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三十九章

大家好!

现在是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道德经》。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我们来体会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的第三十九章,我们下面一起把原文先读一遍: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与?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好,这一章内容虽然不是很短,但是他讲到的只有三块。前面讲得一,从开始到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样得一如何?后面到必高而以下为基,则是讲,如果不这样将如何?最后的一小段呢,则是讲君王应该如何。这个里头,因为咱们时间的原因呢不细讲,我就把它串讲一下,然后提几个重要的地方。

以往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会清明,地得到一就会安宁,神得到一就会灵妙,河谷得到一就会盈满,诸侯君王得到一就可以使天下安定。进而言之,就是说,天如果不用一保持清明,恐怕就会破裂;地如果不用一保持安宁,恐怕将会爆发灾难;神如果不用一保持灵妙,恐怕将会消失;河谷如果不用一保持盈满,恐怕将会枯竭;诸侯君王如果不用一保持尊贵与高位,恐怕政权将会被颠覆。所以,确保贵的地位,就应以贱为根本;确保高的位置,就应以下为基础。正因如此,诸侯君王们都自称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吗?有人仔细的计较一下“车”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叫做“车”的东西。因此有道的侯王,不希望像珍贵的玉石,而希望像坚硬的顽石。

在这里头,前面举了很多天、地、神、谷的例子,都是用自然的状态来说明这个具体的国家。因为真正的“道”是统一的,不管是自然界的规律,还是治理国家的规律,乃至我们协同自己的身边,都是一样的。

下面讲三个主要的点,第一个,这里头强调了“一”。那么“一”到底是什么?这个“一”不是道的本身,而是指得道的无为。“一”,在不同的场合呢,意思会有一定的差别。这一章里头的“一”,显然是从规则、原理、方法等角度去理解的。如果大家看《黄帝四经》,会在《成法》中看到对这个“一”,明确的说,叫做“循名复一,民无乱纪”。《韩非子》也是说“一民之轨,莫如法”,就是说什么?就是说:遵循他们的名,也就是说,他们说出来的是什么,然后循那个名,责它们的实质,要求名实相符,这样就可以做到恢复到“一”的状态。 而如果循名责实恢复到一,民,老百姓,就不会为乱法纪。《韩非子》也是明确的说,“一民之轨”,使人民统一,使人民得到恒一的这个轨,就是规则、方法,“莫如法”,没有超过法律的。所以中国是有很深刻的法制思想的。这个是“一”。“一”就是抱法守势。

好,下面再有。明君的无为,它是一种宏观的状态,因此在微观世界里的百姓是并不会觉得君王有什么用。在尧的时代,《击壤歌》里不是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加哉。”我每天太阳出来就做活,太阳落山就休息,挖井自己喝,耕田自己吃,君王的影响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首歌就明确的说明了这个特点,就是明君的管理是宏观的管理,而人民的生活是自己微观的生活,所以并不觉得君王有什么用。这样就对了,因为老百姓呢,自己的作为和自己的富有,都是应该是君王无为而引导出来的。所以老子才是说,那个“车”实际上是没有车的。

第三个要讲的点,就是关于玉。因为中国一直有玉器文明,在中国的文化里头,玉是高贵的象征,所以儒家对于玉极其的赞美和推崇。老子在这里头讲,与其禄禄如玉,礼制上的尊贵,不如像坚硬的顽石。这一方面是对侯王要贵以贱为本的象征,另一方面也反映老子对等级礼教制度的批判。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明天见。

(来源:丹阳论道)

(0)

相关推荐