怀念李白的诗。由此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此画中,三人闲坐于长案旁,自左向右分别是高适、杜甫、李白。相较于表情而言,画家对人物动态的把握更为准确、生动,以此来突出表现谈文论诗之景与相惜相知之情。画家十分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如长案上的酒樽等物品都具有唐代器物的特点。

在《十饮图》中,吴求展现出深厚的绘画功力和文化修养。通过对画作的赏析不难发现,友谊是贯穿此册页的主题。这也是画家对中国酒文化的一种诠释。画家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器物、服饰的精细刻画,再现了不同朝代的饮酒文化。除了艺术价值外,此册页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摘自《中国书画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