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高校招生需要政策更需要技术
虹野:高校招生需要政策更需要技术
文/虹野
近日两则高考招生信息引爆了网络,一则是山东“折纸少年” 获得哈工大降60分录取资格终以两分之差,与哈工大失之交臂,被山东科技大学录取;另一则是浙江衢州二中的“健美操冠军”,被北大降219分录取。类似的经历,不同的结局,让人不胜唏嘘,也让家长、学生以及广大关心教育的人质疑:大学招生到底该怎么招?
众所周知,高考成绩与人才之间的相关性没有我们想象的大,我们见到太多的优秀人才被高考拒绝,也见过太多的“高分低能”。自主招生正是为了弥补统一高考的缺憾而设置的,主要招收那些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折纸少年”和“健美操冠军”应该算是有“学科”特长的优秀学生,尽管这两个“专业”很小众,但是按照自主招生政策和B类运动员招生办法降分录取也未尝不可。
只是“折纸少年”既然降了60分,为何却被2分挡住了呢?“健美操冠军”既然按照运动员特招,为何却又选择了法学专业呢?当然,如果按照招生政策,这两所学校的录取过程是符合政策的。但是我们总是感觉有点奇怪,一面降低219分“不拘一格录取人才”、一面大方降了60分却吝啬2分,这种招生的依据是什么呢?符合招收政策,或许是唯一的答案。
我们看到不少人支持甚至北大和哈工大能够顶住压力坚持招生政策,同时也有一些人质疑高校在坚持招生政策时的僵化、不合情理。
哈工大在自主招生考试汇总,因折纸技术高超而降低60分,其依据是什么呢?哈工大是否发现了“折纸少年”特殊的专业能力,是否根据“折纸”技术发现该生的潜能?“折纸少年”是否是哈工大所需要培养的人才?哈工大是否有适合该生的能力结构的专业、学科和培养方式?显然,哈工大因2分拒录“折纸少年”,这说明哈工大在招生环节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政策层面,仅仅认为“折纸”是特殊人才,可以录取而已,根本没有考虑到以上的几个问题。
而北大在录取“健美操冠军”的时候则显得比哈工大更有魄力,敢冒天下之大不违,不惜降分219,对优秀人才势在必得。但奇怪的是,北大竟然放任录取“健美操冠军”学习了“法学专业”。当然按照自主招生政策B类运动员可以放宽专业选择的范围,“健美操冠军”学习“法学专业”也是合乎政策的。但是“健美操冠军”学习“法学专业”的现象总是让人感觉不甚合理。表面看北大在坚持政策的基础上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但这是否是北大在对学生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潜能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建议之后的结果呢?更让人怀疑的是,北大是否有能力让一个具有“健美操”特长的学生在“法学”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相信哈工大和北大在招生的各个环节都是按照政策公正进行的,但是在选拔特长人才和有潜质的人才的过程中,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简单而僵化的执行政策还远远不够。在招生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能力结构和潜质,需要知道高校在培养不同能力结构的学生方面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需要高校能否把不同能力结构和潜质的学生匹配到合适的专业。如果优秀的人才的能力结构和学校专业、培养方式不匹配的话,大学招生就不再是选拔人才进行培养了,而是选拔人才而毁之了。
所以说,高校在进行招生时,在以符合政策为标准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的能力结构和潜能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录取与否要以自己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的能力和潜能的匹配程度为依据。高校可以因为学校培养方式和学生能力结构不匹配来拒录,但是不能把优秀人才录取进来放任自流。在招生政策日益宽松之际,高校招生亦需从政策层面向技术层面进一步改进,高校提高招生能力迫在眉睫。但是高校招生部门属于行政部门,习惯于执行既有的招生政策,而没有能力对学生的能力结构和潜质进行评价,甚至对高校内部各个专业的培养方式以及培养效果都不甚清晰,这使得高校资源的使用非常低效。这需要高校向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购买服务或者在对学生评价方面加强研究。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