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专权弑君,虚伪狡诈,为何孔子仍认为他是个大大的忠臣?

公元前613年某日,一颗彗星突然划过长空,直冲北斗。

著名的“算命大师”周內史叔服仰望星空,脚踩大地,长叹了一口气说:“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

果然,没几年,內史叔服的“乌鸦嘴”就一一应验了。

公元前611年,宋昭公外出打猎时遇刺,被他的嫡祖母与庶弟联手杀害。

公元前609年,齐懿公酒后乘凉时,被他的心腹随从割了脑袋。

听到这些消息,晋国君主晋灵公心中有些打鼓了。

难道下一个就要轮到寡人了吗?

谁敢杀寡人?谁敢杀寡人?

寡人偏不信。

说起晋灵公,这真是个纨绔子弟,因他即位时才七岁,所以朝廷一切大小事情都是赵盾说了算,小孩儿没人敢管,又不用处理政事,结果逐渐养成了追求玩乐的坏习惯,现如今灵公已经二十岁了,还是很不懂事,整天跟着宠臣屠岸贾吃喝玩乐,还玩起了高档艺术,搜刮大量民财对宫墙进行彩绘装饰,并在宫中修了一座花园,遍种桃花,取名桃园,又在园中筑起三层高台,站在台上,凭栏四望,整个晋都尽收眼底。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因此,晋灵公平日里最喜欢来此寻欢作乐,玩到尽兴,就用弹弓射台下路过的大臣与百姓,为的就是看他们哭爹叫娘狼狈不堪抱头鼠窜的窘样;这也就算了,有一次,晋灵公的厨师仅仅因为没有把熊掌煮得够烂,就被他处死,砍成八块,扔进垃圾桶里,让宫女拿出宫去丢掉!国君嘛,就应该为所欲为生杀予夺,否则怎么体现它的价值?

可晋灵公万万没想到,这事儿却闹大了,原来,宫女丢垃圾的时候,被路过的赵盾看到了里面的断手。赵盾大骇,立刻进宫劝谏,灵公虽然碍于赵盾的地位口头上答应了改错,行动上去依然我行我素。赵盾虽屡次找灵公谈话,叫他学好,做个听话的乖孩子,但只换来了灵公的逆反情绪。

原来,赵盾这人太凶了,当时就有人评价赵氏父子,说赵衰是冬日之日,犹如雪中送炭,和暖可亲;赵盾却是夏日之日,常常独断专行,酷烈可畏。赵盾之面目,由此可知。事实上,当初赵盾为了扶立小晋灵公上位,还派人杀死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狐射姑(狐偃之子)和晋灵公的竞争对手公子乐(晋文公与怀嬴之子),总之,赵盾在晋灵公身上可是投资了巨额的政治资本,他是绝不会让自己血本无归的。

所以灵公这个小顽童,对赵盾是又敬畏又讨厌,再加上赵盾的政敌屠岸贾在旁边一个劲地说赵盾坏话,终于,晋灵公下定决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发动政变除掉赵盾。其实就算没有赵盾的叽叽歪歪和屠岸贾的谗言,晋灵公迟早也是要杀赵盾的,因为赵盾所掌握的权力,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他的君权。

但晋灵公没有兵权啊,怎么办呢,他就派了一位叫鉏麑(音chú ní)的武林高手去刺杀赵盾。于是某日半夜,鉏麑偷偷摸进赵宅,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不料这鸡都没醒,赵盾居然醒了,不但醒了,而且穿着整整齐齐的朝服,正准备上朝呢,因天色尚早,故坐而假寐,嘴巴还里不停念叨着国家大事,真是个工作狂。鉏麑见赵盾如此忠于国事,对他实在下不了手,只好默默退了出来,叹气道:“孤身一人时也如此勤勉恭敬,真是人民的好公仆啊!我要是杀了人民公仆,就是不忠;可我没有完成国君的使命,就是不信;杀也不行,不杀也不行,我太纠结了,干脆,我还是杀了我自己算了!”于是就找了棵大槐树把自己撞死了。

从这段史书记载来看,赵盾实在是个大大的君子,不过我对这个君子却是大大的存疑。鉏麑可是连夜麻利儿的就死了,那么他这段内心独白是如何为人所知的呢?他真是自杀的吗?也许是他业务不熟练,被赵家侍卫杀了然后再伪造的自杀现场呢?也许是他翻墙时不小心,撞到树上摔死了呢?总之,这只是赵家一方面的说辞,吹捧赵盾的目的非常明显,而它之所以能记载到史书之中,只是因为当事人就这么说,而且死无对证,史书也只好这么记。

而另外一边,晋灵公见赵盾居然没有死,而且轻轻松松把自己的职业刺客给忽悠死了,这家伙难不成是邪教教主么?不管了,反正非要他死不可,于是晋灵公又教人给自己训练了一只凶狠的狼犬,名为灵獒,身高一米余,色如红炭,每日食羊肉数斤,能解人意。只要灵公一声令下,它就会扑上去,专咬人的颈部大动脉,不死不已。灵公每次出行,都带着这条可怕的灵獒,见者无不悚然。训练已成,灵公便设宴邀请赵盾,并特意准备好了甲士与灵獒,准备给赵盾一个惊喜。不料赵盾的首席保镖(车右)提弥明感觉到了杀气,忙快步登上殿堂,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根据《礼记 玉藻》,君主宴请臣子分两种礼节,一曰“正燕礼”,一曰“小燕礼”。正燕礼适用于大型宴会,君臣可尽兴而饮;小燕礼适用于小型宴会,臣子饮酒不能超过三爵。

图:汉代画像砖 狗咬赵盾

赵盾见提弥明脸色,便知道不对,急忙告辞下殿,灵公见事情败露,立呼恶狗扑出。此时此刻,赵盾还不忘出言讽刺晋灵公:“有人不知用,还非要用狗,真是幼稚。”果然,提弥明挡在赵盾身前,只一扭,灵獒便折颈而死。灵公大怒,命埋伏的甲士尽数冲出,追杀二人。

提弥明拔出佩剑,砍倒冲在最前面的一个倒霉鬼,挡在赵盾面前,大声叫道:“主公,你快走,这里交给我!”

赵盾慌忙往堂下疾走,提弥明则陷入重围之中,他力战数十名甲士,脸上却毫无惧色。

双拳难敌四手,在刺倒两名敌人后,提弥明左手被一名甲士整个儿的砍了下来,后面的甲士趁机一拥而上,几把长戈直入弥明胸膛。

赵盾听到了提弥明的惨叫,慌忙回头,提弥明强忍剧痛,大喊道:“不要管我,主公快走!”说着右手一挥,又杀死身旁一名敌人。

众甲士大惊,手上更加用劲,一直将提弥明推到墙边,乱剑齐下,这才将他杀死。

甲士杀死提弥明后,又迅速地追了上来,赵盾顾不上悲恸,只得且战且退,在这个危急时刻,其中一个甲士突然倒戈,粹不及防的从身后下手,一口气杀死十数名甲士,然后一把背起受伤的赵盾,杀出重围。赵盾虽逃出生天,却难解心中疑惑:“怎么回事儿,你到底是哪个方面的。”

那人回答:“翳桑之饿人也” 说完,微微一笑,飘然而去。

原来,五年前,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宿于翳桑,碰到一个叫灵辄的人倒伏于路,赵盾问他怎么了,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赵盾给他食物,他却只吃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想打包带回去,赵盾问他原因,灵辄回答说:“我在外打工三年,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快到家了,请让我带这些食物留给她吃。”赵盾感叹于灵辄的孝顺,就让他把剩下的食物都吃掉,另外再赠送他一筐饭和一些肉,让他回去侍奉老母。后来灵辄回国后做了晋灵公的武士,念及赵盾昔日之恩,所以才倒戈相救。

图:汉代画像砖 赵盾救灵辄

当然,这些也只是赵盾一方面的说法,或许灵辄本来就是他安插在晋灵公身边的人,目的就是在这关键时刻起大作用。否则,我们就难以解释赵盾的行为:既然已破获了晋灵公的刺客,他为何还会不加防备去赴这“鸿门宴”?而这国君的心腹甲士还就这么巧,竟然正好受过他的恩惠?总之,我绝不相信在残酷血腥的政治斗争中,一个人能够死里逃生靠的居然是他的仁义德行,而非深谋远虑的布局。

赵盾逃出生天后,不敢再呆在绛都,赶快收拾包袱跑人,好在晋灵公这人也是顽童一个,见赵盾跑了也不去管赵氏一家,而是像村童没了老师一般,直接带着美女到桃园继续弹弹弹去了,结果被赵盾的堂弟赵穿派人冲进桃园,将他刺成了个刺猬。

赵穿之所以能刺杀成功,是因为他还娶了晋灵公的姐姐,两家是亲戚,所以未加防备吧,结果悲剧了。

然后第二天,失踪许久的赵盾神奇出现在了桃园,他伏在灵公的尸体上,放声痛哭,哀声闻于园外。

这就有点假了,千方百计想除掉自己的政敌死了,倒像是死了儿子一般,赵盾是个好演员, 好演员才能当一个好政客。

晋国百姓听到了如此哀切的哭声,都说:“相国忠爱如此,晋侯自取其祸,非相国之过也!”

赵盾等的就是这些话,看到自己的表演已成功影响了舆论,他便收住眼泪回到了朝廷,扭扭捏捏半推半就地开始主持大局。

当然,赵盾这些伎俩可骗不过一些明眼人,晋太史董狐就不吃这一套,他在史简上直书道:“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于桃园。”

赵盾闻听此事,大惊失色,连忙解释:“太史您误会我了,事发之时,我可是身在离绛城二百多里地的河东啊。我有不在现场的证明,你怎么能说是我弑的君呢,我冤枉啊我!”

董狐说:“错,我没有冤枉你。出事之时你就没走多远,怎么能脱得了干系?而且你回来后也没惩治弑君凶手啊!”

春秋时史官地位超然,即使执政者权力再大,也无法干预他们,就算你杀了他们,继任的史官还是会照原先的写,因为当时中国虽然还没有产生宗教,但已拥有了成熟的“天人合一”信仰体系,他们认为史官所记录的实际是天意,是天命的体现(注1),如果有半点不实,那就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就是欺天。

所以,赵盾再牛,也没法对董狐怎么样,他只好假惺惺的叹道:“哎呀!《诗经》上说:‘因为我的怀恋,给自己带来了忧伤。’恐怕说的就是我了。我因为留恋故土,没有走出国境,结果被迫承担了这个可恶的弑君罪名,我真是衰呀!”

无论赵盾如何为自己开脱,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将他的虚伪照得一清二楚。我们看人,不要看他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赵盾回来后,不但没有惩罚弑君凶手赵穿,反而让赵穿负责出差去洛阳迎立新君晋成公(注2),最后还封赏了赵穿邯郸大邑。很显然,赵盾觉得弑君这事儿赵穿办的利索,值得奖赏。总之,赵穿只不过是一把刀罢了,而赵盾才是真正的执刀人,却偏偏还假装自己跟这刀没关系,实在可笑。

当然,政治本身就是一讲究虚伪的行业,想要玩政治,就必须学会做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说到底,晋灵公也确实是个浑蛋,死不足惜,大快人心;而赵盾虽然虚伪狡诈,但他生活简朴,执政勤勉,为晋国的霸业鞠躬尽瘁。所以孔子在分析这段历史时,认为价值观与史实同等重要,他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春秋公羊传》也说:“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者,过在下也。曰于盾也,见忠臣之至。”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只要戏演得好,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并愿意老实接受历史的拷问,隐藏在幕后的真相究竟如何并不重要。特别是千百年后,精神流传百世,细节则早已淹没于故纸堆中。你非要去挖掘关羽、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的细小黑料干嘛?有意思么?这是历史学家的事,普通人没必要关心。

这,才是孔子的真正史观。看到没,这老头子鬼得很,一点儿也不迂腐(注3)。

另外一边,晋成公即位后,改弦更张,因他乃文公之子,又长年在周王室任职,政治经验丰富 ,所以他明智的选择了妥协,将女儿嫁给赵盾之子赵朔,君臣结成了亲家。

当初骊姬之乱的时候,骊姬与献公赶走所有公子,并与卿大夫们在神前诅咒,不允许收容群公子,从此晋国再也没有了公族;强如晋文公,他的众多儿子也只能在外国做官,终身不得回国。而晋成公是被赵盾等卿大夫拥立的,根基更加不稳,所以也只好出让更多的权力:重新设立公族,但公族的身份不给晋国公子,却授给卿的嫡子,并且赐予他们田地。从此以后,晋国的权力正式落入了卿大夫们的手里,晋国开始了200年各家卿大夫主政的历史时期。

主流的史学观点认为,“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甚至被认为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但其实,从晋灵公死的那一天,晋国的结局便已经注定了。换句话说,赵盾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功,更是整个晋国卿族的胜利;而晋灵公的失败也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晋国公室走向悲剧命运的起点。

注1:所谓天意,就是指导人间万事万物的准则,简而言之,就是“中正”(“史”这个字,即以“中”为主)。所以我们中国人,最重视史,尤其重视对“天文”、“灾异”现象的观测与记录,并以此指导人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热衷青史留名,追求永垂不朽万古流芳,即便死,也一定要“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某个方面来说,中国人的“圣经”,并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历朝历代的历史。

注2:即晋文公幼子黑臀,乃周王姬之子,当时正在周王室任职。

注3: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如果君不君,臣也就没必要臣了。孔子在战国时代的徒子徒孙们对这一点更是坚持。比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而《左传》扬臣抑君的倾向也相当明显,甚至对专权的三桓与田氏都透露出褒奖的意味。当然,这也与当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卿族上位的大形势有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